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建筑工匠在乡村建设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提升乡村建筑工匠整体水平,作者组织行业内相关专家编制本手册。本手册共十个章节,从实用性出发,介绍了乡村建设工程中的常用符号及数据、建筑识图的常用图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木结构工程、架子工程、屋面与防水工程以及挡土墙工程等相关知识。本手册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力求切实满足乡村建筑工匠的学习需要。本书可供乡村建筑工匠、建房农户、乡镇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使用。
乡村建设工匠是乡村建设的主力。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乡村建设工匠作为新职业纳入 职业分类目录。为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建村规〔2023〕5号)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工作,大力培育乡村建设工匠队伍, 好服务农房和村庄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组织编写了《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按照《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程编写技术规程》要求,依据《乡村建设工匠 职业标准(2024年版)》确定的4个职业方向、5个职业等级,明确了乡村建设工匠4个职业方向的教学基本要求、培训学时以及基础知识教材内容、职业技能等级教材内容,提出了乡村建设工匠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大纲》
本书首先重点对客家围龙屋产生、演变的过程、围龙屋的基本型制、结构、组成和建造方法进行论述。围龙屋一般由堂屋、横屋、化胎、围屋、风水塘、晒谷场等部分组成,并由各部分的连接处形成天井、天街。因建造地形、时代、家庭经济情况等原因,每个围龙屋的形态和房间数量会有差异。之后,全书对客家围龙屋内部装饰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首先是装饰风格中多以谐音来表达被象征的吉祥内容,这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普遍的一种表达方法;其次是装饰多集中在位于建筑中轴线的堂屋和建筑外立面上,尤其是在围龙屋的上堂屋和祖龛处,两侧的横屋和围屋装饰较少;*后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装饰手法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建筑上的石雕木雕也越来越精美。
本书从审视中国古典园林中地域性特色突出的江南古典园林出发,以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植物景观为主要对象,研究江南古典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色,通过梳理、归纳古籍文献资料和历史名园分析,结合实地调查现存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总结其植物景观的发展脉络和历代特点;探究自然环境变化、社会变迁(政治氛围、经济环境、文化演变)对其的影响;阐释江南造园理论著作中植物景观的设计理念、理法,并从植物景观空间、植物群落、植物材料应用三个层面对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提炼出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并对其在当代园林中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一定的探讨。
本研究共由8 个章节构成,大致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以理论展开为主,观察、分析异文 化间的建筑外观意象以及对该意象的认知、评价方法。在第二部分,尝试使用部分的认 知、评价方法来比较中日建筑外观 风格 的不同。图1-1 展示了本研究的构成,以下是 对各章内容的简单概括。本研究共由8 个章节构成,大致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以理论展开为主,观察、分析异文 化间的建筑外观意象以及对该意象的认知、评价方法。在第二部分,尝试使用部分的认 知、评价方法来比较中日建筑外观 风格 的不同。图1-1 展示了本研究的构成,以下是本研究共由8 个章节构成,大致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以理论展开为主,观察、分析异文 化间的建筑外观意象以及对该意象的认知、评价方法。在第二部分,尝试使用部分的认 知、评价方法来比较中日建筑外观 风格 的不
重庆文化研究·己亥秋》是由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编辑的论文集,该论文集的出版旨在促进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工作,展示文化艺术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政策研究”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学术争鸣”进一步思考重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文化前沿”为青年戏剧评论者热议第四届川剧节;“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戏剧、诗歌、书法、广播影视艺术、考古、美术、公共文化服务等门类的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记忆”介绍重庆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艺文空间”分享重庆本土文学艺术作品。
本书以“我”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向学生讲述杭州书院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北宋范仲淹睦州兴学到民国夏震武在富阳兴办灵峰精舍千余年间发生在杭州的近30个书院故事,重点刻画了翁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俞樾、章太炎、龚自珍等数十位大儒与地方官员群体,以振兴杭州书院及其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群体形象和感人故事,并用辩证的历史观,发掘出这些故事的时代光辉和时代精神。
符号江苏口袋本》精选具代表性、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涵,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 丛书以精炼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别致的符号图片,言简意赅地介绍每个江苏符号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兼具故事性与实用性,可读可查,让中外读者迅速掌握对江苏符号基本而广泛的认知,并获取可进一步了解、考察各符号的信息渠道,堪称精巧便携的图文版“江苏符号指南”。 《金坛刻纸》为该丛书之一,由常文著。 从传统民间剪纸发展而来的金坛刻纸,保存了民间剪纸装饰变形、象征寓意的特点;在题材和内容方面都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反映了新时代的风貌;由过去剪刻纸的实用性转向以审美为特征的艺术发展过程。以周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