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
《建筑文化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支持的系列出版物,每年一本,由国内(包括台湾)著名建筑学府的最重要学者任编委,由胡恒主编的建筑理论文集。本书为胡恒主编的《建筑文化研究(第8辑)》,是系列专辑之一
《梁·城》:“梁”指代梁思成、梁生活的年代以及梁的学术思想。 “城”指代建筑、城市规划,是梁思成一生建筑思想的浓缩。全书分大城有美、足尖奔走、故都构想、拙匠哲思、雕梁画柱五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梁思成一生的作为和人生历程勾勒出来。再现了他人生中几个关键地点的关键事件,比如北京城市规划的“梁陈方案”,鲜有披露的民国天津的规划方案以及珍贵的梁思成个人工作笔记等。 本书想要展现的不仅是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形象, 想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材料,展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鲜活的一面,让读者 加全面的了解这位建筑大师。
庸安意编著的《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提炼出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部分加以描述,内容依据主要人物的住所院落划分,重点围绕大观园的园林布局、荣宁两府内主要院落建筑展开描写,涉及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主要人物的居住活动场所,作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感。本书将园林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晰的分析说明,在对《红楼梦》这本书中的园林建筑进行描写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建筑,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差异和共性,并结合时代特点,引申到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上来,一方面帮助设计师领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工艺美,体会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另一方面给红学爱好者打开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研读《红楼梦》,即使是普通的大众读者,读来也会获益匪浅。
从连达古建筑写生作品中精选出的作品,以山西作品为主,分为四个部分,按照晋东南、晋南、晋中、晋北等四个地理区域进行划分和展示,另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南、安徽等地区的部分写生作品,放在后部展示。每幅作品再配以小幅的实景照片和简要的文字介绍加以呈现。作者所绘制的古建筑涵盖了山西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和有独特性的古建筑,无论从建筑史学还是美学角度,都得到了众多古建专业和美术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堪称一部手绘的古建筑图谱全书,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
全书讲述了伦敦城十二座具有代表性建筑的建造过程,及其对伦敦城的历史意义。这十二座建筑,仿佛十二个座标点,联缀起来,勾勒出伦敦城的建城史,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绵延至21世纪初。这些建筑,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发生在伦敦、影响整个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十二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不单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单体建筑,也包括住宅区、城区规划,甚至污水排放管网的建设等。其中一些虽然不具有景观性,但它对伦敦的居民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敦伦的城市发展具有特别的贡献,是某段伦敦历史的特殊见证者。
《构件成型·定位·连接与空间和形式生成: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与建造示例》基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科研成果,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成型、定位、连接和装备技术的外发展及现状,以构件成型、定位、连接技术和外墙板预制装配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建造示例,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成套混凝土构件成型定位装备的应用实况。结合结构空间的限定和使用,从建筑学和工程学的角度,研究了建筑工业化产品模式的构成和实现方法。初步建立了基于构件的、适合装配式建造要求的工业化建筑设计方法,补充了建筑产品模式的内容,推进了经典建筑学的发展,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大量性工业化建筑设计人才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本书精选了北京建筑大学“通识大讲堂”中十一场名家讲座的精华内容。“通识大讲堂”是北京建筑大学精心打造的通识教育品牌,邀请学术造诣深厚、社会影响广泛的知名学者为本科生开办多维度的人文讲座。本书通过对建筑
本书精选了北京建筑大学“通识大讲堂”中十一场名家讲座的精华内容。“通识大讲堂”是北京建筑大学精心打造的通识教育品牌,邀请学术造诣深厚、社会影响广泛的知名学者为本科生开办多维度的人文讲座。本书通过对建筑
本书是1901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
本书是1901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搭配、分类建筑的不同色彩使用和整体建筑的色彩搭配,分析了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以700余幅精美的手绘图片完整地呈现了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风貌。
《形式与政治: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二十年工作回顾1994-2014》收集的二十篇文章,在建筑的形式与政治的关系上,探讨了五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或局部议题是上述建筑政治研究中已经涉及到或确立的,有些则是作为新问题、新构架在此提出的;无论是已经被确立的还是新探索,这里的研究都是具体的在中国和西方、历史和理论、个案与结构、建筑与社会、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前沿的拓展。
一位建筑行旅者用十年时间,走访百座世界经典建筑,追寻它们的历程,体悟“建筑观看之道”。跨越全球的观察,19位改变建筑定义的建筑名家的性格与故事,让读者流连于34件空间新经典,如临现场,如识其人,重回辉煌铸就的时光。
本书整理挖掘并介绍了严州府城思范坊、建德侯坊、三元坊、理学名邦坊等15座古牌坊,并结合梅本书挖掘史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严州府城的十五座古牌坊。与当代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发掘古牌坊的当代思想文化价值。对范仲淹、孙韶、商辂、方逢辰等古严州知名思想家、作家等作了介绍,弘扬了严州文化和严州精神。 本书是梅城古镇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对古镇发展旅游产业和打造宋韵文化项目起到助推作用。本书还精选了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到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纂修官纪昀的50首古诗,作为附录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