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历史到现代,从建筑到规划,从文化到生活,多角度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美学等特质的可视化百科。 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历史、建筑发展和生活文化。通过将大量的文献、论文进行梳理、加工,共汇集成39个主题 关于北京中轴线,人们关心、希望了解的主题。它们包括了1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 明星 建筑场景,14个中轴线上古今都市生活画面的纵向对比,11张独特角度的城市历史信息图。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尽在其中。 在本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硬核解析中轴线的宏大与市井、古老与鲜活。 全书90%以上页面采取竖式阅读方式,通过极强的形式感、线性的阅读体验,达成逻辑与设计感的结合,于画面中感知北京中轴线内含的东方美学和
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分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彩画,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可供建筑专业相关人员及中国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中国古建筑核心的结构形式是木构架,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营造系统,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与文化融为一体,迥异于西方建筑,成为一种奇迹。中国古建筑从城市防御、公共建筑、宫殿庙宇或乡土建筑都而自成一体。本书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划分章节,对中国古建筑语言予以阐述。语言简洁明了、插图生动形象,文字与插图有机结合。可以使读者轻松地阅读这些词句语言,了解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真谛。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厦门市中心老城区13条街道为编写的切入点。书中*部分首先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概述,对其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厦门近代骑楼建筑形成的相关原因。第二部分对厦门近代骑楼街区骑楼建筑立面进行了实景展示,还原了骑楼立面的整体效果。第三部分是从宏观层面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立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立面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本书特色为通过拼接方式直观展现13条骑楼立面的全貌,并详细研究厦门骑楼的立面状况,从中找出骑楼街道在骑楼建筑立面特征上的共性和规律。其目的为作为城市的记录,对当今厦门城市改造与其他城市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作用,同时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厦门骑楼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
本书是湖南大学建筑系王蔚老师主持策划的 绘筑中国 系列第二本,绘本以 雅俗共赏 、 寓教于乐 的方式来解读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反映出潮宗街历史街区中的人文特色活动、传统商业保护、地名保护等非物质文化对象,重点表现潮宗街历史街区中受到规划保护的重要历史场所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 本书描述了作为历史遗址的潮宗街教堂、金九活动旧址、古城墙等;也涉及原住民日常的裁缝铺、清泉杂食铺等;并介绍了绘制过程中的信息测绘方式,为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记录和观看视角。
本书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通过对丰富的传统与现代建筑案例的调研与总结,深入梳理并解析优秀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渊源,提炼并阐释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当代与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提供信息和借鉴。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书中以北京旧城区大栅栏地区14条街巷的193处杂院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院落空间资料收集,然后对资料进行处理和整理,*后通过图表比较分析法进行院落空间现状的研究,寻找杂院空间中的普性规律和特殊性。本书通过对大栅栏地区杂院建筑的整体研究,旨在对当下北京旧城保护与建筑提供基础的资料信息,同时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北京杂院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存三门峡地区207个地坑院聚落中*有特色的23个窑洞民居。全书共分三章,*章对地坑院聚落的历史和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简要回顾了地坑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为调查呈现阶段,讲述对窑洞民居的调查过程和经历,并着重介绍了在现存的207个地坑院聚落当中*有特色的23个。介绍包括每个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特征、平面图、立面图等。第三部分为三门峡地坑院聚落不同年代对比,直观呈现地下窑洞近些年的变迁过程。本书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窑洞民居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不分卷,按五城兵马司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内城的九百多条胡同,外城的三百多条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二卷,按皇城、内城五城、外城五城的顺序,记录了清末北京城的坊铺里巷,其有事迹可考的,均加以注释。
中国古代曾是造船大国,广船是中国船型之一,而阳江木船则是广船的典型代表。《阳江木船:传统建造技术与风俗》通过实地考查、走访、座谈、收集和整理等形式,从传统造船技术、阳江木船的结构与名词术语、造船习俗等几个主要方面做了一次尽可能全面的调研,并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
本丛书以中国 代表性的历史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全面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空间演绎和社会生活。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由形及场完整记述了西安明城区的城市形态发展演变和社会生活特征,分别从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的四大要素“墙”、“屋”、“街”、“形”入手,记述其内在的人文特征和价值取向。丛书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融贯人类学视野和社会学方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文化基因与人文品质,记录生活其中的人之样态,探究中国历史城市的场所精神。 第三辑《街志 生活维度中的西安明城街道》着眼于历史进程中的街道变迁,从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观念和人群性格特征入手,研究街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属性与社会价值,提取代表性街道的形态图谱,探讨基于人本原则的当代街道空间内涵。
河北省向来为京畿要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为重要的一环,具有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的定位要求。基于此,如何做好河北省的乡村保护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对这些古镇、村落进行纸质化和数字化归档,建立档案库,为进一步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对乡村进行活态保护,采用 生态博物馆 的理念,发挥原住民的积极作用,使他们主动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我们希望这3册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公众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和名镇名村的意义,领略到村落的独特魅力与社会文化价值,从而营造全社会关注村落文化的热潮,让更多的人参与村落保护和传承;同时能为京津冀的城乡规划、政策制定、协同发展
影壁属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品类或附属类建筑,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引人注目。本书集收藏性、知识性及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丰富的影壁资料库,集中展示了作者十余年来在全国各地拍摄影壁的精品,从近万张图片中甄选出千余张*代表性的影壁图片,并从中华影壁的文化渊源、历史发展、结构样式、文字内容、吉祥寓意等多方面加以阐释。全书以影壁样式、文化内涵、举例说明的逻辑结构次序展开,着重介绍了中国各地民居影壁的不同特点,同时也概括描绘了部分寺庙影壁的精彩以及皇家影壁的辉煌,尽可能详尽真实地再现不同类型影壁的内在特质及其文化价值。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的李村与上吴方村,世代比邻而居,自立村至今,保留了众多的古建筑。本书梳理了两个村落从*初选址、村落布局到建筑单体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现两者在此过程中的差异化发展,并初步尝试讨论这种差异化背后的经济以及文化的动因。 全套共五册,其它四册请另行选购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第一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扬州园林》一书是汇集了十余篇专门介绍 扬派 传统园林和技艺的书,全面且有新意。本书不仅梳理了扬州园林的主要内容,还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突出了扬州园林的特色和个性、文脉和风格的形成与演变,颇显旧典与新潮。其中的史料、图纸和照片,是存史留志的学习资料。书中还对叠石理水、甚至植物配置作了表述。一经汇集成章,内容清晰,浸透着作者的汗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