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早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在八所大学进行演讲。针对在场的听众当场提出的许多问题,作者逐一回答。回到北京之后,作者将问答再做查阅,一一整理笔记,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对全国各地古建筑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本书即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而成。
山西,在古建爱好者眼中,是一块神奇的圣地。现存于世的中国木结构古建代表作绝大多数在山西;的四座唐代木构和四座五代木构中的三座在山西;辽、宋、金、元各朝代的建筑精华在山西,元代之前的木建筑山西占全国总量的七成强;明清建筑山西更是数不胜数...... 海量的古建遗存,其价值除了鲜见的作为建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外,更有它所承载的中华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密码。 但这些真实的存在,却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渐渐老去,或者改变了它真实的味道。 连达,一位执着的古建筑爱好者,行走山西,用素描画的形式,一个县一个县地爬梳了散落在乡间的这些古建存留;用线条记录着古建的架构和轮廓,用感性的文字记录着与遗存相关的故事。 本书所收集的是晋东南地区古建寺庙,用手绘作品 真实图片 文字讲述的办法,带你一起重走连达走过的山西土地
去年底,在昆明理工的建筑创作论坛上,与周榕再交口锋,这次,是我不克制。我的讲座开始前,翟辉非要我提前到场,就赶上周榕正在讲的后半场,他正复述西泽立卫头天讲过的一个钢板亭子子,西泽说,这亭的一个翘角,原本低矮得难以日常使用,却意外引起孩子们的攀爬欲望。周榕以此为例,对台下一批年长的建筑创作者们,谆谆教诲道——西泽的这个案例,证明你们那个以坚固实用为核心的创作时代已然终结,一个以无用性(或浪费性?)为核心的新时代,已不可阻挡地到来。 以我薄弱的结构知识推测,西泽这翘角空间,该是一处旨在坚固的结构剩余,它们被孩子们的攀爬使用,用张永和当年的错用理论解释,还较恰当——孩子们也常将楼梯扶手错用为滑梯,但周榕却将这个被错用的翘角空间,视为能撬出一个建筑无用时代的撬点,这得多大的撬力?有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本书扼要介绍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20年代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中国传统式样历史建筑及少量重要的城址、遗址。此外,还包括对3个省、5大片区、34个县市,399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172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 海报:
《营造法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全书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本书对原著文字部分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将图样部分的图有选择性地插入内文合适的地方,形成了“古文配古图,古图释古文”的特点。另外,在“原典图说”版块中,编者对原著中涉及的相关建筑,不仅配上了实景图,还进一步给予了专业性的解读。这不仅让读者对古典建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还融学术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为一体,是古籍中难得的读本。本书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
“建筑意”是林徽因先生从审美的角度表达出中国古建筑在“诗意”与“画意”之外的美感。这个词,早出现在林徽因、梁思成发表在1932年11月出版的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引起了中外建筑学者的兴趣。林徽因在建筑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她与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改变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改变了《弗莱彻建筑史》中没有中国建筑史分类的观念。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先生关于中国古建筑之美的思想及赴全国考察古建筑的老照片,用优美的笔触记录历史,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审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真实感人,令人动容、不由心生敬佩。本书文笔流畅,内容严谨,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逻辑,极具优美之感。
《营造法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全书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本书对原著文字部分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将图样部分的图有选择性地插入内文合适的地方,形成了“古文配古图,古图释古文”的特点。另外,在“原典图说”版块中,编者对原著中涉及的相关建筑,不仅配上了实景图,还进一步给予了专业性的解读。这不仅让读者对古典建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还融学术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为一体,是古籍中难得的读本。本书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营造技术和工艺传承人是传统建筑的重要践行者和守护者。《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文史存典系列丛书(建筑卷)》是梁思成就我国建筑尤其是经典代表历经的精心设计、巧妙施工、潜心装饰等技艺成为传世之作后,付诸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将其规律特点总结梳理成文的理论著作。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日渐式微,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研究和记录建筑发展的资料更显得弥足珍贵。全书分四部分组成,分别由祖国的建筑、建筑创作中的重要问题、北平文物及随笔组成,体现了梁思成持续连贯的学术素养和思想主张。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代建筑就是凝聚了先祖伟大创造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古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在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一个以土木结构为主
中国古镇历史悠久。《中国古镇》不仅有温柔的江南水乡如乌镇、西塘,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如西递、南屏,还有天府之国的巴山楚水如阆中、李庄。所选100个古镇,从古朴大气的北方宅院,到山水甲天下的岭南风情,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