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勤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找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安徽凤凰山铜矿,马山硫铁矿以及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在攀枝花铁矿调查,确定了矿床特征成因及其规模;1957年在南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揭开了华南花岗岩及成矿关系研究的序幕,该项研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3年起开展华南断裂呦陷带内某些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铜矿床的研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址人才,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徐克勤传》通过“口述历史”的
在西北半干旱区,伴随着人口增长,自然景观被人工景观代替,生境破碎,景观连通性变差,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沙化问题严重,土壤被侵蚀,风沙灾害天气出现频率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 能否真正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及林业工程对空间生态网络和景观格局改善作出的贡献,关系到以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标志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 构建多层级的空间生态网络是维持西部半干旱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低层级生态源地稳定依靠高层级生态源地,高层级生态源地对于维持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层级生态源地遭到破坏易影响周围低层级生态源地,以至于影响低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引发层级网络的级联失效,导致整个网络崩溃。故本文以西北典型半干旱城市包头为研
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
张颔(1920-2017),是我国 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山西介休,自小经历苦难,学历仅及高小,却一生苦学,终成就为一代“大家”。 2021年11月16日,是张颔先生诞辰101周年纪念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特以“着墨家山——张颔先生与他的家乡介休”展览纪念。本书就是以此展览为背景精编而成,本书是家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滋养了他的文化文化根系,而他无论是否满誉加身,都心系家乡,德被桑梓。其目的是为了体现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及“大家”风范!
本书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紧紧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论体系和辩证方法两大特征,对其内在矛盾作了详细的剖析。作者对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以及同一与差异、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何与认识论一致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了解作者近年来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本版增加了学术自述两篇和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四篇作为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