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 人民的音乐家 。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她,是一代 评剧皇后 ,连周总理都说 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 她,又是一位前卫女子,这辈子干的*前卫的事当属追求 戏剧神童 吴祖光, 霞光恋 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她,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和庸俗的旧世界决裂,又用炙热的感情歌颂新生活 她就是新凤霞,在她去世十九年后,这部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的手稿,终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既是一代评剧皇后的传奇自述,又是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
经典通识,图文并茂。
人物传记。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20世纪*伟大的电影制作人,他给电影带来了一个礼物,即制造出悬念和人类心理学知识。在他漫长职业生涯所拍的五十多部电影中,经典之作有"西北偏北"、"惊魂记"和"第39级台阶"。作为一个善于讲述复杂的电影故事的大师,希区柯克是*批制作出既符合大众文化同时又是高雅艺术的导演之一。他从很早前就开始和肥胖作斗争,在他成为电视节目"希区柯克剧场"主持人的时候,那已经是他为百万观众所熟悉的形象,而他在自己电影中的客串角色则是观众们*期待的特色之一。在他生命的*后,他已经从*初那个伦敦郊区蔬果商的儿子,变成了好莱坞标杆导向,智慧与博学贯穿其中则是他作品的特色标签。
《黑色安息日:现实之主》是 小文艺 口袋文库 33 1/3系列 (第二辑)之一种,本书通过相隔十年、总计33篇日记书信,描述了一位少年艰难成长中经历的困惑、失望、追寻、反抗。 黑色安息日 乐队著名专辑《现实之主》是少年叙述的背景,是少年绝望生活中的光亮,是少年被剥夺却永在的慰藉;《现实之主》对于他,就像天空之于游鱼,爱之于机器人。本书感人至深。
人物传记。梵高的传记,是一个对动荡生活的悬念式叙述,以经典作品的方式出现。《梵高》追寻了这个伟大印象派画家的一生轨迹,从他出生在荷兰一个艺术经销商家庭的童年生活开始讲述,到他在英格兰、海牙、巴黎度过的岁月,再到他*终定居在阿尔勒。在阿尔勒,他发掘了自己*终发出独特光芒的绘画方式,直到三十七岁那年自杀。梵高一直在努力找到自己的艺术道路:二十五六岁的他基本没画出什么,除了几幅煤矿工人木炭画。他在*后阶段伟大光辉的画作艺术似乎是突然爆发出来的。传记以快速连贯的散文方式讲述了这个悲剧故事,在故事不可避免地走向结局的过程中,他不断的制造悬念。在他笔下,透过梵高自身痛苦的活力一个对自己*的挑战是努力活到完成所有壮观的作品的天才梵高似乎跨越了纸张,从书中立体了出来。
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了索尼α7系列相机的摄影与视频拍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巧。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相机功能和菜单设定,深入解读相机曝光模式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专业剖析对拍摄*关重要的对焦、测光、曝光、照片虚实与画质、白平衡等知识,还详细介绍了镜头、附件的选择和使用;接着细致地讲解了摄影的构图、用光、视频镜头语言等基础理论;*对索尼微单相机的视频拍摄功能、参数设置及拍摄流程进行了详细讲解。 本书内容系统*,配图精美,文字通俗易懂,为索尼微单相机用户提供了系统而详尽的摄影与视频拍摄指导,适合索尼微单相机用户、广大摄影爱好者及视频制作者等阅读和学习。
本书以4个乐章的形式,讲述了聂耳从云南走到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故事,结合聂耳的作业、手记、日记、书信与照片等史料呈现了一位有志青年奋斗的心路历程,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具启发意义。
梵高曾说: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这位生前寂寞死后辉煌的天才画家,用明亮鲜活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却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很多人只知道他的疯狂,却不知他疯狂背后的诚挚、纯净与柔软。从出生到自杀去世,再到身后正名,本书全面而生动地讲述了梵高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在生活诸多不幸与内心诚挚渴望间,带你读懂梵高的另一面。
