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美玲的诗歌作品自然灵动,情感呼之欲出,精神自由。在被世人整整遗忘了五十年后,她的作品才被儿童文学研究者矢崎节夫发掘并整理出来。1984年,三卷《金子美玲全集》问世,从此作为 心灵的粮食 ,被世人静静赏读。 金子美玲童谣诗集 丛书精选了金子美玲童谣诗歌三百一十七首,包含广为传诵的《天堂里的妈妈》《寂寞的公主》《美丽的小城》《向着明亮那方》《芒草和太阳》《卖梦的人》等名篇。译者千叶万希子,为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日籍留学生,熟悉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和共性,在此次翻译过程中,保持了原作童真童趣、天真纯净的风格,原味呈现金子美玲的精神和气质。书中还配有原创手绘插画六十幅,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与金子美玲的诗歌相得益彰。
1907年1月,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旅居法国南部小镇格拉斯,这里以鲜花和制香闻名于世。他在这里对花朵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花朵似乎拥有人类的耐心、人类的毅力、人类的自尊,具有与人类同样细腻而多样的智慧,怀有几乎同样的希望和理想。 梅特林克撰写本书期间,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一直待到4月份。在鲜花开得满坑满谷的绚烂季节,《花的智慧》终于问世。这本神奇的书向人们揭示了草木花卉的聪明才智。四年后,梅特林克一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起点低到一辈子都无法移动 是草木花卉所面临的困境,它们如何在艰难岁月中生存下去?如何一寸寸征服大千世界?如何挣脱与生俱来的禁锢,实现命运的飞跃? 翻开本书,读懂花的智慧,学会直面挫折,向阳而生!
《王大伟家书》立足于一个小人物、一个山东的农民儿子、三代留学海归学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精神;诠释了一个传统山东农民家庭和现代海归学子家庭教子修身的崭新模式。书中所展示的王大伟的家风就是永不言弃、,并且认为只要有了这种精神,这个家族就是不可战胜。在《王大伟家书》中,闪亮着崇高的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闪亮着艰苦奋斗与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王大伟家书》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在王大伟60岁的时候,出于对四岁小孙子的爱,暗中为小孙子准备了一百多封家信,在人生一百个拐点,一百个关节点上,告诉小孙子应当怎么应对。每一封信都寄托了爷爷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与无限牵挂,以及对小孙子成长的憧憬期待与热切鼓励。二、时间胶囊。这一百多封信写于2017年至2018年,打开时间胶囊的时间是2021年直到2075年,从3年以
《骑越阿尔卑斯山》一本用骑行的角度呈现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和周边国家风土人情的书籍,书中收录了德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等国风情文化,记述了作者和她的骑行伙伴们骑行中的点点滴滴。这个骑山团有二十个人,平均年纪六十岁,是业余摩托车手。十五天时间里,盛林与她的伙伴们在阿尔卑斯山上穿越,平均骑行三千公里,穿越了高山,穿越了生死,也穿越了自我。
《给孩子的诗集》由(英)杰姬·莫里斯编绘
除了植物学以外,可能没有哪一领域比民俗研究对植物更感兴趣。《植物民俗与传说/经典自然随笔》围绕植物五花八门的传说做了简短而系统的总结。比如白花预示着死亡?哪些植物被用于?在这本书中,作者综述了各个方面的植物传说,包括植物崇拜、植物与恶魔学等。直至今日,此书仍是植物传说的经典之作。通过了解植物背后的故事,认识植物在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
“上海女儿:程乃珊”为作家程乃珊逝世5周年的纪念收藏文集,含《上海Color》《上海Memory》《上海Lady》《上海Taste》4本,精选其30年创作生涯中倾心着墨上海文化的经典之作,为上海的克勒腔调、弄堂记忆、女性剪影、舌尖风云留下张张毕肖的画像。 其中《上海Lady》精选其重点描绘上海女性的散文作品,将女性作为都会的风景线加以描摹,从而展现城市的风格和精神。全书分为五章,分别为“四季歌”(讲述女性个体的故事)、“镜花缘”(分析女性装扮时尚)、“女儿经”(勾勒小儿女生活细节)、“红豆曲”(绘制两性情感图谱)、“仕女图”(各阶层、各行业女性形象素描)。
“一寸相思一寸灰。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殆尽,但如果你曾经尝过灰的味道,垂暮之年也会在瞬间让你年轻起来。”《一寸灰》集结了专栏作家、影评人毛尖近年发表的68篇随笔。电影评论、文学评论、生活随笔等兼而有之,随手一翻即见生趣。毛尖文风犀利、语藏机锋,堪称“毒舌”,可嬉笑怒骂之间,又有“世俗的温暖”,她能不着痕迹地“将完全不曾发生过关系的事物容纳进一个魔幻的瞬间”:从黑帮片演进发现文化价值,从综艺节目开播引申至节制美学,从包法利夫人谈及“我”外婆,从美剧英剧透析七夕脱单指南……如黄裳所言“毛尖用笔之活,近时无两”。
1906年,法国画家、后期印象派主将塞尚离世。1907年秋天,里尔克凭着对法国秋季艺术沙龙中塞尚的作品官方回顾展的即时印象,记录下来观看塞尚作品后非常震撼和触动心灵的文字,并将这些文字化作二十九封书信,寄予远方的妻子。他称呼塞尚为“独特而伟大的老人”,在塞尚的画前,他获得了“奇异而幸运”的洞见。这些信札揭示了里尔克在这些画作面前所感受到的震动,它不是一部关于塞尚的严谨专著,但书中体现的关于诗人的震撼和狂喜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整体,强烈的艺术意图表达了内心的涌流,即“观看的技艺”。
