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作为中国家庭的生活空间,包含多种不同的建筑样式。既有普通的长方形小屋或茅舍,也有占地宏大的宅院、显赫一时的庄园甚至极尽奢侈的宫殿,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样式组成了中国民居的缤纷图景。本书集中讨论了十七座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展现了千百年来建造的中国民居的精美范例,包括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学者书斋、明代简舍、富商宅邸、清代大院、福建土楼、古城民居等。书中将中国民居看作一种建筑类型,对民居形式的地区差异与民居类型的历史演变进行了鸟瞰式梳理。借助丰富的照片、版刻图画、历史图像、技术图纸,为读者生动地展现出了一个国家独具生命力的传统建筑。
从城市设计的学科视角看,在当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型进程中,亟待加强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形态建构和场所塑造。认知是创造的前提,形态建构和场所塑造首先要建立在对城市建成环境的机理认知的基础之上。这是本书的相关研究及成果出版的基本背景。 李晨,韩冬青著的《中国南昌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关联性》从单位大院本体的共时性类型解析和南昌单位大院历时性空间演变的梳理并行入题,进而依循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梯级,分别从城市总体空间发展、物质空间的形态结构与类型、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与场所建构三个方面展开关联性阐述。
浙东运河作为大运河浙江段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的诗学文脉和丰富的遗产构成奠定了它在运河史上的突出地位。纳入浙江省规划的8个古镇,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航运的衰落而日渐式微。这些古镇源起运河,各具特色。有的因驿站而闻名,有的作为军事防御功能,有的是运河经济重要的物流交易场所,还有的古镇则拥有县衙、孔庙、考棚等机构,建构了一个城的规制。此外,运河与古镇形成的特殊的聚落结构关系、多样化的水利水运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建了运河古镇有别于其他滨水古镇的特殊 文化基因 。在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后申遗时代的历史背景,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和城市文化复兴理论,针对运河古镇现状,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更新策略和途径,为运河古镇的活力再造有所裨益。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本,分区介绍了北京市地上、地下文物古迹的概括,由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专家经过多年研究考察撰述,是一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本书是2014年清华大学区域景观规划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具体针对北京历史水系,研究其历史形成过程、文化遗存及其历史价值,通过对水系廊道及周边绿地、街区的规划与设计,探讨该历史水系在当代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表现形式,寻找历史水系对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途径,更希冀通过公众参与促进市民对历史水系的认知,将历史呈现给未来。
《古厝留声机》选取福建省福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120处历史建筑,挖掘相关的人或物的故事,聚焦福州历史,展现福州的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变迁,并以文史散文的形式加以呈现。该书分为上、下册,共7辑、82篇,其中还有500余张建筑美图,排版装帧赏心悦目;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可以收听其中部分篇章的朗读音频(喜马拉雅APP 古厝留声机 专辑),充分体现了 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 的主旨。
本套书共分为《重庆民居 传统聚落》《重庆民居 民居建筑》上下两卷。上卷内容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源起与发展历史、选址与空间形态、古镇、古寨堡、传统村落;下卷内容包括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平面形制、屋顶造型、竖向空间、营造技术、装饰艺术。本套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重厌民居的多样性、多元性与地域性,充分展现了重庆民居之源远、之丰富、之绚丽。 本套书可供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历史与理论工作者,以及从事历史、文物、旅游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参考;对于传统民居爱好者、旅行爱好者也是一套可读之书和鉴藏之物。