艺术家、解剖学家、建筑师、数学家、军事工程师 很少有人像达 芬奇这样集多种身份于一身。有人称达 芬奇是 历史上极富好奇心的人 。而对为他作传的努兰来说,达 芬奇 也是一个永远会激发我们好奇心的人 。在这本小传中,努兰巧妙地总结了达 芬奇一生的成就。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努兰尤感兴趣的是达 芬奇在解剖与绘画领域的开拓性。但和其他为达 芬奇作传的人一样,他也感到这个人物始终难以捉摸。在好奇心强的人那里,达 芬奇永远是值得探索的。
人物传记。本书将是*本呈现弗洛伊德的工作与生活全貌的传记。通过霍班充满戏剧感的快节奏叙事,我们将跟随弗洛伊德从他的出生地柏林辗转至伦敦,然后是巴黎,在那里他与毕加索、贾科梅蒂相熟。他结过两次婚,育有无数个孩子,痴迷于工作,几乎画遍了所有能画的人物,从身边挚友到培根、凯特莫斯、伊丽莎白女王。尽管对象不尽相同,但弗洛伊德始终追求着同样的绘画意图:由强烈的视觉想象力,发现和揭示人物隐藏的性格。盘桓于大量惊人的传记史料,霍班以艺术解构的方式,展现了弗洛伊德是如何打破幻想,在画布上重现足以令人信服的真实,而这,也令本书充满了阅读的快感。
罗丹,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拥有一双上帝之手。 罗丹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 一名雕塑家,又是现代主义的 位雕塑家,在雕塑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罗丹还被认为是欧洲雕塑 继米开朗琪罗之后 的雕塑家。他利用双手,通过形体,不仅表达出自己的艺术语言,还塑造出人类的灵魂。在罗丹的雕塑中,每块肌肉都是情感的符号象征,正如作家萧伯纳所说:“罗丹的手不像是在雕塑,而像是生命在飞跃,不断地飞跃……上帝的手,就是他的手。”他的一生虽饱受挫折,他的艺术在火热的情爱中,在灵与肉的纠缠与搏斗中得到了升华。 本书用47 个关键词解读罗丹的艺术人生未完成的名作《地狱之门》与女雕塑家卡蜜尔的旷世恋情与诗人里尔克、舞蹈家邓肯的友情傅雷译《罗丹艺术论》
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三幅作品的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是艺术史上*位绘画自己裸体的女画家,*位画出自己怀孕的模样的女画家,*位拥有专属博物馆的女艺术家。这本书是她的一生。 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一心只想画画。她曾与里尔克交好。她不太想嫁人。她喜欢米饭布丁和苹果泥。她喜欢在荒原上漫步。她欣赏高更和塞尚。她喜欢海水浴,喜欢裸体日光浴。她喜欢读书远胜于谋求生计。她喜欢巴黎。也许她想要个孩子 在这个问题上,她的日记和信件显得模棱两可。 我的一半始终是保拉,另一半则在与之博弈。 她曾经真实地存在过,那是在1876至1907年。
迟皓文像一朵盛开的白莲,在 东柳重青 的百花园中静静绽放,几度春来,几番花褪,总是与重青的 东柳 相约而至,不离不弃,期待着绿柳来年再吐新枝 她就是柳子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迟皓文。她在柳子戏舞台上饰演过青春萌动的杜丽娘、贞节善良的李三娘、舍生取义的寇承御、叛逆女性崔氏及英勇不屈的江姐、清廉无私的女干部二妮等角色。她音色酣畅宽亮,吐字清晰,唱念并举,行腔舒展,表演韵味醇厚,为柳子戏的艺术长廊中,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女性形象。正值演员风华夺目的青春时光,她被调离大舞台,走向三尺讲台。为培育柳子戏新苗,她呕心沥血,无怨无悔。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深入挖掘古老剧目,精心整理唱腔曲牌,并将一技之长,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 迟皓文所做的一切,只为 东柳 长青,枝繁叶茂。本书
栗成之,1880年2月生于昆明,是近代云南*著名的滇剧须生。被称为 滇剧泰斗 云南叫天 。他没有出生梨园世家,也没有拜名师为徒,只算半路出家,但天赋极高,又极其刻苦。以 人人为我师 的开放心态,吸收百家之长。富于创造性的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声腔流派。他还借鉴京剧、川剧等其他剧种,钻研滇剧声腔和表演技巧,对滇剧艺术迈向成熟功不可没。他不仅技高艺精,还很谦虚、平和、宽厚,能震慑艺人间的不良习气。他深得龙云等政要的赏识和西南联大刘文典、钱穆、陶光等知名教授的追捧,成为 滇萃 文化的代表。他还创办*个滇剧改进科班,将训练结合演出培养人才,并引入现代教育理念,给学员们开设文化课。他亲自整理传统剧目,编著出版十二辑《滇戏指南》,对滇剧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做了非常精要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德高望
电影和唱片是凝固的艺术形式,它不仅雕刻时光,也雕刻人生,为了重温那些经典电影和唱片曾经给我们带来的感动,我们将《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人一生要看的电影和要听的唱片》此书呈现给大家,编者附有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