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 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 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
巴勃罗 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艺术大师。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毕加索的全新专著,在艺术家逝世5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全方位展示了毕加索从油画、雕塑、素描到版画,横跨众多领域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本书从艺术本身而非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风格的演变,以及其中视觉语言及叙事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主题及事件,不仅囊括了艺术家的著名画作,如极具争议性的《阿维尼翁的少女》和对战争进行有力控诉的《格尔尼卡》,还收录了很多较为罕见的作品,如毕加索创意十足的雕塑及他对委拉斯凯兹17世纪的名作《宫娥》所进行的再诠释。本书无疑是渴望了解毕加索的艺术爱好者及研究者的绝佳选择。
本书是配合展览同期出版的中英双语图录。内容包括:UCCA馆长前言;巴黎毕加索美术馆策展人Emilia Philippot撰写的展览介绍文章;中央美院吴雪杉教授关于毕加索对中国影响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所有展出作品的精美图片120幅左右。全书分6个主题,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30年。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宗师董其昌的全景式传记作品。作者孙炜经过多年研习、分析与考证,对这位近四百年前的里程碑式的艺术宗师进行了全方位描摹与解读。 本书以董其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其青年时期颇为艰辛的宦旅之路开始,讲述了其 北漂 经历中诸多的酸甜苦辣,从穷苦出身的落魄潦倒到 连中三元 的书生意气,再到成为皇长子的师傅,董其昌凭借自己的非凡天赋和不懈努力,成为晚明文坛的中流砥柱。此后,在晚明的复杂政事中,董其昌几起几落,经历了颇为艰难的宦海沉浮,终于依靠艺术创作和经营富甲一方,成为晚明时期官居一品的大宗伯 本书不仅对董其昌的生平事迹进行描写,同时将其在书画、艺术、历史等领域的造诣与成就,乃至其宦海商海两沉浮的人生经历放入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讲述,将个体命运的走向与时代密
《徐悲鸿时代》(三卷本)是一部以描写徐悲鸿一生为主、兼写同时代艺术家的历史文学,是全景再现徐悲鸿及其艺术家命运变迁的巨作。它讲述了徐悲鸿坎坷崎岖、多灾多难,而又砥砺进取、成就斐然的一生,以徐悲鸿的一生为时间跨度,同时以他为中心线索串联起相关的一众艺术家,可以说描绘了一幅艺术家的群像画卷,这些艺术家有一百多人,如齐白石、刘海粟、张大千、傅抱石、吴作人、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宗白华、徐志摩、田汉、郁达夫、傅雷、盛成、常书鸿、滑田友、李桦、艾中信、董希文、尹瘦石、王式廓、吴冠中 对他们的群体生存做了深入探索与细致描绘,对人物的思想交锋、师生相承、艺术交往、矛盾纠葛、爱恨情仇等细节都娓娓道来,让今人从各方面了解这些艺术大家。突出他们业精于勤、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精神;也突出了他们作
爱德华 蒙克(Edvard Munch,1863.12.12 1944.1.23) 挪威国宝级画家,一个肖像和画作被印在挪威纸币上的人,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自孩提时代开始创作,艺术生涯长达60多年,共计创作超过60000件作品。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版本),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1.199亿美元的天价,刷新了毕加索当时的世界纪录。 他5岁丧母,14岁目睹亲爱的姐姐生病离世,两个妹妹中的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弟弟英年早逝。疾病、疯狂、死亡成为侵扰他一生的梦魇。 蒙克擅长以浓烈的色彩和抽象的手法描绘人强烈的主观情绪,他把焦虑、恐惧、悲伤、绝望、不安等人类集体共有的感受变成自己的绘画主题,画作时而给人压抑、苦闷之感。他无意于描画现实之物,而将全部感官和心力都用于探索一个更幽深的层面 人的潜意识。也正是通过这种对内在深层情绪、感受