乡愁中国编委会编写的《乡愁中国(卷9汉英)》涵盖了中国拥有特色的10个古村落,分别为上桥村、高椅村、双凤村、坪坦村、芋头村、长春村、舍米湖村、二官寨村、地扪村、大利村。作者深入当地进行调研,撰写了科学客观的调研报告,真实反映了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
该散文集以时间为主线,非虚构呈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从在爷爷奶奶的庇护下一路成长,到与爷爷奶奶阴阳相隔,阴晴圆缺,聚散离别,写尽一段生命历程的心酸与不易。生命中,你来我往,别离聚散,到最后,有些人只能缅怀,有些事只能回忆。那些已经过去的岁月,任谁都无能为力,最终还是被时间翻过了那一页。一寸相思一寸灰,半寸留给昨天,半寸守住今天。心中有情,余生无涯,尝过了烟火的味道,终是被呛的泪眼朦胧。可余下的人生,还有山长水远需要走。不去管,那南飞的燕子,何日才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扁舟,又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去想,那些令人心痛的离别,到底是真,还是假。接下来的人生,都需要将生活扛在肩上,继续风雨兼程。
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天空的星辰了? 又有多久没有在雪地上聆听一次风的声音了? 不知何时,人类慢慢失去了静下来倾听大自然喃喃细语的能力。 身体变得越来越疲惫,内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 夜深人静时不禁想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 在遥远的阿拉斯加,似乎有什么在一直召唤着我们的心灵。 那里有我们未曾见过的冰河、星空、雪岩、极光、北美驯鹿、鲸,还有世界蕞初、蕞美的样子。 在那里,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生命的纯真与自在。 如果你想获得片刻的安静,或者想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请拿起这本书,跟随星野道夫一起远离纷乱的尘世,进入一个仿佛被世界遗弃般宁静的世界。 我们听见的也许是极地的呼唤,或是自己因感动而颤抖的心。
肖仁福著的《本事》属于散文随笔集,收录了有名作家肖仁福在媒体上发表的数十篇散文随笔集,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与广大读者朋友分享做官、做事、做人的心得,深刻剖析当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本质,以及复杂而又残酷的人性。
通过对残存的漫灭不清的断壁残垣的记叙、追述、考辨与反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和体悟,读解了这些辉煌的遗迹里面蕴藏着的丰富意味,复活了一个个曾经流芳溢彩的历史传奇。 作者将如今散落于人们生活中的闪烁明灭的蛛丝马迹加以仔细的辨识,引向了一个个苍茫历史中的鲜活而丰富的人物,使人了解个体创造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又深刻体味到历史的无可奈何和人生命运的难以言喻。
《草木温柔 长沙植物的倾情记录》是一本关于长沙的草木散文集。作者以温柔的视角、严谨的语言描绘了长沙当地的草木花卉的萌发、凋谢。原本仅是自然规律的春夏萌荣、秋冬凋零,在作者笔下,融入了长沙的历史、人情,呈现出一派生机之相。文中以草木为载体描写长沙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与长沙草木有关的人情故事,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长沙。书中有从专业角度的简单介绍,多的是自己与它们之间发生的趣事,以植物见品性,展示着作者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草木温柔 长沙植物的倾情记录》能将读者带入作者那充满花草芬芳的内心世界。
沈皛是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也是一名纪录片导演。著作《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获得四川省第七届“巴蜀文艺奖”,拍摄的纪录片《木雅,我的木雅》获“金熊猫”纪录片人文类评委会大奖。作者在教学和拍摄中感到:纪录的本质是传递生活的真实。但目前国内的纪录片行业,学术界只管研究,媒体行业只管实践,缺少将二者结合的思考。《纪录的路》收录了作者作为一名青年纪录人无数次行走、思索在纪录这条道上的经历和心得,包括自己从生活的点滴引发的联想,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录片拍摄的滋养作用进行了宣扬和介绍,如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禅宗思想、史学、中国古代哲学(以易经、王阳明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结论和经验都适用于当下。因此本书是一本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指导的著作,充满了思辨性。这些文章,既适合导演、
一张机票一个人,阴差阳错,我去了冰岛。没有期待,没有想象,冰川、火山和极光,都不在计划中。去世界的角落,只因为这里没人认识我。在托宁湖边喂鸟,在大教堂写日记,和两只猫同居,在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听极光,做一号公路孤独大巴上的一乘客,与法国博士们同游,凌晨三点去海边看巨浪……我想看看这里的普通人怎么生活,听听路上的旅行者的故事,也许可以学着找回原来的我……明天我要去冰岛。在这片没有油腻的土地,祝我们冰岛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