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浴火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 台湾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 和 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一部不甚完备却 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
本书透过中国建筑史学家的视角,对19世纪及20世纪西方建筑的演变历程作了系统的描述与阐释,并对百年来西方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与流派、世界建筑大师、众多名家的建筑理念与建筑创作进行了全面介绍与评析。全书分为世纪之交,变革年代,时代大潮,质疑、探索、嬗变4篇,共38章,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并轻松掌握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师阅读,对建筑史和建筑美学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亦可从中获益匪浅。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钦准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建筑营造技术法规。自1919年初朱启钤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后,数代学者赓续不辍地开展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书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取向等多个层面,对相关论著及其研究动因、方法、成就和影响等予以系统分析和归纳,以揭橥并彰显各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其利钝得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期能裨益于《营造法式》研究的持续深入乃至取得新的突破,为充实和完善中国建筑史学做出贡献。
本书从“建造与部件”“生活与休闲”“布局与 ”“特别的单体建筑”四个角度深挖故宫古建筑中的“秘密”。“秘密”一方面是指故宫古建筑中隐藏的不为人所知的关于建筑科学的知识、古建筑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指被公众误解的“秘密”,作者通过科学论证还原传言下的真相。全书收录230余张图片,既有结合照片,也有作者绘制的示意图,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呈现故宫建筑的特点与精华。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江苏卷》探讨了江苏的建筑传统和它的传承,主要目标是面向社会实际,在有所侧重地讨论了若干问题后仍然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 如何让传统走向未来。本书分上、下篇。上篇为江苏传统建筑的区系与特征解析,下篇为当代江苏传统建筑文化之传承与发展。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第四,编写力量雄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 浙江卷》核心内容分上下两 篇,上篇对浙江传统建筑地域特征进行研究,从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建造技术渊源三方面归纳进行归纳,并从聚落 公共建筑 民居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建构完整的浙江省传统建筑地域特征体系;下篇提出浙江现代建筑地域特征传承创作实践取向,探讨浙江当代建筑地域性特征的生成机制,提取浙江当代建筑地域化创作的语言要素取向、场域表述取向、回应气候取向等。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
这部著作以及附带的光盘借现代建筑创造者之口讲述了现代建筑的故事。耗费40年,采访了世界上60多位卓越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本书不仅是一部无价的口述史,还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现代风格发展史,建筑师本人的观察、评价、轶闻和幽默更使之活力四射。 建筑师的言语和作者的简要评论伴随着200张现代建筑标志性作品的黑白照片,包括平面图、速写和模型。每一张都附有简要的解释性说明,增加了文章中的信息。大幅原创的建筑师抓拍肖像 采访时拍摄的 增强了本书个人化和对话式的特性。 《现代建筑口述史》以一篇现代运动导论拉开序幕。然后我们听听建筑师自己论述技术、社会关注和艺术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并透露出对他们影响大的建筑和建筑师。接下来是深入访谈节选,选择的是弗兰克?劳埃德?莱特、勒?柯布西耶,路德维希?密斯?范?德?罗、沃尔特?格罗
《1900年以来的室内设计(增订版)》的内容涵盖从20 世纪的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一直到当下,有关新艺术风格、包豪斯、现代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直至高技风格和绿色设计等主题的讨论,可以说本书涉及1900 年以来所有室内设计风格,覆盖广泛而论述精辟,实属不可多得。本书记录了20 世纪室内设计领域发生的许多关键变革,催生了职业化的室内装饰,并*终演变为室内设计。本书对室内设计的讨论,无论是在家居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结合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相关背景。此增订版增加了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章节,重点关注公共空间,例如宾馆、办公室、工厂及商店等。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是如何演变的”“如何欣赏一个××”“××有话说”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活”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本书是以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为主题的城市考古著作,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以现代实测地形图为底图,结合考古、文献、地图材料,通过全面细致的考证,编绘出准确的城市复原图,在此基础上,从考古学角度探讨南宋临安城的形制与布局。本书对于南宋临安城相关历史研究,可以从城市考古角度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内蒙古卷)(精)》内容构成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为内蒙古传统建筑特征解析篇,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总结了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了内蒙古传统建筑的典型空间范例。 下篇为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研究篇,在整体回顾和背景解析的基础上,总结内蒙古地区现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文化、技术和理论发展的重要著作,既包含了这半个世纪以来一些非常突出的个人成就,也包含了同时期关于建筑理论与评论的重大变革。这些发展正在重新塑造21世纪的现代建筑,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灵敏和多样的运动。作者凭借广博的知识,包括控制论、哲学、新人文科学、发展规划以及他在四个大洲作为教师和批评家的实践经历,对他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采用了独到的全球视野来审视现代建筑变化的本质。经过重新修订和增补的第三版,在理论部分针对前两版进行了扩充,意在寻求一种可行性的理论,促使我们的思想、身体、技术以及我们的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能够共同良性进展。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一部不甚完备却 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
藤井惠介、玉井哲雄著的《图说日本建筑史》主要介绍日本建筑的历史,时间跨度从远古的史前时代一直到近代,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进行了考证,并用了数以百计的图片对这些建筑的特色进行了描绘。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列有专章去介绍了在建筑特色、构造、意匠之外的与历史及社会的关联。
本书是一部研究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特征价值、保护再生方法的学术专著,是作者十五年来全过程参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设计实践的在地思考与理论总结。全书展示了作者对三坊七巷空间格局与肌理、建筑与园林特征、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与理解,通过抓住“里坊制”这一保护总纲,展开阐述了其严谨的保护再生理论与设计策略,并翔实地记录了作者及其团队对每个街块的保护修复过程。书中通过大量的保护再生前后图文资料及其设计思想和方法,向读者呈现了三坊七巷街区保护再生是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中。 本书集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与学术性于一体,适合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和建筑文化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学生学习与阅读。
本书是一部研究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特征价值、保护再生方法的学术专著,是作者十五年来全过程参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设计实践的在地思考与理论总结。全书展示了作者对三坊七巷空间格局与肌理、建筑与园林特征、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与理解,通过抓住“里坊制”这一保护总纲,展开阐述了其严谨的保护再生理论与设计策略,并翔实地记录了作者及其团队对每个街块的保护修复过程。书中通过大量的保护再生前后图文资料及其设计思想和方法,向读者呈现了三坊七巷街区保护再生是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中。 本书集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与学术性于一体,适合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和建筑文化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学生学习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