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菲利普 卡姆博士3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儿童哲学实践,将从实践中总结的帮助儿童学会思考的技巧汇总为20个思考工具,包括: 10个初级工具:让儿童学会提出问题,形成建议,给出理由,并以举例或做出区分的方式支持自己的理由; 5个中级工具:让儿童明确核心问题,并能在支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提出反例,参照标准,学会概括; 5个高级工具:让儿童学会区分不同的事实,掌握形式逻辑中的基础推理模式,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掌握以上思考工具后,儿童就能拥有自己的思考工具箱,随时使用不同的思考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长为苏格拉底式的人。
幼儿深度学习是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促进幼儿深度思考,不断提高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模式,近些年被广泛关注、研究。依据幼儿深度学习的指向性以及幼儿学习的生成性, 课题故事 是推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本书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精选了50篇幼儿深度学习课程故事汇编成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丰富实用,是一线教师研究、探索幼儿深度学习课程设计的学习用书,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自己煞费苦心想出的策略对幼儿无效? 为什么精心投放的材料无法吸引幼儿的兴趣? 为什么反复强调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后,家长依然不遵守? 在师幼互动、创设班级环境、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有效管理班级,需要教师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回应方式,洞察种种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对幼儿抱有适宜的期待,创设能引发幼儿积极行为的班级环境,制订个别化方案以满足家长和幼儿的需求。本书通过大量实践案例,阐述了以上观点和具体落实的策略。
本书是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近十年来对幼儿园课程相关问题的思考,包括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环境与资源、教育与课程理论、经典思想、课程游戏化、历史发展、幼小衔接几部分,既有对幼儿园课程热点话题的回应,也有对幼儿园课程重大问题的深入反思和分析。 本书内容丰富,贴近幼儿园实践和理论前沿,是作者长期指导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以幼儿在六个发展领域(情感、社会性、身体、认知、语言和创造性)的关键指标为观察基点,以《幼儿发展评估表》为工具,结合大量鲜活的实际案例,剖析了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行为进行系统观察、记录的方法。同时,针对每一关键指标,作者都提出了 给教师的建议 ,以便教师将观察结果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深度学习 面向未来的学前教育丛书 作者团队在多年对深度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实验研究成果,从幼儿深度学习课程设计和教育支持、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区域活动中的深度学习、一日生活中的深度学习、幼儿深度学习评价等方面,对幼儿的深度学习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幼儿深度学习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实践问题,并提供了十个鲜活的幼儿深度学习课程故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密幼儿深度学习课程,是幼儿深度学习课程实施的路线图。
在这本针对职前和在职教师的重要著作里,早期数学专家道格拉斯 H.克莱门茨和朱莉 萨拉马向我们展示了 学习路径 如何帮助我们诊断儿童的数学理解水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学习路径打开了一扇窗,它让我们看到儿童,看到他们数学推理背后,那些内在的兴奋和好奇,进而也让教学更加充满欢乐。它帮助教师理解全班及个别儿童知识和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这对于满足每名儿童的需要非常关键。直接地说,这本书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当前有关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以及如何把教学建立在儿童现有水平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与教育 基于学习路径的研究》第二版中包含专业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资料,它将帮助教师理解儿童早期数学学习路径,成为真正的专业工作者。新版的更新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 明确了 学习路径 和新
家长工作是幼儿 教师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 一 个 部分, 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也非常重要, 幼儿一日生活中有不少环节 必须 要 教师 与家长沟通,比如入园、离园、亲子活动时间、家长开放日等。本书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环节 中常见的各种情况 ,选取幼儿园家长工作中 * 可能发生的 50个问题,以案例形式呈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策略性建议,对幼儿教师顺利开展家长工作有所启发,是一部讲述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一致的实用类书籍。
编织是一门扎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编织活动符合幼儿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提升。本书对幼儿园编织活动的开展做了充分介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案例。全书分三个部分,上编为理论篇,主要围绕编织文化概述、开展编织活动的价值、幼儿园编织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中编为实践篇,内容包括编织环境创设、编织主题活动、编织集体教育活动、编织区域活动、其他编织活动等实践活动案例;下编为资源篇,介绍幼儿园开展编织活动的工具与材料。全书全彩印刷,案例丰富,操作性强,可供一线幼儿园借鉴参考。