本书由自传《半生》、从七个角度(成长经历、美术、音乐、文学与电影、陶艺、旅行、与他人的联系)展开的深入访谈、近年展览、摄影作品、年表等内容组成,还收录了其生活照、经典及作品,是一本由奈良美智本人语言主导的史无前例的 奈良大全 。 他的作品源自内心深处 空无一物被白雪覆盖的世界 ,童年记忆、音乐、文学、在德国求学和生活的时光(1988 2000)、对自我的探索、来自欧洲和日本的当代艺术等都是他的灵感来源。在书中,奈良美智首次全面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既是对自我的一次回顾与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重新启程。 奈良美智即将在上海举办中国首展,这本书也是他面向中国读者制作的首本书籍,由浦睿文化原创策划!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作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
约翰·理查德森著的《毕加索传(1917-1932卷3)》是一本毕加索生前就资助的毕加索传记,拟出版四卷,其中前三卷英文版已经出版,本书为中文版第三卷。本卷描述的是毕加索艺术的凯旋时期,1917—1932,也即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辉煌生涯。 作为毕加索的密友,理查德森不仅获得了 手材料,包括毕加索的日记、毕加索的论文,以及毕加索本人对关键事件的评论,而且还得到了毕加索的遗孀杰奎琳的帮助,毕加索工作室也 地对他开放。他将严谨的治学和精彩的叙事诉求出色地结合在一起,得出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深刻见解。 本书中含有274幅图片,另有48幅彩图。
林散之祖籍为安徽省和县,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 (现南京市浦口区),是一位从乡村儒者走上书法艺 术高峰的卓越艺术大师,他不仅被海内外学界誉为 中国当代草圣 ,而且对诗、画也有精深的造诣,因 而被称为诗、书、画 三* 散翁当代称三* (赵朴初语)。 王广汉*的这本《林散之传(增订本)》是一部 全面、系统记述林散之近一个世纪艺术生涯的传记作 品,对林散之的祖籍、家世和人生各个时期的活动, 以及相关的人事、艺术渊源、学养等,都有翔实的研 究和生动的描述,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图书 。
石涛作为中国画历史记录很好的艺术家之一,不但留下了众多激动人心的作品,在绘画理论上贡献也很大,影响了三百多年来中国绘画乃至艺术的发展。朱良志著的《石涛研究(第2版)(精)》是对石涛的综合性考察,却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选取有关石涛思想、作品和交游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理解和把握石涛难懂的画学、变化多端的作品以及纷繁的生平行实,提供某种参稽。时隔十二年后修订出版,主要是吸收作者近年来对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辨的成果和新发现的文献,充实内容、订正误说、增写新篇,记录了作者在这一领域进一步思考的痕迹。 除本书外,作者同时出版的还有新著《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和纂辑校注的《石涛诗文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丰富了对石涛这位艺术家的全面研究。
石涛作为中国画史上*的艺术家之一,不但留下了众多激动人心的作品,在绘画理论上贡献也很大,影响了三百多年来中国绘画乃至艺术的发展。本书是对石涛的综合性考察,选取有关石涛思想、作品和交游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理解和把握石涛难懂的画学、变化多端的作品以及纷繁的生平行实,提供某种参稽。时隔十二年后修订出版,吸收作者近年来对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辨的成果和新发现的文献,充实内容,订正误说,增写新篇。 除《石涛研究》(第二版)外,作者同时出版的还有新著《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和纂辑校注的《石涛诗文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丰富了对石涛这位艺术家的全面研究。
这是一本毕加索生前就资助的毕加索传记,拟出版四卷,其中前三卷英文版已经出版,约翰·理查德森著孟宪平译的《毕加索传(1881-1906卷1)》为中文版 卷。 作为毕加索的密友,理查德森不仅获得了 手材料,包括毕加索的日记、毕加索的论文,毕加索工作室也 地对他开放,以及毕加索本人对关键事件的评论,而且还得到了毕加索的遗孀杰奎琳的帮助。他将严谨的治学和精彩的叙事诉求出色地结合在一起,得出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 本书中含有800张图片,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