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精美而新颖的果实种子的视觉图鉴,书中摒弃了传统的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图书结构,而是以呈现世界上各种不可思议的果实种子的视觉美为目标,按果实种子的分类、传播、形态三大部分来设计章节结构。 书中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充满着惊人功能美和造型美的果实种子中,精选出约300种既具震撼的视觉美感又具代表性的,经专业摄影师拍摄后整理而成,书中收录的每张果实种子的照片都能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本书,读者能直观地观察到种子千姿百态的形状和其细微的构造,感受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书中对种子的形态与传播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地划分,比如,长出形状如翅膀的附属物的种子,能借助风传播;有小刺或钩子的种子,可以粘在动物身上移动,也是动物传播的一种方式;皮厚且轻,能浮于水面上的种子,可以在河川和大海中
《DK蘑菇大百科》是由视觉工具书知名品牌DK打造的关于蘑菇的经典图文读本。配有2000多幅精美的多角度彩色插图,直观展示蘑菇丰富的形态。系统介绍了450多种野生蘑菇,涵盖常见品种和新发现:主要特征、生长环境、出菇季节、分布情况、可食用性、学名和俗名,以及分辨它们的切实可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在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都潜藏着有毒植物那令人着迷又不安的身影。 为什么《哈利 波特》中接骨木魔杖能战不无胜? 霍格沃兹草药课中会尖叫的曼德拉草真的存在吗? 为什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吃的是苹果? 为什么中世纪的人们普遍用毒药进行暗杀? 正是因为有毒植物的存在,森林、古树和沼泽这类植物茂盛的地方可能会令人感到恐惧。人类物种的进化也早与植物的历史紧密交织在一起。 书中收录了百余幅暗黑毒物的精美插图以及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骇人听闻的历史故事、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美丽的背后往往蕴藏危险,看似人畜无害的植物也可能致命。 一本书带你深入探索植物的暗黑生命史。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是针对植物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在野外考察、实习和旅游中的便利性和实用性需求,邀请全国各地植物分类学专家、特别是青年学者编撰一套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的口袋书,每册包括具有区系代表性的地区、生境或类群中的500~700种常见植物,每种精选原创美图加配精炼的文字描述,物种按照社会公众读者的习惯进行精心编排以便查找物种,为读者识别植物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检具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博物图书。 北京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69 科898 属2088 种及171变种和亚种。其中蕨类植物18科25属63种,裸子植物7科14属18种,被子植物133科720属1401种。 本册精选北京地区常见植物127科565属1221种,每种配以生态照片、关键特征形态描述和相似种对照,详尽体现每个种的识别要点,可以为高校师生、社会公众认识和了解北京及华北地区野外识别
被子植物来到地球一亿多年,它们在适应多变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多种多样的 智慧 ,以至于演化出具有二十多万种、一万多个属、四百多个科的丰富多彩的大群。著名植物学家马炜梁教授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求植物的生存 智慧 ,他认为:植物虽然站在原地不动,不能位移,但确实可以主动去找寻异性;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但确实有接受刺激的反射弧,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当食叶昆虫噬咬叶片后,植物能分泌一种物质招引昆虫的天敌来保护自己;植物能设计出复杂的传粉路线,让昆虫为它携带花粉;植物有利用环境的能力,能与动物协同进化 在这本趣味盎然、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里,他结合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行为学等学科去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以丰富的实例,结合精美绝伦的微距摄影图片,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植物在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
蕨类植物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植物,它们和种子植物不同,不依靠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正因如此,它们的成长周期中存在两个世代,有着两种形态。蕨类植物的栖息范围广泛,从热带一直到极地都有;蕨类植物的种类也极其多样,除了生长于地面,还有攀爬或附生在树上,以及本身就是大树形态的蕨类;有些蕨类有毒,有些颜色艳丽,有些蕨类能在如沙漠般的炎热和干旱中死而复生。在这本综合了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分类学、适应性、地理学及生态学、演化历史的书中,作者还强调了蕨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文学和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蕨类植物名字的由来。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是一本关于75科常见植物的鉴赏与栽培的实用指南。从 活化石 银杏科到莫奈画笔下的睡莲科,从常有彩色佛焰苞的天南星科到具有独特唇瓣的兰科,从充满热带风情的棕榈科到盛产多肉植物的景天科,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75科常见园艺植物的规模、分布、起源、鉴赏和园艺应用,融合了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 无论你是植物爱好者还是生活美学家,无论你是园艺工作者还是植物学工作者,翻开这本书,你不但可以收获观察、识别、选择和栽培植物所需的必要知识,还可以领悟科学分类之妙,感叹自然演化之神奇。
在十五至十七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不同的欧洲国家在很多植物的传播过程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植物有的被引进到了欧洲,有的则在不同的热带地区之间完成了迁移。葡萄牙人在这一领域可以称得上是先驱者,他们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农业、饮食和经济结构。 作者阅读了大量葡萄牙语的手资料,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从未或极少被人提及的碎片化信息,通过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植物的起源、传播、地理分布和经济利益进行归纳总结。
从稀有矿物到宝石,本书收录了约200种地球上的矿物。包括水晶、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石、祖母绿等诸多稀有珍贵的宝石,和十字石、沙漠玫瑰、石英、孔雀石等形态各异、充满奇妙和魅力的矿物。 450余幅高清实物照片,将稀有宝石原石的产地、形态、特征,开窗的表象,以及加工打磨后的宝石一一展现,让您充分鉴赏领略矿物与宝石的美!
