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重点对客家围龙屋产生、演变的过程、围龙屋的基本型制、结构、组成和建造方法进行论述。围龙屋一般由堂屋、横屋、化胎、围屋、风水塘、晒谷场等部分组成,并由各部分的连接处形成天井、天街。因建造地形、时代、家庭经济情况等原因,每个围龙屋的形态和房间数量会有差异。之后,全书对客家围龙屋内部装饰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首先是装饰风格中多以谐音来表达被象征的吉祥内容,这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普遍的一种表达方法;其次是装饰多集中在位于建筑中轴线的堂屋和建筑外立面上,尤其是在围龙屋的上堂屋和祖龛处,两侧的横屋和围屋装饰较少;*后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装饰手法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建筑上的石雕木雕也越来越精美。
《千年海曙》辑以12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千年海曙》为依托,从人文史实入手,全景式地整理出千年城邦文化的精髓所在,这既是海曙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颗硕果,又是对宁波悠久文明的一次献礼。 《湖上望族(上)/千年海曙(辑)》内含史氏家族、楼氏家族、甬上丰氏三部分内容。
本书以民间传说的形式,将关于北京城的传说故事集结在一起,如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天安门的石狮子、什刹海、天坛益母草等。全书以口语化的文字娓娓道来,如一位慈祥的老北京老人在为儿孙讲述这座古都老城的故事。
浙东运河作为大运河浙江段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的诗学文脉和丰富的遗产构成奠定了它在运河史上的突出地位。纳入浙江省规划的8个古镇,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航运的衰落而日渐式微。这些古镇源起运河,各具特色。有的因驿站而闻名,有的作为军事防御功能,有的是运河经济重要的物流交易场所,还有的古镇则拥有县衙、孔庙、考棚等机构,建构了一个城的规制。此外,运河与古镇形成的特殊的聚落结构关系、多样化的水利水运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建了运河古镇有别于其他滨水古镇的特殊 文化基因 。在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后申遗时代的历史背景,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和城市文化复兴理论,针对运河古镇现状,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更新策略和途径,为运河古镇的活力再造有所裨益。
描写在周而复始的节气中的乡村生活及农事活动,延伸到气候物候、民风民俗、文化内涵、生活哲学等领域。作品从生活中的小物件入手,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文立足于牌坊建筑的现存实例的分析,以类型学和符号学等现代西方哲学为理论平台,分别探溯牌 坊 和牌 楼 的不同的建筑原形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而建立较为系统的牌坊的历史发展沿革;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牌坊的类型划分、造型特色、平面形式、空间特色、结构构造、装饰艺术,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文化、政治形态和社会背景之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文章着重阐述了牌坊作为独特的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中国古代建筑群、城市乡野空间、风景园林中的空间形态特征和作用,揭示出牌坊在中国古代社会物质需求和精神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意义的延续。(各章详细内容见附页)
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加之特殊的地域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形式众多的建筑景观的形式。本书从对西南文化的概述出发,以藏族、羌族、彝族、白族、傣族为代表,论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景观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其写法新颖、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且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