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著名画家、湘西奇才 文星街大哥 黄永玉几十年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作者以其老街坊的视角,细数其与黄永玉多年往来间的乐闻趣事,为我们揭示了黄永玉如何从湘西凤凰城文星街的一个小朋友,成长为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展现了一个幽默、通达的黄永玉,讲述了黄永玉的生涯历程,记录了这位大师的艺术行旅,活灵活现地将读者引入黄永玉丰富的艺术人生世界。
潘玉良,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年少时父母双亡,14岁被卖到妓院。后被同盟会会员潘赞化重金赎出,供其学习西洋绘画。1921年潘玉良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入学里昂中法大学、国立美专、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等,曾与徐悲鸿同学。在法期间,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归国,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后旅居巴黎,画作及雕塑作品享誉国际。 著名作家石楠根据潘玉良从小妾到名画家的坎坷一生,还原潘玉良以非凡的意志力,一生与命运做斗争,终成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画家的过程。
众人皆知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可面对一个简单的追问 徐悲鸿是谁? 恐怕脑海里的骏马已经脱缰而走,徒留一片空白。而在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心中,徐悲鸿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杨先让 1948 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徐悲鸿生命*后的五年( 1948 1953)得到他的教导。在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 ,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与选择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
人物传记。梵高的传记,是一个对动荡生活的悬念式叙述,以经典作品的方式出现。《梵高》追寻了这个伟大印象派画家的一生轨迹,从他出生在荷兰一个艺术经销商家庭的童年生活开始讲述,到他在英格兰、海牙、巴黎度过的岁月,再到他*终定居在阿尔勒。在阿尔勒,他发掘了自己*终发出独特光芒的绘画方式,直到三十七岁那年自杀。梵高一直在努力找到自己的艺术道路:二十五六岁的他基本没画出什么,除了几幅煤矿工人木炭画。他在*后阶段伟大光辉的画作艺术似乎是突然爆发出来的。传记以快速连贯的散文方式讲述了这个悲剧故事,在故事不可避免地走向结局的过程中,他不断的制造悬念。在他笔下,透过梵高自身痛苦的活力一个对自己*的挑战是努力活到完成所有壮观的作品的天才梵高似乎跨越了纸张,从书中立体了出来。
《达 芬奇传》为 中华译学馆 艺术家 系列之一。中华译学馆是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共建的翻译出版及研究平台。秉承 以中华为根,译与学并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界,驱动思想创新。 宗旨。本书引进自法国伽利玛出版社(Gallimard)著名自传书系列 folio biographies ,该系列已收录文学、宗教、历史、音乐、艺术、电影、科技等方面近200位名人传记。伽利玛出版社主要出版文学艺术、人文学等方面的图书和期刊,是法国*的文学类出版社。旗下的作者获得18次诺贝尔奖(Nobel Prizes),27次龚古尔奖(Goncourt Prizes),18次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Grand prix de litt rature de l Acad miefran aise)。 列奥纳多 达 芬奇(1452 1519),一位天赋异禀的梦想家,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拥有着敏锐的头脑。他想要了解关于这世界的一切:从物理学到植物学,
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三幅作品的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是艺术史上*位绘画自己裸体的女画家,*位画出自己怀孕的模样的女画家,*位拥有专属博物馆的女艺术家。这本书是她的一生。 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一心只想画画。她曾与里尔克交好。她不太想嫁人。她喜欢米饭布丁和苹果泥。她喜欢在荒原上漫步。她欣赏高更和塞尚。她喜欢海水浴,喜欢裸体日光浴。她喜欢读书远胜于谋求生计。她喜欢巴黎。也许她想要个孩子 在这个问题上,她的日记和信件显得模棱两可。 我的一半始终是保拉,另一半则在与之博弈。 她曾经真实地存在过,那是在1876至1907年。
我喜欢艺术家的口语陈述,不完全因为我经常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家聊天。在这几年里,我陆陆续续整理修订了数十位艺术家与我的谈话录音,每当完成一个口述记录文本,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异常美妙 我眼前开始出现了幻觉,某个艺术家的声音在我耳边萦绕,一个逝去的场景隐隐约约重现了,我们相对而坐,多半是在他本人的画室里,应我之邀,他正在追述另一个存在于他当时记忆中的往事 这几个重叠的时间和空间会以一种并不在场的形态若有若无地呈现,通过几个层次递进的话语被捕捉,后落在了纸面上,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文字却能够让一次日常谈话永续其存在,简直不可思议。 吴亮 吴亮,现代著名艺术评论家,本书是他对中国当代27位艺术家的访谈录,访谈对象包括著名画家何旸、杨福东、施勇、胡介鸣、李斌等,访谈主要围绕艺术家的创作体会
人物传记。本书将是*本呈现弗洛伊德的工作与生活全貌的传记。通过霍班充满戏剧感的快节奏叙事,我们将跟随弗洛伊德从他的出生地柏林辗转至伦敦,然后是巴黎,在那里他与毕加索、贾科梅蒂相熟。他结过两次婚,育有无数个孩子,痴迷于工作,几乎画遍了所有能画的人物,从身边挚友到培根、凯特莫斯、伊丽莎白女王。尽管对象不尽相同,但弗洛伊德始终追求着同样的绘画意图:由强烈的视觉想象力,发现和揭示人物隐藏的性格。盘桓于大量惊人的传记史料,霍班以艺术解构的方式,展现了弗洛伊德是如何打破幻想,在画布上重现足以令人信服的真实,而这,也令本书充满了阅读的快感。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一幅震惊世人油画 《亚威农的少女》。这是*张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创始人。 毕加索完成《亚威农的少女》时,年仅26岁,他栖身在巴黎一个叫 洗衣船 的地方,既落魄又贫穷。那时巴黎的 洗衣船 ,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在。此之前,毕加索像 北漂 一样,已经在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圈混迹了十多年。 毕加索是个天才,但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是幸运的,也很努力。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毕加索
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主义思潮冲击了古典主义的刻板和浪漫主义的虚空,人们试图回归一种理性的态度。以巴比松画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绘画跟自然主义绘画的区别是,画家不仅描绘风景,还刻画农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触融入画面中。在这些画家中,有*擅长画水的画家,被誉为 画水的贝多芬 的查理 法兰斯瓦 杜比尼。可以说,杜比尼是一座架起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桥梁。 本书精选了杜比尼的代表作品,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杜比尼在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旅行足迹,也可以看到这个期间欧洲农民朴素的生活场景。正是这种既尊重现实自然又尊重自我感受的绘画表现方式,更能贴近观众的内心,用质朴的叙述打动观众的心。
。。。
《达·芬奇/达里奥·福聊绘画大师》脱胎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达里奥·福在意大利电视台所做的以达·芬奇为主题的讲座。达·芬奇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令他成为欧洲艺术 的 座高峰,堪称天师中的大师。达里奥·福以其擅长的讲故事的方式将达·芬奇的生平和创作娓娓道来,并对大师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解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达里奥·福是一位全才型的艺术家,集编剧、导演和表演干一身,又接长歌唱、器乐、舞蹈、服装设计甚至绘画,其剧作《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享誉世界。他毕业于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该学院是意大利 的高等艺术院校,代表着意大利艺术教育领域的 水平。本书体现了达里奥,福深厚的西方美术史造诣,传达了他对绘画的热爱之情。 除了文字叙述,书中还收录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