在北美原住民的创世故事里,茅香是初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是大地母亲甜美芬芳的秀发。原住民把采来的茅香编成三股发辫,象征着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合一,以此传递他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与感激。在印第安人看来,植物和动物是古老的老师,它们的教导能帮助我们消解病痛、渡过难关。 作为一名森林生态学家,罗宾 沃尔 基默尔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关于自然的疑问;而作为北美波塔瓦托米部落的一员,她在内心深深认同原住民的观念,即植物和动物是古老的老师,每当我们遇到难题,它们会用自己的语言引领我们找到答案,我们所要做的唯有静静聆听。 这两种认知犹如基默尔洞察世界的两面透镜,影响着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选择。基默尔在书中以蒙太奇的手法将二者巧妙地融合交织,诗意讲述了印第安原住民所倡导的感恩文化,以及人类与其他
这是一本兼有专业性与故事性的植物学图文科普书。从食物、资源的源头到街头可见的行道树,树木与人类息息相关,作者遴选100多种与人类生活、历史、文化联系紧密的树木,细说它们的生长环境、习性、作用及相关故事,从拥有2.7亿年历史的银杏树到新近发现的印加埃瑟树,本书涵盖属于47种不同科的树木,并为每种树木配上插图,直观展示树种形态及它们的果实,以树木的传奇故事、迷人文化、神奇机能,唤醒人们对树木的好奇与爱护。
玛格丽特 米不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植物学画家,更是一位勇敢的亚马逊雨林探险者、一位传奇的女性。 1956年至1988年,玛格丽特 米一直对神秘、瑰丽的亚马孙森林所魂牵梦绕,15次深入雨林,进行了动人而危险的探险。在《森林之花》中,她真实地记录这一次次的探险历程,讲述了她作为植物学画家的工作:如何在原始森林艰难寻觅美丽的 森林之花 ,创作了大量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植物学画作,同时对沿途遇见的花卉、树木、鸟类、动物、原住民做了诗意而细致的描述,生动再现热带雨林瑰丽的面貌、迷人的魅力与原始的风土人情。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她在目睹急剧消失的热带雨林后,多次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忧思,并因此闻名于世。 书中还收录了玛格丽特 米160幅精美的植物手绘、素描以及相关照片。
这是一本巧妙而迷人的雅致读物,讲述了有关植物学的科普知识,以及植物学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数十个关于植物名字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故事,有的透着幽默与豁达,有的暗藏丝丝哀怨,有的则吐露着清新和率真,令人过目难忘。 《植物名字的故事》语言诙谐而风趣,故事轻松而幽默,充满深厚的人文情怀。跟随这《植物名字的故事》,一起走进植物名字的发现之旅吧。既能了解植物学名中隐含的专业知识,也能从中窥见那些与植物命名相系的人物、历史渊源。在获得科学发现的同时,也能陶冶科学素养,获得人文享受。
这是一部有关香味的博物志,讲述了熏香、香料、花园、香水等有关香味的一切。 长期以来,植物利用芳香族化合物的化学特性来塑造周围的世界。乳香树通过分泌乳香脂密封受伤的组织,以保护树木免受入侵病原体侵害;茉莉会产生一种含有芳樟醇分子的花香以吸引授粉的蛾子;花烟草则通过一种类似的芳香族化合物苄基丙酮来吸引传粉者。就植物而言,它们产生香味分子只是为了自己 繁殖、抵御和健康。但就人类而言,香味是一种良善的力量,并一直在寻找气味的来源和秘密。 珀尔斯汀将故事和科学融合在一起,调查植物产生的气味强烈的分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本书颠覆了我们以人为中心的对香味的感知,并研究了植物产生芳香分子的原因,引导读者重新看待我们所处的芳香世界。
在经史子集、东西文化间,发现寻常草木背后的文化意蕴。 诗学、民俗学、博物学、本草学皆为所用,岁时、吃食、风物、文学、历史、艺术融于一体。 那些有趣的、美味的、好看的、动人的,共同呈现出一个妙趣横生、古典诗意的草木世界。
自然文库 旨在复兴博物学的传统,追溯人类对自然也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历程,将 绿色生存 的理念寓于求知与实践的乐趣之中,最终通过阅读激发都市人重拾对有灵万物的信仰和谦卑。 这本书通过记录树木以及回荡在树木上的声音,讲述树木与人类居住社区的故事。作者把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带到了环绕世界各地十几种不同树木的错综复杂的生物网络中,探索树木连接的植物、真菌、细菌群落,以及动物、鸟类,着力审视人类在这些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树木所诉说的生命记忆,展现了生命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我们人类也归属其中。每一个生命体不仅由生物连接维持,而且是由这些关系构成的。这种网络化的人生观,丰富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人性与伦理的思考。树木,看似远离人烟,可它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互相紧