幼儿园园本课程是以园所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它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健康成长。随着国家倡导幼儿园建设符合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园本课程,各地幼儿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很多幼儿园并不熟悉相关程序和方法,无法保障园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规范性、科学性、适宜性。鉴于此,本书精选幼儿园一线20个优秀园本课程实施方案,为园所建设既符合本园园情又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园本课程提供参考。
课题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注重过程研究,加强团队合作,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幼儿健康和谐成长,促进园所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鉴于此,本书精选了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30例,为一线幼儿教师提供课题研究学习模板,厘清课题研究思路,让幼儿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可以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当下自主性游戏在幼儿园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幼儿园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惑:如何平衡儿童自主性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教师指导是否会破坏或干扰儿童的自主性?教师指导应该在什么时候发起、在什么时候退出? 本书作者从游戏自主性的角度,对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厘清核心概念的同时,从游戏时空、游戏材料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游戏指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幼儿的游戏,才能把握好指导的程度,做出智慧的决策。本书无疑可以让教师游刃有余地指导幼儿的游戏。
新时代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沟通技能。这本书紧跟时代要求,解析了幼儿教师在与幼儿、家长、同事、家人等沟通时遭遇的54种难题。每个难题都包括引言、案例再现、案例分析、破解策略、举一反三等部分,不仅真实地还原了沟通事件的原貌,而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幼儿教授借助典型案例深度学习。总之,这本书能够让幼儿教师在面对不同群体、遇到不同的沟通难题时游刃有余,在遇到 疑难杂症 时,不再束手无策;让幼儿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之道,*终成长为一个擅于沟通的专业者、一个会说话的智慧者。
本书按照日常管理、班级环境、教育教学、家长工作、教师培养五个方面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细化。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精选了50个班级管理工作的相关案例,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每篇均依据案例、分析、策略三个维度来阐述,结构明晰、简洁易懂。本书对一线幼儿教师开展班级日常工作有很好的指导、参考和借鉴价值。
积极的学习品质对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让儿童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愉悦,也能够切实帮助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积极的学习品质是儿童学习的基础,是儿童良性发展循环的起点,是儿童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美国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了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问题,并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与健康、语言、社会性等内容并列,写在了联邦政府的相关文件中。 我国政府对学习品质培养问题的重视集中体现在 2012 年颁布的《 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南》指出,要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 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 这一要求成为了我国未来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
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终身能力的重要时期。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潜力,可以为幼儿成长打下基础。 本书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从幼儿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阐述了幼儿园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及环境的要义。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部分 指导教学的基础知识 主要讨论了幼儿如何学习、教室环境创设、一日常规流程及幼儿家庭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学习、课程与评估 着重讨论了如何通过积极体验支持幼儿学习、课程设计及评估幼儿的学习。 第三部分 支持儿童学习的策略 深入探讨了培养幼儿的读写能力、支持幼儿获得高质量学习经验的教学策略及其他重要教育要素。 本书兼具理论与实践智慧,提供了一系列的实践案例,为教师的行动、教室布置、材料投放及活动组织等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只有责任、没有权力的园长该怎么当? 班额大导致幼儿园保教质量堪忧怎么办? 年度评优暗流涌动,园长如何辨析并有效处理? 员工爱发牢骚,影响士气,园长该如何应对? 幼儿园难以留住男教师怎么办? 家长强烈要求在教室里安装监控,园长该怎么办? * 国培计划 专家、陕西省幼儿园特级教师苏晓芬,曾与近千位幼儿园园长交流和沟通,发现园长们在幼儿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类似上面的难题。于是她通过问卷调查,根据多年来的幼儿园管理和研究经验,结合《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要求,筛选出了 50 个典型的幼儿园管理难题或棘手的问题。然后,她与两位管理经验丰富的省级示范幼儿园的资深园长一起,在本书中认真探讨了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在书中,作者针对每个难题,都从 案例再现 案例分
