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介绍了 仿木现象 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有关于 仿木现象 的思考,何为 仿木 ,为何 仿木 ,如何 仿木 , 仿木现象 的所指,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福建传统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技艺传承、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本书上篇为传统篇,按照闽南、莆仙、闽东、闽北、闽中、客家六个分区,进行福建传统建筑的空间系列解析,并分析、总结了福建传统建筑的特征与风格。下篇是近现代篇,总结福建当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更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福州又称闽都,是福建省会,也是福建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建城到如今的数千年间,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人文胜迹与古建遗徽,现有世界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另有许多省级及市级文物。 本书通过对福州现存的古建筑进行一次全方位普查和整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州的生动实践情况,也旨在向全世界交上一份文物保护、遗产保护的福州答卷。
本书主要介绍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介绍了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与研究样本调查情况,构建了与之相关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并利用GIS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解析,从而得出了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的 基因图谱 。中篇为案例研究,选取了茧站、相关生产设施、茧仓等相关设施作为案例。下篇为国内外丝绸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案例,分别选取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特工厂、日本横滨的红砖仓库、无锡的永泰丝厂旧址等作为研究案例。本书图文并茂,以生动丰富的细节,全面展示了丝绸工业遗产的过去和现状。
......
《辽宁传统聚落研究与保护》一书涵盖了辽河流域核心区 今辽宁地区的五种主要经济形态影响下的典型聚落,即渔猎文化影响下的聚落、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聚落、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聚落、卫戍文化影响下的聚落以及辽河航运影响下的聚落。本书以文字、照片、测绘图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诠释着体现于辽河流域人居环境营建之中的人类历史与文明。收录内容和表述形式力求同时具有专业性与普及型、资料性与可读性。它们将为辽宁地区的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佐证与参考,本书的面世更将使它们在今后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和旅游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书通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地理空间、自然生态与土地利用、历史与文化三个概念,自然景观类型、文化运行机制、聚落类型三个方面,探讨重庆传统聚落发生与发展规律,在保护地域聚落的多样性与特色形态的基础上,探索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重庆地域人居多样性的途径。立足于 地理空间 、 自然生态与土地利用 、 历史与文化 三个概念,将研究对象在空间现象与时间现象上统一起来讨论。通过自然景观类型、文化运行机制与聚落类型这三方面,力图在总体上将人居各系统联系起来,真正地理解其发生、发展、变迁的客观规律,希望建构一种适合重庆乃至西南传统聚落研究框架,寻求地域人居多样性发展的方向。
本书以陕西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陕西省传统聚落人文地理、聚落特征、典型案例、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探寻在传承历史文脉与生态智慧的宗旨下,如何实现陕西省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就陕西省传统聚落的生存智慧、符合生态理念的营建策略进行梳理,以期对陕西传统聚落的保护利用及更新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对传统聚落研究的有益补充。 陕西传统聚落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聚落和民居形制与当地气候、地貌、资源、文化和谐共生。本书依据人文地理区划,将陕西省的传统聚落分为:关中平原型传统聚落、陕北窑洞型传统聚落、陕南山地型传统聚落三大类型。 本书适合乡土建筑领域及相关文化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的学生、乡村设计师、爱好者参考使用。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