跨越自然人文,爬梳经史子集,博采东西文化,续写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再现古典诗意的草木天地。 传统文化与博物相融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文学的写作笔法,融入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书写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与动物的明显复杂性相比,植物一目了然,形态似乎相对简单。但这种简单性是欺骗性的:我们周围的植物是数千年令人难以置信的进化适应的结果,这些适应使它们能够在剧烈变化的条件和非常特殊的生态位中生存和茁壮成长。然而,这种创新大部分是肉眼看不见的。 有了植物王国的奇迹,肉眼就能得到令人难忘的提升。这本华丽的书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惊人合作,展示了数百张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由艺术家罗布 克塞勒手工着色的植物图像,以揭示我们周围令人敬畏的适应性。桃子的表面 它的毛发、毛状体、凹陷的气孔或呼吸孔 以微观的细节从这些页面中浮现出来。世界上最小的仙人掌松露玉(Blossfeldia liliputana)的尘埃状种子,完全生长仅12毫米,在这里以形式,颜色和特征爆炸,而卡菲尔酸橙的花蕾横截面,揭示了花蕾的复合体,中心是最重要的雌蕊
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收录了辽宁省常见植物695种(主要种421种,次要种274种),结合3360张图片,主要从植物分类学角度介绍主要种植物的中文名、别名、拉丁名、中文名汉语拼音、英文名、科属、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及其与相似种的区别。 本书文字简练,却包含着丰富的植物分类信息。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植物野外调查的重要参考,也可供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植物学、生态学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工作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和科普人员,以及植物分类爱好者、植物摄影爱好者、植物绘画爱好者、学生参考使用。
北美森林黑暗的地下世界默默生长着大自然最后的野生美食 蘑菇。相比奢华的餐厅和昂贵的白松露,采蘑菇的人并不精致。他们行走于荒野中,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踪迹,只为从树林里挖出更多珍稀的野生蘑菇来换取金钱。 作者兰登 库克将真菌学、饮食文化和户外探险交织在一起,揭秘蘑菇猎人这个鲜为人知但竞争激烈的神秘职业,同时探讨人类行为、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本书既是一部怪诞的探险纪录片,又是一堂生动的美食烹饪课,还是作者与蘑菇猎人深厚友谊的见证,引领读者在这个时而神秘、时而危险、时而悲惨的地表世界中穿梭。
本书带领读者走进香料植物的世界,探究风靡世界的63种常见香料植物的 前世今生 ,不但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种植分布、芳香特点、物种传播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而且详尽地介绍了它们在各地美食中的独特应用。 本书为每一种香料植物都绘制了美轮美奂的 肖像 画。这些植物科学画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既写实,又富于艺术美感,且采用了彩色与黑白对比的表现形式,有利于读者理解植物科学绘画的过程与表现力。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香料植物在美食中的应用,书中还配有相应的菜品照片。这些出色的美食写真一定能为读者的香料植物之旅增添趣味。 本书图文并茂,是融科学、艺术、美食之优势为一体的博物类普及读物,由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世界御厨协会创始人吉尔 布拉卡尔、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及《环球美味》出版人徐正纲作序推荐
作为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牛津大学植物园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如今,这座历经400年风雨洗礼的园林,穿越了岁月的尘埃,依然熠熠生辉。 1621年,牛津大学植物园成立,它从仅作为药学院生产药草用地小小 药圃 ,到大学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它以自己古朴风貌和姿色各异的园林植物,吸引着世界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的同时,也在植物学和更广泛的植物科学领域贡献了大量的知识 《牛津植物史:植物学故事400年》介绍了诸多植物学家,以及过去四个世纪以来帮助我们改变对植物生物学认识的收藏。本书不是试图全面回顾牛津大学的植物学研究和教学,而是简要地反映了牛津大学植物学家对现代植物科学的全球合作所做的贡献。 翻开这本书,你不但可以了解牛津大学植物学家对现代植物科学的全球合作所做的贡献,还可以体会植物的魅力,感叹自然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