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尖科学家的非凡之路。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 北极星 ,并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 以人为本 ,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建成于 1883 年的布鲁克林大桥,被誉为工业时代七大工程奇迹之一,与自由女神像齐名,屹立百余年不倒,是人类进步的伟大象征,是成真的梦想。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建造者? 他是华盛顿?罗布林,美国现代工业奠基人,杰出的桥梁工程师,却被低估与遗忘了整整一个半世纪! 美国作家艾丽卡?瓦格纳,通过大量史料、书信、日记和媒体报道,为我们真实还原了华盛顿?罗布林从平凡无奇到桥梁大师以及建造布鲁克林大桥的全过程。她以华盛顿·罗布林波澜壮阔的百年人生,为我们讲述了工业时代百年发展,生动呈现了美国现代化过程。
约塞夫 A. 熊彼特(1883 1950)是有史以来*重要的也是*光彩夺目的经济学家。阅读有关他的生平、学术研究、政治生涯以及企业行为如同是在阅读一本精彩的小说。 19世纪末,熊彼特在维也纳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和大学时代。这个阶段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直接影响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形成。这种性格也注定了他作为银行家和投机商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后来他和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竞争,同时也造就了他对资本主义日益衰落的独到见解。上述这些都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思考以及我们的政治经济行为。 感谢库尔茨和斯图恩把我们带近这位巨人和他的理论,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常被人引用的著名论断 创造性毁灭 这一理论。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2004年,这封信和其它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雪手中。米雪说:“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本书作为科普报告文学,从1917年发现长兴 五通山石英岩 的丁文江开始,详细叙述了一代代地质学与地层古生物学家,包括黄汲清、赵金科、盛金章、杨遵仪、金玉玕、陈旭、张克信、殷鸿福、沈树忠,长达百年的研究之路,真实记录了百年中国的科学觉醒、自强、开放与逐步走向强大的历史背景,全面描绘了一幅科学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世纪画卷,从地质考古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