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 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国际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更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更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 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 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本书改编自1976年在法国电视一台播出、米歇尔 波尔特对玛格丽特 杜拉斯的访谈。 波尔特是杜拉斯的好友,也是国际杜拉斯学会名誉会长。在这份采访中,杜拉斯对照她的小说文本和照片,谈论她所待过的不同地方,包括她位于诺弗勒堡的房子、花园、森林、特鲁维尔、大海等,就像它们不断出现在她的小说、戏剧和电影里那样。波尔特真实地展现了这些地方如何变成 故事的承载者 ,以及杜拉斯如何在这些地方生活。 波尔特将采访对象杜拉斯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 住所 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劳儿之劫》等)与电影作品(《娜塔丽 格朗热》《恒河女人》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这份访谈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地理诗学,为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在访谈中,塔可夫斯基畅所欲言:对电影与时间的独特解析;对美学的深入思考;对创作与信仰的执着;对流行艺术的不屑;对大众的复杂态度;关于政治、自由、名利、生死的犀利观点;关于女性议题的令人不安甚至不适的言论 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昆汀 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 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大卫 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国际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更引人入胜、更具争议、更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更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 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 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100%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风筝(上下册)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作 者 杨健;秦丽著 出版时间 20180101 I S B N 9787504380661 定价 6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500 (千字) 页 数 347,323 读者范围 大众群体 谍战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 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 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 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在美国乃至全球流行文化中,斯坦 李感动了无数人。他是漫画界行走的、爱说话的、爱开玩笑的、爱自嘲的 全能大师 。而斯坦 李本人,从20世纪美国大萧条时期纽约市穷街陋巷中生活的小伙子到获得国家艺术奖章的艺术大师,他的一生几乎和他几十年来所创造的超级英雄的惊奇冒险一样精彩。他颠覆了自己所在的行业,产生了更为广泛的时代影响力,他是 漫威之父 和漫威代言人。在60多年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漫画业的一面旗帜。毋庸置疑,斯坦 李是美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创新偶像之一。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漫画行业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潮流。作为漫画编辑的斯坦 李希望能创造出一组能给自己和读者带来快乐的漫画形象,他决定创造一支 漫画界前所未有的英雄战队 ,于是漫威英雄开始悉数亮相:蜘蛛侠、无敌浩克、神奇四侠、夜魔侠、奇异博士 随着超级英雄的
在女儿黑泽和子的眼中,黑泽明是电影界特立独行的导演。对电影永远执着,小到农夫的草帽,大到雨过天晴的镜头都要穷尽细节,力求完美 更是生活中有趣而令人怀念的父亲。他喜欢登山,不喜欢吃面;脚趾受伤时会像小孩子一样哀嚎;如果没人照顾的话,就连衣服也会穿得一团糟 这些生活片段还原了生活中真实的黑泽明。他的一生都在上山的路上,他深信着:z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座山峰,z好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
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 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 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 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合集首译中文,《低俗小说》《杀死比尔》标配读物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请以你的爱找寻我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 者 (美)安德烈·艾席蒙著 出版时间 20200901 I S B N 9787521320039 定价 52.8 开 本 32开 130*185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1 (千字) 页 数 260 读者范围
黑泽明自传。在本书中,黑泽明将镜头转向了自己,从生命伊始的鲜明记忆开始,到《罗生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为止,回顾了自己人生前40年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曾因爱哭而被称作“酥糖”?拨电话的时候手指像黑猩猩一样,但拥有顶·级“文科脑”?画家梦想破碎后,意外进入行电影业?以为职业生涯就要完蛋的时候,却迎来了《罗生门》获·奖的消息? 让我们跟随黑泽明的“镜头”,追溯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 —————————————————————————————————————— 书名为什么是“蛤蟆的油”? 日本民间故事里,有一种特别丑的蛤蟆,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它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就会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
《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是 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当代英国戏剧中8位剧作家16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当代改写理论的角度,对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进行研究,以探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莎士比亚在当代英国戏剧乃至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独特存在。论述莎士比亚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独特存在: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一方面,透过战后英国剧作家之笔,莎剧受到了 的颠覆;但另一方面,莎剧意义也在被“重写”中获得 的延伸,成为一种“不在场”的存在。从四个方面——与莎氏的批判性对话、“谁写了莎士比亚?”、莎氏遗风的演绎、“2016:莎士比亚400”——研究莎氏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各种呈现。“再写”是莎剧在当下时代中的另一种诗学存在。
本书是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 波德维尔一部关于电影阐释与批评的著作,也是我们解读电影和展开电影批评的参考书,被电影理论家西摩 查特曼赞誉为“一部只有波德维尔才能完成的脉络清晰、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而又严谨的著作”。 在书中,波德维尔结合大量的案例,以探本溯源的民族志学者的理性冷静,回溯并检视了西方电影史上的电影阐释和批评实践,对受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文化主义等理论影响的各种电影解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电影批评是如何成为一种机制惯例和逻辑推理活动的。而在文末,波德维尔更是提出“不要解读电影”,提醒读者在阐释性批评之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网络文学改编已成为当下影视创作的新常态,并形成了以网文IP为主的新型产业发展链条,使得中国文娱市场逐渐走向成熟。《IP运营:爆款网文的影视化之路》是一本实用性的指导书籍,主要从网络文学改编的发展情况入手,以现象级爆款案例为切入点,系统、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爆款网络文学的影视化发展过程,探讨爆款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技巧,梳理了网络文学IP影视化的运营策略与模式、网络文学IP影视化的营销策略等内容,以帮助更多网络文学创作者和开发者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科学创作与评估,推动网络文学影视化之路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改编爆火的背后,是其市场飞速发展的缩影,同时也为新经济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而网文IP的转化,对于文娱市场乃至全球文化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范网络文学内容的改编模式,
内容提要 《 布莱希特表演 工具箱 》是为演员、导演、教师和学生准备的实用指南,介绍贝尔托·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实践,还有全套练习,帮助读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本书逐一探究了布莱希特的众多戏剧理论,以及他如何将它们付诸实践。书中解释了所有的关键术语,如间离效果、史诗剧和社会性姿态,以及其他许多我们所谓'布莱希特戏剧'的相关理论。本书还探索了这些理论在表演、语言、音乐、设计和导演中的实际应用。此外,还有由朱利安?琼斯提供的五十项练习,帮助表演系学生亲自探究布莱希特的理念,熟练运用布莱希特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
本书是 翻译出版的对法国电影新浪潮导演夏布罗尔的作品做深入分析的导演论图书。夏布罗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重要成员,虽然位列“五虎将”之一,但长期以来其知名度与研究热度却远逊于戈达尔、特吕弗、侯麦、里维特等人。 由法国 电影学者若埃尔·马尼撰写的这部导演专论,以夏布罗尔执导电影的时序为经纬,从导演个性、现场表现、艺术探索、个案分析等角度,对夏布罗尔电影做了完整描述。虽然未能包含夏布罗尔的全部作品,但对他中前期作品的详细分析,足以让影迷及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夏布罗尔的艺术特质及其在影 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