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俊先生著《人格心理学》一书共分七章,从人格定义,到决定人格之因素、人格类型、人格测量、人格适应及人格之统一,再到最后总结,系统地探讨了人格心理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在每一章中,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引一家之言,而是综合各派观点,分析比较,提出自己观点。具体而言,本书的主要特色为:(1)系统论述,内容详实。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以 人格心理学 命名的专著,对当时的人格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知识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呈现。(2)述评结合,有理有据。作者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介绍,还包含了丰富的个人评论,这样便提升了阅读的说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3)理论全面,案例丰富。作者不仅论述了各个理论的具体内容,也给出了充足的实证材料,既有可以证明理论的量化研究也有帮助理解的生活实例。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书在吸取现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的特点,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伦理道德等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全书共九章。章为教育技术概述,阐述了教育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第二章为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阐述了现代化教学环境的组成与应用;第三章为多媒体课件开发,阐述了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及常用开发技术;第四章为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开发,阐述了网络环境中教育资源的获取方法、开发流程及开发工具等;第五章为信息化教学,阐述了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法及信息化教学评价;第六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层次、意义
本书秉承教科文组织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年)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报告》,1996年)的精神,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当代世界对于人权和尊严的渴求正在上升。虽然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机会广阔,但是挑战也是严峻和复杂的。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本书充分体现了教科文组织近些年来强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这意味着识字和算术,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
《心理卫生论丛》 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收论述心理卫生的诸方面问题。在书中,丁瓒谈到了包括怎样开始心理卫生工作、近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我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工作和文化改进运动、从心理卫生的立场来讨论来建立民族哲学和精神动员、什么是 神经衰弱 、战时难童的心理卫生问题、青年期的彷徨、男女之间、从心理卫生个案研究观察 男女之间 的问题、儿童期的性教育问题、父子之道以及自卑与傲慢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卫生论丛》是我国医学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早期的重要著作。
本书秉承教科文组织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年)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报告》,1996年)的精神,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当代世界对于人权和尊严的渴求正在上升。虽然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机会广阔,但是挑战也是严峻和复杂的。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本书充分体现了教科文组织近些年来强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这意味着识字和算术,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
周国平30年的经典教育小语。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到底教的是什么?培育的又是什么?作者从“教育必须回归人性”的角度——关注“人”的本质、孩子的阅读与成长、好奇心、素质教育、生命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剖析教育的本质,以及现实教育的各种怪像和弊端。 或许如作者所言: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分为三编: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理性的温度,作者立足教育现场,从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入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充分展示了他对人性美、批判思维、个性化教育的呼吁与追求,立足服务的理念, 致力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不乏诗意的理性反思,也有作者眷注生命的深情叙写,处处彰显教育之美,人性之美。
本书是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中的一本。本套丛书聚焦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和典型案例,聚焦PBL 6大关键问题,解构PBL核心环节,通过2大主题系列、9本独立手册、43节结构化微课,构成“支架+资源”的学习设计。整套书注重任务驱动,强调理论讲解与案例实践相结合,能够 好地服务一线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 本研修手册以“婴儿产品改进设计”为主题,探索基于设计思维的项目化学习如何开展,将设计思维的内涵、价值嵌入其中,注重有形的产品设计,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信息技术工具等,将思维可视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依据设计思维的项目化学习开展过程,本书分五课呈现,从发现问题到定义问题,从方案设计到模型制作,从展示交流到评估,立体呈现了项目开展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系统的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主要阐述高考评价体系在推动素质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一核”“四
