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植物志》是“博物万象·植物志趣”系列中最颠覆人们认知的一本,讲述了与“有毒”植物有关的神话传说、奇闻逸事、民间用法等,并讲述了它们或辉煌或没落的前世今生。很显然,有些植物遭受了非常不公平的待遇,但其实它们在医学和药学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介绍了70余种有毒而有用的植物,也介绍了一些经常被误认为有毒而因此被错过的植物,并附有植物的细节图片和来自法国蒙彼利埃的珍贵植物标本——是时候认识这些奇妙、有趣而富于变化的“毒物”了!
作为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牛津大学植物园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如今,这座历经400年风雨洗礼的园林,穿越了岁月的尘埃,依然熠熠生辉。 1621年,牛津大学植物园成立,它从仅作为药学院生产药草用地小小“药圃”,到大学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它以自己古朴风貌和姿色各异的园林植物,吸引着世界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的同时,也在植物学和更广泛的植物科学领域贡献了大量的知识…… 《牛津植物史:植物学故事400年》介绍了诸多植物学家,以及过去四个世纪以来帮助我们改变对植物生物学认识的收藏。本书不是试图全面回顾牛津大学的植物学研究和教学,而是简要地反映了牛津大学植物学家对现代植物科学的全球合作所做的贡献。 翻开这本书,你不但可以了解牛津大学植物学家对现代植物科学的全球合作所做的贡献,还可以体会植物的魅力,感叹自然的神奇
当所有人告诉你要努力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努力的意义?是否能鼓起拼搏的勇气?只因你从未真正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才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王溢嘉从无数伟人身上撷取智慧的灵光,感悟生命的灿烂与奇迹,汇集成52篇
今天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许多植物香料,并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由早期的中西文明交流使者跨国越洋移植而来的,比如丁香、胡椒、罗勒等。《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生动地记述了中外交流史上外来植物香料传入中国并被一步步接受的历史,详细讲述了这些外来植物的命名来历、推广种植、本土改良的过程。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为香料的外来植物进入中国的历史,也能感受到绵延不绝的中国香文化。
《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是一套雅俗共赏、有重要创新价值的科普丛书,包括《蚕丝》《水稻》《茶叶》《大豆》四册。中国农业“四大发明”的概念由王思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提出,它不仅是对数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精华的高度概括,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丛书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动关系为切入点,立意深远,视野开阔,内涵丰富,不仅可加深广大读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增添图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丛书以图读史,图文并茂,从30多家博物馆(院)珍藏文物原图、众多图书馆珍贵古籍插图、石刻、档案、稿本、抄本中精选出数百幅图片;没有合适图像资料处,委请专业人员绘制插图,叙论结合,图文互证,增强了丛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