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500多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字阐述简练精要,版面编排紧凑充实,学科信息浓缩密集,是建筑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对口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佛塔的起源、传播、种类,我国早期佛塔塔刹的形制、不同材料制作的塔刹形制的演变、组成塔刹不同元素的演变、佛塔塔刹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等,显示了佛教建筑艺术由外来逐步汉化的历程。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园林潜心研究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传承与转译的精华成果,全书共分九章,从山石、林木、理水等角度进行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并获得许多学者的推崇,包括葛明、童明、黄居正、朱涛等等,堪称代表今天中国建筑领域有关中国自身文化与建造传统、园林空间的研究与见解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很高的审美价值。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理念、结构体系和风格特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空间意识、哲学观念和艺术水平。《雨中春树人家:品味华夏古建筑》对中国古建筑的样式、形制、美学风格等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讲解,结构清晰、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激发人们的想象和思考,引领读者深深感悟华夏古建筑的流风遗韵。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靠前地进行建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部龙凤镇的绵山北麓,是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中国北方坞堡聚落的典型代表。本书从张壁古堡的历史文化谈起,重点介绍了张壁古堡的空间格局,以及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特点。书后附有碑文摘录和对村民的采访口述,进一步补充了相关资料。本书适合建筑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壮族干栏木构建筑技艺是壮族干栏木构建筑再造的先决条件,也是壮族干栏木构建筑再造的必然手段。干栏木构建筑是壮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过程中创造的,并且在长期发展演变中沉淀而形成,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壮族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本书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广西壮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的形制、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的发展过程以及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技艺传承与创新等四个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壮族传统村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创新发展的手段和模式。本书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阅读参考。
本文基于全国性的研究视野梳理统计江西会馆建筑在全国的空间分布,确定了江西会馆建筑分布的特征和规律。在动态研究上,通过建筑文化传播性的研究角度切入,研究江西本土地域建筑文化和他乡江西会馆建筑之间的动态关联,在概念上通过 原乡 和 他乡 的空间文化概念, 原型 和 类型 建筑概念,予以实现。在静态研究上,从会馆建筑类型的 普遍性 和江西会馆建筑的 特殊性 两条线索两个方面并行论述分析江西会馆不同的建筑类型。 普遍性 对应会馆建筑的典型特征, 特殊性 对应江西会馆的地方性特征。对明清江西会馆建筑类型的具体深入研究上,本文从 士农工商 四民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不同人群和会馆建筑类型之间的关联和类型之间的区别。 本文分析确定了会馆建筑的历史演变分期以及在全国背景之下江西会馆的建筑历史演变特点。确定全国会馆
壮族干栏建筑营造技艺是壮族干栏建筑再造的先决条件,也是壮族干栏建筑再造的必然手段。本书详细介绍了,在传统的干栏建筑营造技艺中,其综合性功能布局与地形地貌特点高度吻合的结构形态,当地材料当地使用,当地技术当地营造的地域性特点都是科学的、合理的,也给壮族人民带来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些兼具实用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优良传统在未来的升级发展中仍将是推动干栏建筑发展的积极因素,推动干栏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湖南古代佛教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湖南佛教及寺院的发展概况,研究了多元文化与湖南古代寺院空间形态的对应关系,重点分析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湖南古代寺院选址环境、空间形态、建筑形制与装饰艺术,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湖南不同地区的典型寺院,*后论述了湖南佛教及寺院的现代适应性问题,提出了顺应现代信众礼佛需求的建筑宗教空间模式,并为古代寺院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本书提出了 消耗型快感 与 生产型快感 的二元理论,并以中国古典空间(山水、园林、建筑)里的宴饮、游赏、情色、藏书为四大快感主题展开有关情境叙事,通过观察晚明空间中这些传统元素所折射的一种普遍性,深入到人的欲望、生命政治以及哲学人类学层面展开思考,进而探讨南宋与晚明为什么未能从 近代的拂晓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出 近现代文明 (资本主义的兴起)。
碛口镇坐落于山西省西部,位于吕梁市临县,南邻柳林县,西与陕西省吴堡县隔黄河相望,在明清时代因为商业兴盛而一时誉为“黄河*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本书先总体介绍了碛口古镇的整体格局与建筑风貌及相关的特点,然后根据碛口古镇的分区特点,分别介绍了西市院落、中市楼阁、东市窑台以及黑龙庙等特色建筑。
本书是一本介绍古建筑室内装修的综合性图书。章主要概述了古建筑室内装修与家具陈设;第二章介绍了室内的地面、墙面、吊顶等室内建筑构件;第三章介绍了桌、椅等具有实用功能的家具;第四章以中国五大名窑为例,简述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他们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他们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他们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
元代建筑与雕塑,从宏观方面来看,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又有自己的时代民族特色。城市建筑突出者为元大都、元上都和北方一些具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城郭。上都、大都各种宫殿坛庙的石雕、木雕、琉璃制品,全国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其中突出者为佛教道教雕塑造像、陵墓雕刻及装饰工艺品等。本书以元大都、上都等为例重点介绍了元代建筑,并就蒙古包、伊斯兰建筑的传入叙述了元代 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元代建筑雕塑杂糅百家的特点。
本文以明末清初南京园林为对象,考察园林在城市与建筑层面的概况及其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应对目前造园实践所遇之问题。研究选取三个样本——1588~1989年的16座公侯士大夫园林、1639~1942年的城市开放园林、1668~1977年的芥子园,分别构成三个不同视角下明末清初南京园林的切片——士大夫阶层宴游的私家园林、普通士子游玩兼有居住功能的城市园林、平民阶层的私人别业。三个样本分四个层面加以解读:“定位”“构筑”“功能”“观念”。
隋、唐时期佛教建筑的雕塑达到了高峰,在城市规划方面 系统而全面地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开启局面之先。在我国建筑雕塑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本书就长安城、洛阳城、大兴宫、大明宫、昭陵等隋唐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做了详细叙述,并着重介绍了该时代的佛教、桥梁、宫殿、园林,再现隋唐建筑雕塑技术与艺术魅力。
元代建筑与雕塑,从宏观方面来看,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又有自己的时代民族特色。城市建筑突出者为元大都、元上都和北方一些具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城郭。上都、大都各种宫殿坛庙的石雕、木雕、琉璃制品,全国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其中突出者为佛教道教雕塑造像、陵墓雕刻及装饰工艺品等。本书以元大都、上都等为例重点介绍了元代建筑,并就蒙古包、伊斯兰建筑的传入叙述了元代 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元代建筑雕塑杂糅百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