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 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 , 贫病交加,故人寥落 ,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在费慰梅的努力下,这本著作终于得以面世。 《图像中国
《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也是shoubu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巨著。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测绘,收集、辨别、整理建筑资料,梳理从上古至清末民初的中国建筑传承发展脉络、剖析各时期建筑的形制特征、对比他时他民族与今之异同等,最终完成本书编写,从而奠定中国建筑学由蒙昧进入现代学科的基石。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晋南地区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 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 。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东南、晋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中国建筑史》是di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从上古到清末民初分期阐明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涵盖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等。对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各民族与中国情况之异同,都有述及。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五十年代初作为讲义,出版了若干油印本,限于条件,没有印插图。本次出版即以油印本为底本,参考后续出版的各本修订了部分笔误,并增补了书中提及的相关图片,以期最大限度呈现梁先生本意。
《城堡的兴亡:从战争到和平》一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代表性的城堡为对象,围绕城堡设计特点、建筑风格、防御和民用功能、建造过程、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象征、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展开叙述,抽丝剥茧,语言诙谐,融历史、军事、建筑、生活于一炉,从简易到复杂,从渺小到巍峨,从以战略性能为主到以宴请享乐为主,展现了中世纪由城堡串起来的一幅幅图景。伴随着诺曼征服者的铮铮铁蹄声和彰显宏图霸业的统治者,城堡摇身一变,成为一扫战火阴霾后静静屹立于山间粼粼波光之上的名利之境。读者透过丰富翔实的材料和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古堡主题的图画、摄影作品,能一窥如繁星般散布在欧洲各地的,无声诉说着本国曾经的命运起伏的宏伟古堡。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引领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本书是该套教材上册,*章首先对中国建筑发展进行了概述,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钢旧址被改造为滑雪场馆令世人惊艳。工业遗产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更事关实现 两碳 目标这一可持续发展大局。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业已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并具有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实践。本书遴选了100个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代表性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讲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成就和经验,并归纳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四种方案 社区参与、城市更新、场景再造与文化创新。本书讲述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中国故事,并认为这是贡献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巴黎圣母院、沙特尔教堂、斯特拉斯堡教堂等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人们常常为其宏大、精良和古老而心醉神迷,为成就诸多辉煌建筑的中世纪工匠、建筑师的艺术杰作而赞叹,大教堂其宏伟的外观、壮丽的穹顶、华美的彩绘玻璃窗、经典的壁画和雕塑、精心编码的象征符号、高超的建造技术、复杂精密的机械装置等无不体现了教堂建筑结构的演变。《神圣建筑的艺术》一书作者阿兰 埃尔兰德-布兰登堡是中世纪建筑史和艺术史权威,在本书中,他以精炼的篇幅和生动感性的文字,辅以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建筑流派和建筑风格的建筑图、绘画作品与档案资料,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欧洲经典教堂建筑,层层剥开这些千年古迹,由表及里、细致入微地诉说教堂的历史起源与小故事,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读者从建筑形态、建筑构造以及各种雕刻与装饰背后所代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了当下的建筑思想,涵盖了众多关键的建筑理论概念。书中分为再现、语言、形式、空间、真实、自然、历史、城市等八章的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将关注点放在思想层面,而非仅聚焦于理论背后的理论家和哲学家们。从帕特农神庙到高技派建筑,从柏拉图到勒 柯布西耶、索绪尔,对于学生、建筑从业者及任何对建筑理论怀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都可以较快理解建筑文化的复杂性,丰富相关知识,促进对建筑的思考,步入建筑理论之门。
拉斯金从历史地理视角对威尼斯本土的建造传统作出深入解析,提示了历史保护的态度 建筑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不断叠印、融合的历史性过程,新建之物附着于传统产生家园的栖居感。拉斯金并置哥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力图挖掘早期艺术对于当代的价值。拉斯金通过对哥特工匠勇于创造精神的赞扬,导向一种活泛的思想方法,即了解历史、保护遗产的*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创造。拉斯金的历史意识并非泥古,也并未否定当代建筑师作为实践主体的价值,而是身处于历史场域的建筑师需要真正重视城市的地理与历史叠印下的空间层累与场所性格。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考古学、建筑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营造法式、美学特征,对古代建筑的特征结构、修缮修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利于研究入门,具有引领作用,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通识教程。 本书是该套教材下册,承接上册,接着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发展顺序,逐章展开叙述,分别介绍了隋唐五代建筑、宋代建筑 兼及辽金西夏等、元代建筑、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每一部分先介绍聚落,再介绍建筑单体,复介绍建筑理论与技术特色,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理论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方便教学与学生自学。
《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作者梁思成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成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八大时期,涉及阶基、勾栏、柱础、斗拱、雕饰、门窗、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建筑类型。作者不仅细致考察了散落中国各地的现存古建筑,还结合史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建筑思想、技术要点,以及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中国建筑史》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
《藏在木头里的灵魂:中国建筑彩绘笔记》是一本描绘介绍中国建筑的画谱手稿,完成于十八世纪,作者是姓名、履历已不可考的法国传教士。原书分上下两册,共包含188幅绘画。上册主要是建筑常用工具、砖瓦墙、照壁、亭子、桥和塔。下册主要是大型整体建筑结构和住宅内部摆设、台等。在没有影像的时代,来自西方传教士(或学者)通过绘画这种方式记录着他们了解的东方世界。通过这些绘画也让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古国有更直观的感受。另外,书中的才华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哪怕仅仅当作装饰画册来看,也是美不胜收。
《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一书是文艺复兴历史研究贝特朗 热斯塔兹具有代表性的通识读物,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建筑艺术复兴的精髓,作者用自然优美、精确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多个角度,对于柱式、穹顶、拱门、圆盖等基本建筑概念做了简明清晰的解释,对于对称、比例、规则布局、建筑模式等建筑美学层面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还对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等相关知识做了补充性的说明。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本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阐述了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建筑师这个职业的重大意义 社会地位的巨大跃升,从一位工匠上升为艺术家 并且给予了文艺复兴时代对建筑史发展影响深远的几位建筑大师以极大的关注,深刻体会一代代建筑大师的天才、智慧、勇气和毅力。 阐释了建筑艺术的复兴之父布鲁内莱斯基的创举
本书将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科学解答何为建筑遗产的数智化保护、数智化保护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数智化保护等关键问题。 全书共6章,内容包括数智化保护技术概述、建筑遗产数字化测绘、建筑遗产修缮工艺和材料的数智化、建筑遗产数智化预防性保护、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案例分析和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发展展望。重点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建筑遗产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数智化逆向重构、构建建筑遗产修缮材料和工艺数字化样本库、建立远程智能安全监测及安全评估技术,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本书介绍了我国主要类型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建筑遗产科学保护的规范流程。全书内容包括以下八个章节:(1)绪论;(2)建筑遗产的检测评估技术及案例;(3)木结构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4)砌体结构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5)混凝土结构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6)地下砖构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7)土遗址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8)砖石古塔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9)砖石古桥的科学保护技术及案例;(10)建筑遗产的平移技术、托换技术及案例。本书探索了一系列的建筑遗产保护方法和技术,相较于以往,这些方法和技术避免了过多的理论内容和繁琐过程,容易为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本书旨在通过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法,介绍建筑遗产保护的理
本书以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为目的而编写,书稿前部分详细列举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案例,并结合我国特色探讨传统建筑保护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书稿后部分选取了较为典型且保护较为完善的12个传统村落案例,供读者进一步了解。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国内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 东方建筑体系 研究的沿承,在 一带一路 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国家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本书为汪永平、洪峰编*的《尼泊尔宗教建筑/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