本书由19位学前教育专家历时5年编写而成,堪称关于学前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 全书分为发展观理论、婴儿期/学步期理论、行为观理论和批判观理论四个部分,从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医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范畴,系统且全面地论述了百年来全世界学前教育领域中的13个主要理论流派的幼儿教育观,建构了完善的学前教育理论谱系。 书中涵盖了皮亚杰、蒙台梭利、埃里克森、布朗芬布伦纳、维果茨基、玛格达 嘉宝、布雷泽尔顿、斯金纳、洛瓦斯、巴赫金、杜威、保罗 弗莱雷、德勒兹和伽塔里等十多位世界著名理论家的教育观点。对于每个理论流派,作者都是从理论家的生平、核心观点及其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三方面进行阐述。 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既可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和运用学前教育理论的指导书,也可作为大中
本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探讨了幼儿园游戏环境、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逐步明确游戏环境的育人方向、形式内容与方法策略;梳理了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游戏环境核心要素,构建了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游戏环境操作模型,提出游戏环境创设相关策略。实践篇通过十个完整的小、中、大班游戏案例与评析,提供了支持幼儿游戏中深度学习的环境创设的典型示例。本书理念先进,案例典型,能为幼儿园组织高质量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三人行 课程是深圳实验幼儿园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思考,携手家庭、社区、社会,一同为幼儿打造的致力于 为孩子种下一生幸福的种子 的课程模式。 三人行 课程以建立和谐关系为基础,以建构直接经验为原则,通过综合探究活动、区域游戏活动、文化体验活动,回归教育的起点,从幼儿的快乐与幸福出发,促进幼儿、教师、家长共生共长。
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幼儿教师入门和提升的教材。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表现甚至令人匪夷所思,作为幼儿教师,如何对幼儿积极引导,这就需要教育智慧。 全书分为理论篇和随笔篇两部分,以他人的视角令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产生更多思考与感悟,深刻理解幼儿教育这一工作的特殊性。这让幼儿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积累教育经验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白怎样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智慧化解幼儿的难题,成为一名有智慧的幼儿教师。
本书介绍了被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家广泛采用的幼儿园质量评估和改进体系中的重要工具 《幼儿园管理量表》(Program Administration Scale,PAS)。这个量表是目前世界上早期教育领域唯yi的专门用于测量幼儿园机构层面的行政管理的工具。 美国麦考密克早期教育领导力中心的特丽 N. 塔兰(Teri N. Talan)博士和葆拉 乔德 布卢姆(Paula Jorde Bloom)博士在本书中阐述了《幼儿园管理量表》的价值和意义,详细介绍了量表的各个维度、测量指标及评分方法,并提供了信度和效度研究的数据。该量表精练实用、浅显易懂,对于我国广大幼儿园评估自身的管理质量,探究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量表由美国国立路易斯大学(National Louis University)早期教育系终身教授文晓莉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学前
幸福到底是什么?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你想学习获得幸福的方法吗? 《幼儿教师追求幸福的方法》系统地呈现了余胜兰老师 30 多年深耕幼教一线,在职业过程中不断发现、感受与创造幸福的方法。她发现,对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全书包括 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 构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锤炼追求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生活中培养追求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实践 爱心育人 的职业信仰 五个部分,从宏观到微观,从工作到生活,从观念到行动,全面阐释了幼儿教师培育幸福能力的策略,指明了幼儿教师追求幸福的方法。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可以经由阅读这本书,将幼儿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职业信仰,踏上属于自己的幸福之旅。
本书以幼儿园管理实践为依据,收集幼教一线常见的法律问题实例,配以相关法律条文的解析、对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的指导,生动、全面解析幼儿园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提供从法律层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给予幼儿园管理者、教师*有效的参考和指导,是一本引导幼教工作者“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指南性图书。本书作者包括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和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双方互为补充,教师撰写的案例真实、生动、具有代表性,律师站在法律层面的分析清晰、合理,不仅能让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受益,同时,也可以成为其他从事法律行业人士在遇到类似案件时的辩护和评审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