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关于情绪、陪伴与爱》 在这部打破范式的作品中,激素周期学者玛蒂·哈兹尔顿揭示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物过程,并提出“激素智慧”这种对女性身体和思想的新理解。作者用确凿的证据告诉我们:雌激素是女性智慧和适应性力量的来源,而不是女性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元凶。 — ※ 许多女性的不安全感,都源于对身体了解得不够。 在文化传统中,女性一直因“激素分泌水平”在公共生活领域受到非难,人们指责激素水平使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情绪不稳定,女性容易变得冲动、不理智,甚至喜怒无常、头脑混乱。 — ※ 这本书从科学视角阐释了为何女性不应该被描绘成受激素支配的非理性对象。 雌激素不仅在女性体内扮演着协调员的关键角色,还在情绪调节、社交互动和决策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新研究表明,雌激素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微妙地
暂无内容简介。。。。。。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至今已逾20年,其间,人类从一次解读个人基因组信息,到为特殊病人进行个性化全基因组测序,再到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以实现医学范式的转变,可谓成绩斐然。 尤安 安格斯 阿什利博士将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融汇于本书中,为我们揭示了DNA和基因组的理论认知,悉数人类基因组发展数十年来的重要事件和前沿进展,以及如何以 侦探 的身份抽丝剥茧,通过患者的基因组信息破解其病因、拯救其生命。 作者在书中预测,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基因组来预测并预防疾病。这就是位于科技前沿的 精准医疗 基于对健康和疾病的基因组理解的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的目的是在健康领域预防疾病、精准诊断并对疾病进行精准治疗。我们将使用基因组测序和解读技术来分析人们有患哪种疾病的风险,在疾病发生前进行
大脑是人类已知复杂的机器,却有个致命的弱点,构成它的复杂分子也可能破坏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的性格。 深山里的神秘家族祖祖辈辈中年痴呆;创业家不复睿智儒雅,反而乖张易怒;大学毕业生突然深陷《行尸走肉》的幻觉;准新郎在求婚前夕变身威猛先生,险些咬断自己的舌头;未开化部落的妇女儿童相继离奇死亡;农妇言之凿凿说谎成性 作者将历史与科学探索相结合,邀请我们化身医学侦探,追溯每个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从诊断到治愈的过程,旁观患者被 疯狂的 分子颠覆的生活,见证科学家和医生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以神经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痴呆症、糙皮病、库鲁病等)为载体,讲述了当今认知神经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基础发现,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分子机制如何深刻影响人类的行为、情感和记忆,申明通过研究 劫持 大脑的分子,
蕾切尔?卡森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著名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威廉?苏德在这部描述卡森生平的全新传记中,以详实的研究和优雅的文字展示了为何这位伟大的女性应该被人们永远铭记。卡森钟情于大海,曾经写了3本书讲述海洋的奥秘,每一本都畅销世界。《寂静的春天》是她的第四本书,而正是用这本书,这位低调恬淡的生物学者唤醒了无数人的环保意识,开启了人类的环保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遥远的海岸》考据精细,行文优雅,凸现出一位性格腼腆又激情满怀的女性形象:在大自然中徜徉的卡森比在文学天地里更加洒脱自在。威廉?苏德还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卡森与多萝西?弗里曼的浪漫友情,以及1964年卡森因癌症去世的情景。这本书真正写出了20世纪一位杰出改革者的风
......
