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在所有大陆和海洋中都能看到气候变化对每一个地球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如中亚的热死亡、俄罗斯的洪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旱、全球性的冰川融化、作物损失和2015年莱茵河的老式葡萄酒口味发生变化等。因此,基于国际合作的气候政策特别重要,它在许多领域都是国际合作的榜样。《气候政治》一书为读者梳理了气候变化产生的问题类型,讲述了各个层次的国际合作为应对这一变化所做的工作,展示了人类要遵循什么标准做决定、推行多少大气保护措施、使用哪些技术以及施行哪些政策,以及在公正有效地利用全球共同资源方面,如何积累经验。本书通过详细的数据和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气候政治的现状以及研究状况,是一部很有启发性的小书。
人类生活在一个 空气之海 的海底 确切地说,这个大海里的空气有520万亿吨重。这么多的大气被均匀涂抹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上,而其中的99%又分布在地面以上18英里的范围内。这18英里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 气象剧场 ,其中上演着既华丽又可怕的自然现象 从倾盆大雨到狂暴飓风,从电闪雷鸣到雪落荒原,反复无常,难以捉摸。 作者从小就对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十分着迷,他在书中将看似无关的各种气象事件联系起来,用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变化万端的天气现象,带领我们漫游于这片人类时刻生活于其中却不甚了解的大气世界。
本书是上世纪美国重要的地理学家亨廷顿的代表作,也是一本环境历史先锋著作,主要解释区域性的气候对人种体质和文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以充实的实地考察、调查数据为基础。他以宏大的视野探索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论证了世界上气候带的分布与文明中心的分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理位置、土壤、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对人类文化和基因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据地理学的主流,该书正是在当时学术环境下写成的。这种学术取向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只不过发生了量化研究的转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亨廷顿的这一著作正是以大胆创新的思路研讨大尺度地理空间上人地关系的经典之作。
本书讲述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天气变化多次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通过分析历史上55个著名事件中天气所扮演的角色来阐述天气对我们人类进程的影响,比如为何查理十二世、拿破仑先后入侵略俄国都以失败告终;为何二战期间美军选择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为何杜鲁门在民意调查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赢得竞选胜利等。
古往今来,气象,从来就是一个变化的精灵,一个神秘的天使,它可以给人们带来阳光雨露,却也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灾害。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气象知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我们生活在被大气包围的地球上,大气的无常运行,时序上的寒暑往来,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这些千姿百态的风云变幻,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 让我们回首近些年的气候特征,随着全球气候的日趋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8年中国的特大洪水、2004年的印尼大海啸、2007年的南方大冰灾、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及地震后的恶劣气象,等等,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书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天气的来龙去脉,正确地指引你认识身边某一天气现象。首先从气象的介绍说起,陆续谈到了气象的分类、气
日本气象专家、忠实的云彩研究者、新海诚执导电影《天气之子》科学顾问 荒木健太郎献给普通人的观云入门指南。 通过这本书,你能获取这些丰富、有趣而且专业的知识: ①爱云的基础 ②各种各样的云 ③美丽的云和天空 ④读懂云的心 ⑤爱云爱得更深沉 作者利用大量的手绘卡通分解图和精美摄影,讲述云的产生、分类、意义,再现云的一生。全书用60幅手绘插画图表,300多张精美摄影图,把大气物理的硬核知识写得通俗易懂,普通人看了也能会心一笑。走近科学,解读云的内心。换个角度,鉴赏云彩气势磅礴的美。 本书由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王燕平审校推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张超、中国气象局工程师 天体物理学博士宋乔、译者杨秀艳倾情推荐。
对 一带一路 沿线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田成川 一带一路 合作会越来越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相结合。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 一带一路 战略,这或将成为解决国际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契机。 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 里夫金(Jeremy Rifkin) 一带一路 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开启了全新的国际合作,并将构筑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 一体两翼 。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自然和人文风貌,本书以气候作为视角,运用翔实而丰富的数据,以独特的眼光审视历史沿革和资源禀赋,解析了 一带一路 沿线66个国家的气候特质、气候所造就的
......
......
《探寻雾霾之谜的重大发现》为西山智库研究报告。侧重于哲理性分析研究,主要从整体和规律上认知雾霾,既呈现了一种新思路和新理念,还提出了从根本上治理雾霾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性方案。 《探寻雾霾之谜的重大发现》以 水气循环系统 、 自循环 、 微循环 、 自净化 等系列新观念深解自然生态系统,认为水气循环系统是认识雾霾的根本,水汽微循环则是雾霾生灭的关键。华北平原大面积地下水深埋导致水气循环系统失能而灾害性雾霾频发;长期依靠大量透支地下水发展经济,是现代人类的饮鸩止渴。 严重雾霾灾难警示我们: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就是经济增长的极限,更是中华民族生存基础的底线。 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文明模式,已经达到或接近其境界尽头。从工业文明发展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在于我们文化哲学和精神境界的彻底转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