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 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 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 鉴 别 还 没 有 标 准 ,对 于 本 国 的 旧 工 艺 ,已 怀 鄙 弃 厌 恶 心 理 。 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 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 意将中国建筑完 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 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 主 要 城 市 今 日 已 拆 改 逾 半 ,芜 杂 可 哂 ,充 满 非 艺 术 之 建 筑 。 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 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为一民 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
老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对其进行保护与改造,并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本书理论内容丰富,详细分析了老建筑改造的背景、方式、要素、改造后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案例部分以商业和公共文化类项目为主,通过改造前后的图片对比、详细的文字叙述以及对应实景图片和技术图的搭配,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老建筑改造的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章绪言,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随后的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建筑之特征,行文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是我国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文物建筑》(第13辑)》分为文物建筑研究、文物建筑保护、建筑考古三部分,共收录论文21篇。内容包含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构造特征研究、文物建筑的保护规划和保护对策、新石器时代大型建筑基址及宫室建筑起源的建筑考古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对当今文物建筑研究和保护领域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论证,是建筑历史、古建筑保护、建筑考古等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上海百年工业建筑寻迹/上海城市记忆丛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百年工业建筑的历史、建筑及其保护。《上海百年工业建筑寻迹/上海城市记忆丛书》是一本留存上海工业遗产、宣传工业历史建筑保护的科普读物,其受众不仅包括建筑院校师生,还将受到对近代上海滩历史感兴趣的社会大众的关注。
《祠祀建筑(简装版)/中国古建全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描摹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全书共十本一套,选取了220余个中国古建筑项目,所有实景都是摄影师从全国各地实拍而来,涉及区域广泛、项目齐全。全书主要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进行分类,包括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皇家建筑、宗教建筑、祠祀建筑和园林建筑,本册为祠祀建筑。编者希望以简明清晰的形式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每一类建筑的特色,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