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为什么钟情于波点? 弗里达 卡罗为什么偏爱自画像? 托芙 扬松的 姆明 是如何诞生的? 本书讲述了全球 15 位女性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她们在艺术领域内外所做的独特贡献。不同于以往的艺术传记,该书聚焦于因性别而被边缘化的女性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插画家、设计师等。通过阅读她们的个人故事,你将对当今艺术界和艺术流派产生全新认识,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女性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肯胡克 阿什瓦克|芭芭拉 赫普沃斯|汉娜 霍克|托芙 扬松|弗里达 卡罗|科丽塔 肯特| 埃米莉 卡梅 肯华雷耶|草间弥生|加布里埃尔 穆特|乔治亚 欧姬芙|柳博芙 波波娃| 费思 林戈尔德|阿姆丽塔 谢尔 - 吉尔|阿尔玛 托马斯|苏珊 瓦拉东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 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 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可谓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谊,收集了大量*手资料。 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常书鸿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献身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
安东尼 高迪的职业生涯与巴塞罗那紧密相连。他在这座城市中完成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其中有私人别墅、学校、居民楼,还有一座公园式住宅区(即著名的古埃尔公园),更有一座神圣家族大教堂 高迪自 1883 年起就一直为圣家族大教堂工作,直到 1926 年他去世时也没能完成。这是一位很难用传统眼光来定位的建筑师,因为他的建筑理念来源甚广,又具有极强的独创精神,其作品带有明显的梦幻色彩,在饰物的视觉效果上又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在本书中,法国新艺术研究专家菲利普 蒂博将带领我们一起细致地领略这位天才建筑师的作品。
《做衣服》是时装界一代宗师山本耀司的坦诚回忆录。 新版增加了一整章内容及全新后记。他不禁在书中感叹:人怎么可以这么美。 山本耀司被时尚界奉若神明,却称自己是 反时尚 的: 我对时尚并无兴趣,我只对怎么剪裁感兴趣 ; 无数人渴望拥有他设计的衣服,他却拒绝制作主流的西服,更愿意为各种边缘人士做衣服: 我只给自己的同伴 那些坏家伙们设计衣服 ; 他将布料做 旧、撕裂、破坏其平衡,一再挑战着我们对 美 的认知: 完美是丑陋的。在人类制造的事物中,我希望看到缺憾、失败、混乱、扭曲。 在《做衣服》中,山本耀司详尽地阐述了他的造衣理念和方法,他对女人和美裳的独到观点,对背影的迷恋,对剪裁的坚持,对快时尚的厌恶。山本耀司也温情回忆了他的童年、母亲,和友人。 书中还收录了对山本耀司的100个提问,披
如果你想要知道关于安迪 沃霍尔的一切,那么只看表面就好了:我的画、电影还有我,那就是我了。没有什么在表面的后面。 《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1962至1987年来波普巨星安迪 沃霍尔接受的35次访谈。他以波普艺术教皇之姿,谈论名声、谈论艺术、谈论电影与超级明星、谈论波普与现代神话、以及谈论他自己 从安迪 沃霍尔早年崭露头角的岁月直至他生命中的后几个月。 这是关于安迪 沃霍尔的本访谈集,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1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路易斯 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 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卷。他不断 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
☆ 著名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收藏家王树村人生最后阶段的绝笔之作。 ☆ 2009年,罹患肺癌六年的王树村于病榻前开始撰写回忆录。从 我为何研究民间美术 这一问题出发,王树村回顾了其出生于北方年画艺术之乡杨柳青,长于炮火连天的天津,耕耘于祖国大地,从学画到藏画、再到搜集和研究民间美术的人生经历,阐述了其对于民间美术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热爱与守护。 ☆ 山河故人,艺林拓荒,历经炮火方知家国一体和平可贵,王树村励志编书雪耻,一心为证明 中国民间艺术的根在中国,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专家也在中国 。 ☆ 人生八十六年,七十余部皇皇著作,王树村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 守护神 ,他一生收集17000余件年画粉本和画版,后多数捐赠国家,为中国保存了农业社会的一个活的文明形态。他一个人的年画史,从一个侧面印证
潘镜芙(1930 ),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驱逐舰总设计师。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潘镜芙成功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在驱逐舰的总体设计、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和电磁兼容等高新技术领域完成大量开拓性工作。本书分为八章,章节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主题渐次叙述。