贵州镇远享有 黔东门户 湘黔屏障 滇黔锁钥 的美誉,它不仅是县城所在地,还是府、道所在地。老城区仅有3平方公里,竟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涵盖城墙、屯堡、关隘、古道、牌坊、桥梁、渡口、码头、泉井、衙署、监狱、佛寺、道观、神庙、祠堂、书院、学校、文庙、宝塔、楼阁、亭台、会馆、戏楼、民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依山就势而建,贴壁凌空而立,将亭台楼阁、藤萝古树、危崖溶洞、石桥溪流融为一体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人称 山地建筑博物馆 。文物部门用其建立 贵州民族建筑博物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镇远境内的乡土建筑,下篇介绍博物馆展出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瑶族的居住文化。
本书是建筑学领域关于彝族聚落与建筑文化方面的论著。首先通过与藏、羌居住形态相似性证实了彝族的氐羌族系特征;探索了彝族的家支亲属制度、原始宗教信仰与以民族哲学思想对建筑文化的影响;追溯了彝族聚落地理的历史空间分布,在民族迁徙、政权建立、与中原文化交流中的地域文化变迁。研究以聚落空间分布、聚落形态、建筑构筑形式作为依据建立了西南彝族建筑文化区系,总结了彝族传统聚落在不同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空间形态,归纳了火塘、青棚和公房等彝族建筑空间特征;分析了彝族传统建筑搧架、井干、邛笼的构筑技术特色。通过田野调查总结了彝族传统建筑营建活动的工匠技艺、建房习俗等,总结出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建筑营造特征。*后总结了彝族建筑文化中聚落营建理念的生态人文价值,民族建造技术的科学文化价值和建筑演变规律的史学
在上海的历史风貌区内遗存着许多中国近代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的老建筑,它们见证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和变迁,展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而当年设计这些建筑的设计师们则鲜为人知。探寻这些老建筑的前世今身,就不得不寻问这是谁设计的?本书带你认识一位为上海设计建造了百余幢有特色老建筑的杰出设计师,来自法国的赉安。他的大半生献给了上海,献给了他心爱的建筑事业。漫步上海老马路,让我们寻找老建筑,寻找赉安。
本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分别对新疆传统村落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进行分析,讲述当地传统村落景观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并辅以大量的手绘风景画、实景照片描述新疆传统村落景观发展,最后论及新疆传统村落景观的传承与创新、政策与经济、生态与美育的积极价值导向。本书适用于建筑历史、园林景观、古村落规划与保护、环境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有关爱好者阅读参考。
上海里弄民居,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类型,伴随着城市的繁荣而出现和发展。沈华主编的《上海里弄民居》分析了它产生的自然和社会背景条件,介绍了它的分布与规模、总平面布局,总结了它的分类和特点,论述了结构、用材、细部装修与施工方法。 介绍了有代表性的里弄民居四十二处。本书适用于民居、建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师生,各大建筑设计公司及个人工作室.各省新农村建设政府等机构使用阅读。
本书以建筑与人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武康路,从一条郊区土路到近代法新租界重要组成,再到城市文化给养空间的发展轨迹,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透过人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互动关系,了解以武康路区域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中心现代都市生活。图书延续“城市行走”系列的风格,中英文介绍+图片+地图的口袋装,便于读者随身携带阅读。读者对象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的爱好者,以及想要了解上海的普通大众。
本书内容分匠道录、匠作录和匠心录三部分,对传承至今的闽南建筑各种工艺、技巧、材料、方法、形制等技艺,甚至已经是几近失传的绝活绝技,结合实践案例提炼升华成理论,并对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因此,这部著作对于传承、延续、发展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对从事和热爱闽南传统建筑的同道同行们来说,这既是一部可供理论学习的宝典,又是一本颇为实用的手册和操作指南。
人类从石头洞穴中走出,始终没有放弃对石头这一材料的利用与创造。石头村、石头镇、石头城,这些用石头聚集起来的房子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虽然中国没有以石头建造为主而与土木结缘,但我们多民族的文化和广袤的大自然孕育了石头民居的独特魅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民间建造,民居的选材与建造方式都由手边的材料决定,而手边的材料与地貌与气候直接相关。不同的山脉,不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岩石,引发与之相应的石头的建造。 《大山里的石头民居》将石头民居分为三个地域进行探析,分别为横断山区、太行山区、贵州喀斯特山地,每个地区中挑选具有典型性的石头聚落,通过手的田野调查资料,直观且生动地展现石头*纯粹的建造,民居建筑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以及生活的用具,无一不是石头。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