本书是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中的一本。本套丛书聚焦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和典型案例,聚焦PBL 6大关键问题,解构PBL核心环节,通过2大主题系列、9本独立手册、43节结构化微课,构成“支架+资源”的学习设计。整套书注重任务驱动,强调理论讲解与案例实践相结合,能够 好地服务一线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 本分册聚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共包括四课,以总分形式展开。 课时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高阶思维为参考,介绍了判断认知层级的两种常见方法“解构思维过程”和“抓住关键动词”,促进教师对高阶思维的整体认知;第二至四课时基于2020年省项目化学习网络公开课《未来太空基地建设》《摩天营救》《智能门禁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课例,具体介绍高阶思维的三个层次认知、评价、创造的概念内涵、常见培养策略等,既有一
周国平30年的经典教育小语。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到底教的是什么?培育的又是什么?作者从“教育必须回归人性”的角度——关注“人”的本质、孩子的阅读与成长、好奇心、素质教育、生命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剖析教育的本质,以及现实教育的各种怪像和弊端。 或许如作者所言: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
本书以新的理论对体验教学进行全面的探究和研讨,并总结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体验教学的内容揭秘,情境摸拟式体验教学、活动实践式体验教学、探究求知式体验教学、自我提升式体验教学、情感交流式体验教学、想象拓展式体验教学、审美追求式体验教学,以及体验教学的恰当定位等。书稿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分析独到,有助于一线教师深化对体验教学的理解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个案诊疗:让教师更专业》系著名问题学生研究专家王晓春老师全新力作,旨在通过原汁原味地完整呈现学生个案诊疗的过程,手把手教会一线教师轻松做好问题学生诊疗,给一线教师真正可以带得走的能力、真正能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做专业而智慧的育人专家,找到提高诊疗能力的路径。
阅读本书,可以饱览丁如许、魏书生、张万祥、赵坡、郑学志、钟杰等17位全国著名班主任的带班之道,全面领略他们的班级管理智慧:是如何在“班主任”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不平凡的;是如何守住自己的课堂,守住自己的教室, 守住自己的良心的;又是如何设计、上好每一堂班会课的……
什么是真正的好教育?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以十年时间为纵轴,采用主副两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 主线:一所濒临倒闭的私立学校,借助新教育的理念与行动指导,通过文化打造与课程改革,找到了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适切路径,死而后生,快速成长为一所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小学。 副线:一位8岁的孩子,小学毕业后有幸在以素质教育著称的校园度过了与众不同的六年,最终未经中考高考而保送进了中国知名大学。
什么是真正的好教育?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以十年时间为纵轴,采用主副两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 主线:一所濒临倒闭的私立学校,借助新教育的理念与行动指导,通过文化打造与课程改革,找到了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适切路径,死而后生,快速成长为一所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小学。 副线:一位8岁的孩子,小学毕业后有幸在以素质教育著称的校园度过了与众不同的六年,最终未经中考高考而保送进了中国知名大学。
本书秉承教科文组织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年)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报告》,1996年)的精神,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当代世界对于人权和尊严的渴求正在上升。虽然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机会广阔,但是挑战也是严峻和复杂的。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本书充分体现了教科文组织近些年来强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这意味着识字和算术,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
《教育:直面时代的叩问》一书精选了于漪老师教育思想发展历程的代表性文章及相关论述,全方位地展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全书共九章,分别从基础教育、学生观、学校教育、教育境界、教书育人、教育自信、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和教育文化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及于漪老师的教育观点。每章由五大板块构成,即导语、于漪观点、拓展阅读、实践思考与相关链接。导语是该书主编对本章内容的总体概述,提纲挈领,使读者明了章节讲述的核心内容;拓展阅读针对本章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延伸阅读,帮助读者开阔思路,打开视野;实践思考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带着问题阅读,更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相关链接则为读者提炼出每章涉及的语段或文章的出处,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完整的阅读。
本书15个案例来自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20年2月组织开展的“抗疫情”项目化学习案例征集活动。案例涉及的项目化学习可分为学科项目化学习、多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是聚焦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以一个学科为主的项目化学习。多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多个项目,每一个项目侧重于某个或几个学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围绕某个问题,运用多个学科知识技能来解决的项目化学习。为了帮助读者了解项目化学习及其设计和实施,本书在每个部分辅以导读和点评,围绕各案例的亮点有侧重地分析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要点,方便老师们看得懂、学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