本书以历史发展的逻辑,以朴素的笔触,勉力勾勒潘镜芙学术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个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冯雪松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频道副总监, 南开大学硕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电视艺 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客座教授,河北大 学兼职教授,范长江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温州医科大学 客座教授,新华通讯社穆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任 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长及澳门记者站首席记者。 1 999年底开启寻找战地记者方大曾之旅,拍摄纪 录片《寻找方大曾》,18年来,曾多次前往保定、石家庄、 太原、大同、蠡县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 其稿,完成了反映七七事变现场报道**人的专著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填补了中国新闻史和摄影史的 空白。 代表作品:纪录片《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 女性史》等,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 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等。倡建方大曾纪念室, 发起
该书以 书事 为题,聚焦于启功治学、授业及交游,讲述了启功的学术之路,展现出师者启功之可亲、可敬,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启功幼年承家学、拜名师,到三进辅仁遇恩师授业解惑,到 文革 时潜心治学,再到晚年扬励耘再敬师魂,贯穿始终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坚韧,但更有启功所特有的风骨和守望。难能可贵的是,《启功书事》在爬梳史料、前人著述的基础上,融入口述史,新的视角和新材料的运用让读者读到了不一样的启功,不一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学之路,既是启功研究的大众化讲述,更是一部别样的 启功传 。
《瓷魂:古陶瓷鉴定家、教育专家张浦生传》是张浦生学生刘晓华根据其从事文物鉴定经历撰写的人物传记作品。全书从张浦生出生、求学、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写起,经历上山下乡、被人误解、重返岗位、成为*年轻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发现明代洪武瓷器、确立青花瓷起源、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海外传播等,到真正成为中国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张浦生用85岁的高龄诠释了一代古陶瓷鉴定大师的专业精神和优良品格,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张浦生桃李满天下,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青花瓷甚至古陶瓷的鉴定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亲自作序推荐,盛赞张浦生为我国文物鉴定工作做出的卓著贡献。
本书是一部当代人物传记,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田连元先生出身曲艺世家,由他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水浒传》《隋唐演义》《海瑞传奇》《刘秀传》等,成为一代人的午间记忆。本书作者通过采访田连元,并多方查找相关资料,从田连元的出生、随家人逃难、初次登台亮相、解放后加入本溪市曲艺团,成为曲艺团团长,直到娶妻生子、晚年热心公益,将田连元的一生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刻画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田连元。
《一生 一刻:木口木刻家张忠信传》是一部人物传记。 本书提到的木口木刻是一种使用木头的横截面进行雕刻的艺术,是木刻版画艺术中的一种。木口木刻与传统木刻的差异在于木材的取材方向:木口木刻的板材为横向式的切割,即与木纹垂直的方式。这样的木头表面质地紧密坚硬,可刻出极为细密的线条,表现的形象因此更为精致和清晰。18世纪后半叶,木口木刻发源于英国。位从事木口木刻艺术的是木雕刻版大师是托马斯 比伊克(1753 1828)。清末,木口木刻传入中国。但自鲁迅、刘岘等先生之后,参与这门艺术的人一直较少。而现存早的藏书票是1470年德国青年画家伊格勒的作品。木口木刻技术诞生以后,不知何时起,与藏书票 走 到了一起,使之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 本书的传主张忠信投入木口木刻的学习和创作时,已经七十岁高龄。 投入木口木刻
在19世纪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英文期刊中,中国儒学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传教士、汉学家、外交官等围绕中国儒学人物、派别、谱系、核心观念等展开跨越世纪的阐释、讨论和争辩。儒学议题因为刊物生产发行的开放性而在传播面相上呈现出的广覆盖性、高时效性以及作者与读者、书与刊、中与西之间的多层互动性,客观上塑造出迥异于16-18世纪以专著为主的传播、接受与影响的面貌,并将儒学西传由单一的汉学家的专业认知演变为与普通大众的社会认知并轨的文化输出,进而成为和合中西文化、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依据。
所谓“三心”,乃诗心、童心与佛心。 “诗心”是丰子恺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的理解与热爱,文字有读诗杂感,画作则多以寥寥数笔,点出诗歌言有尽意无穷的意境。 “童心”皆为丰子恺笔下的孩子们,有的是他儿女的童年画像,有的是小孩子令人忍俊不禁的瞬间,加之以孩童口吻书写的散文,小儿的烂漫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佛心”则是丰子恺用画笔记录对佛教的感悟的作品,选自《护生画集》中的画作与散文。 丰子恺的文字与图画中,处处皆是他的温柔悲悯与率真恬淡。习惯了忙碌与急躁的人们,或许能从这“三心”中获得一分释然与放松。 编者精选丰子恺的散文随笔十六篇,画作近六百幅,依“三心”分类整理,带领我们踏上重读丰子恺之旅,接受温润线条的安抚,寻找当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