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自2009年始,在初中、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以“选课走班”为切入口的育人模式创新。在近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十一人”以极大的教育热情迎接挑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孵化了大量的流程、策略、工具和方法。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从课程、学生、教师和机制四个维度,系统梳理了北京十一学校实践“选课走班”的100个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了详尽分析和解决方案。 本书可为各地中小学开展选课走班提供参考,也为每一位教育者更好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设计技巧与案例(第二版)》对版的内容进行了打破、重组和更新,并且增加了很多重要的内容,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指导性。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设计技巧与案例(第二版)》主要阐述了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开展的全流程和重要原则,涉及综合主题活动的目标制定、内容选取、组织与实施、教师的观察与支持策略及评价,同时提供了小、中、大班综合主题活动的精选案例。它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掌握设计、组织、评价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的技能,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和统整学习。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设计技巧与案例(第二版)》具有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操性,适合我国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学前教育研究者等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学专业教材使用。
这是一本探索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展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的教学指南。全书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基于不同的技术与工程项目类型开展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提炼了项目学习的基本环节与特征,总结了小学科学学科中技术与工程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者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出发,理论与案例研究相互印证,行动与思辨相互启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教育史》(四卷)是部完整展现古代至当代上海教育变迁发展的历史著述。 在中国教育的历史图景中,上海教育起步较晚而发展迅速,初始微小而不断壮大,表现出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历史面貌。古代上海是中国教育的后来者,近代以来的上海则堪称中国教育探索和改革的先行者、教育思想的策源地、教育交流的窗口、现代教育的LINGPAO者,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上海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缩影。 本卷描述1976—2002年上海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拨乱反正,建立秩序”(1976—1978)、“解放思想,启动改革”(1978—1985)、“改革体制,调整结构”(1985—1992 )、“深化改革,科研兴校”(1992—1997)、“一liu教育,面向未来”(1997—2002 )五个阶段,并论述各阶段上海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
《美术教师用书(第二版)教案与笔记:二年级上册/义教教科书》为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上册的配套教师参考用书。 《美术教师用书(第二版)教案与笔记:二年级上册/义教教科书》在原有的教师用书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实际使用情况,按照课例顺序重新编排内容,保留原有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模块,增加图片数量的比例,并且留有空白页便于教师随时记录教学心得。
本书全面介绍了北京一零一中建校70多年,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在学校文化建设、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学生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及教师队伍培养等领域的实践探索和成果。全书对北京一零一中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既有宏观层面学校办学方向的思考与选择,也有中观层面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在德育、课程、教学等各领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更有微观层面全校师生在参与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行动与成果、经验与反思。 本书共六章。章:永存光荣历史 弘扬革命传统;第二章: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让每一个生命气象万千;第三章:构建多元、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第四章:基于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第五章: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的管理;第六章:建设一支的教师队伍。
本书体现了以下特点: ◎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5个维度,将班级教育活动加以整体化、系列化设计,改变了以往班会课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强调班会课的设计意识,力图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整合教育资源的意识,突出班会课在情感、心理、理念、行动转化等方面的亮点和特色。 ◎一改往日班会课以教师为主体的宣讲式或说教式形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设计形式,增加体验式、讨论式、心理式等多样化的班会课实施方式,体现了班会课活动方式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 ◎每个学段下均提供详细的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的班会课实施计划,以增强班会课的系统性、计划性。
行为课程是我国一代本土化的课程模式,为中国新幼儿教育奠定了基础,它集中体现了张雪门对于幼儿教育的基本观点。宁波市一幼儿园从1998年开始将行为课程作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沈清、徐晓青主编的《新行为课程的发展和实践》选择了众人比较关心的“新”行为课程“新”在哪里作为主要切入点,分别从传承与发展、新行为课程基本理念及特征、新行为课程体系、以及新行为课程发展趋势等四部分入手,全方位阐述了新行为课程的理念、内容及主题活动方案等,将一幼团队对于行为课程的学习、传承、研析以及创新之路全面呈现。不仅是一幼团队对于行为课程传承之路的又一次小结,也是幼儿园课程构建的一次重要自我审视,同时,也为其他幼儿园构建以及夯实园本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案例研究/京师教师教育论丛 第四辑》通过实证研究,从小学教师工作特征分析入手,研究小学教师工作的独特性。然后,基于这些独特性,进一步去研究促进、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案例研究,去考察小学新手教师入职后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她是如何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工作。《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案例研究/京师教师教育论丛 第四辑》还对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展开研究,去探索她们实践性知识形成的过程,去探索她们有关教育信念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去探索她们如何在同伴互助中不断学习,以期深入理解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案例研究/京师教师教育论丛 第四辑》还专门研究农村小学教师的韧性,去追问哪些原因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教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