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用解剖刀划开了现代医学史。1675年,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中的微生物,开启了微生物学。200年后,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放射诊断奠定了基础。1953年,DNA的结构被破译,生命的奥秘之一得以解开…… 人体解剖、血液循环、微生物学、疫苗、麻醉剂、X射线、组织培养、胆固醇、抗生素和DNA结构,10项对医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发现,纵览500年医学发展脉络,还原天才科学家的真实人生。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成为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其中阐述的进化论思想被恩格斯认为是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王童谣编著的《进化论先驱(达尔文传)》通过具体地情节描写再现了达尔文执着严谨又浪漫刺激的俗世生活与科学研究,对一代伟人的情感生活与科学探险进行了逼真地还原,让人们重新走近伟人。
《脆弱的物种》是刘易斯·托马斯的一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收录了他创作于1984—1992年的演讲稿和未发表的文章,是他作为一代医者的毕生思索。 部分回顾自己的从医生涯,反思医学的教育和发展,呼吁人们正视医学中的无知,重视基础研究,这也是他一生的两个关切。 第二部分涉及更普遍的问题——疾病、药物滥用与老龄化,主张现代社会的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善卫生条件,扩大基本医疗服务供给。 第三部分从专业以外的视角谈自然、心智与未来。 第四部分可以被称为托马斯的告别寄语,由一个大胆的设想作为主线:地球有思想吗? 通过对“合作”、“沟通”和“联系”三个主题的讨论,托马斯得出了颇为幽默的结论:生命在于合作,万物皆有联系,未来亦当如此;如果地球真的有思想,其注意力很可能会投射到多样性远超人类的甲虫身上
艾伦、理查德和约翰·莱恩三兄弟间的亲密关系是20世纪伟大的出版社——企鹅的核心。他们进行过各种创新,以无畏而富有创造力的对抗精神,出版了大量平价的高品质图书,将阿加莎·克里斯蒂、萧伯纳、弗吉尼亚·伍尔夫、格雷厄姆·格林带到了广大读者中间,实现了出版业的革命。 斯图尔特·凯尔斯著的《企鹅与莱恩兄弟(一场出版革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和一家强大的出版社,讲述了理查德·莱恩少有人知的故事,他也是企鹅的核心与中坚,是社内影响力 的人物。莱恩三兄弟的关系对于企鹅形成企业精神、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而现有关于企鹅的传记常常将艾伦的作用夸大,对艾伦的沙文主义式聚焦掩盖了出版传媒 一个独特的存在——兄弟间富有创造力的对抗组成了企鹅的秘密**,即一个带动强大出版社发展的充满动力而独
到2050年,多重耐药细菌每3秒就会杀死一个人。一个小小的擦伤或一个常规手术都可能导致生物死亡。本书介绍了一种被遗忘了百年之久的治愈方法——噬菌体,它有望成为抗击全球超级病菌危机的一种潜在解决方案。流行病学专家的丈夫遭遇了致病细菌,命悬一线,她该怎么办?她又能否力挽狂澜呢?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回忆录,深情记叙了一个女人为拯救她丈夫的生命所做的努力,以及一种被遗忘的治疗方法如何被再次发现,它有可能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人类时常忘记自己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又时常想要亲近更加自然的环境,被其他缤纷的生命所深深吸引。 威尔逊认为,我们对生命的天然亲近感是人性的本质,正是这种亲近生命的倾向,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编织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威尔逊从切身经历出发,记录了他对自然的核心探索。从游荡在亚拉巴马州的森林,到深入苏里南和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从儿时对巨蛇的幻想到确立研究蚂蚁和其他社会性昆虫,这些奇妙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极大丰富了他对自然的领悟,也激发了人们对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自然世界的惊奇和热爱。 这本富有诗意、发人深省的关于“亲近生命”的著作,不仅是一位野外生物学家对自然的深切回应,也是对保护伦理的雄辩陈述。威尔逊指出,我们对其他有机体的理解越深刻,就越重视它们的价值。人类与其他生命的特殊关系,让
关于本书这本书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机智幽默的笔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无比渺小却影响力巨大的微生物世界。在这个人类常常谈之色变或干脆忽视的奇怪又危险的微生物世界中,氧气是致命的毒药、硫是美味佳肴、欺骗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而美酒却被当作废物丢掉……书中不仅介绍了基因、蛋白质的精妙运作,细菌、病毒的神奇生活,以及它们齐心协力在地球上塑造生命的无数种行为方式,还展现了一场又一场微生物与人类的博弈。腐蚀人类牙齿需要细菌的团队合作、以放射性废物为食的微生物超级英雄、诱导自杀的基因、疾病和抗生素耐药性的起源;在与微生物斗智斗勇的同时,人类又依赖微生物而生——从食品生产和医药制造,到开采黄金、开发石油、清理人类制造的垃圾,可以说人类与微生物自古以来就是相爱相杀的一对,谁都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