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本书以通俗、易懂、简单、经济、实用为出发点,从节点图、实体照片、工艺说明三个方面解读工程节点做法。本书分为钢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制作;钢结构安装;钢结构测量;钢结构焊接;紧固件连接;涂装工程和安全防护共8章,提供了约300个常用细部节点做法,能够对项目基层管理岗位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及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图书,可以作为监理单位、施工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及劳务操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书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和行业规范,针对建筑行业施工现场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常用施工设计软件,对施工设施的设计及计算进行详细讲解,从理论分析及软件实际使用操作出发,为施工技术人员关于安全设施安全计算提供全方位有利的帮助。本书主要介绍了作业脚手架、模板支撑件、设备混凝土基础、设备附墙、卸料平台、土方开挖等涉及安全计算的工艺设计规定及电算参数设置详解。同时,书中还附有大量有特色的工程实例,供读者学习参考。 全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突出解决现场设施安全设计计算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帮助施工技术人员建立对规范公式的设计计算模式,加深对计算软件各种参数的理解,减少各种安全专项方案编制和计算时的人为错误,减少施工现场设施的安全隐患。
本书是根据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及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并参照国家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在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的第三版的基础上修编而成。第四版教材仍包含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所涉及的十五章内容。包括: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结构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防水工程,装饰装修工程,脚手架工程,施工组织概论,流水施工法,网络计划技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总设计。教材15章内容,每章附有学习重点与要求、工程案例和习题。附有扫二维码可见的视频100余个,供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
本书以工程进展各阶段项目总工工作内容为主线,结合项目总工实际工作,写清楚招标投标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收尾阶段等各阶段项目总工工作重难点,书籍非常贴近施工现场,更加符合施工实战,能更好地为高职高专、大中专土木工程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和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服务。 此书具有如下特点: (1)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书籍在编写过程中,结合大量的施工实例图片或施工图纸截图,系统地对项目总工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直观明了、通俗易懂。 (2)紧密结合现行建筑行业规范、标准及图集进行编写,编写重点突出,内容贴近实际施工需要,是施工从业人员不可多得的施工作业手册。 (3)学习和掌握本书内容,即可独立进行项目总工工作,做到真正的现学现用,体现本书所倡导的培养建筑应用型人才
本书从装配式内装修各系统出发,将七大系统按照部品概念 部品分类 集成设计 装配施工 质量验收 练习与思考的顺序,分别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增加完整的设计案例分析学习,可读性更强,应用价值更高。本书可作为装配式装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实用书,也可以作为装配式装修一线技术工人培训教材,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本手册第五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根据颁布的《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 2021、《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2017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钢结构工程的实践,对原手册内容作了很多增、删、插、换、改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使用更为方便。 主要内容包括:钢结构连接节点的基本特性;钢结构的连接材料及设计指标;钢结构的连接;平面桁架屋盖结构的节点设计、钢管桁架结构的焊接节点设计;空间网架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门式刚架结构连接节点设计;多层及高层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预应力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钢结构连接节点的焊缝和高强度螺栓施工检测及验收与加固;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计算用表。重点仍为多、高层钢结构连接节点、连接方法以及焊接、高强度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混合连接为主。内容侧重以构造规定、构造图例、计算例题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深入考察山西,探访建筑文化遗产以及人文景观的记录。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方式,以地域为中心,按照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地区板块,透过古建介绍文化景观,体现根植于建筑的历史文化遗存,探索罕见留存的古建风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华。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罗马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罗马各个时代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发展脉络,还会抖开历史的尘土,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再现罗马从共和国走向帝国、从恺撒的世界变成基督的世界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程。本书配有51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本书以高品质住宅为对象,以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为思想,将住宅相关的国内外共计19项标准文章和27篇高品质住宅工程示范案例汇编成册,以供我国高品质住宅的规划、设计、建设、评价及运行维护借鉴和参考,提升住宅水平与人居环境。本书从现状趋势、技术水平、标准制度、实践应用等方面,对支撑高品质住宅建设的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对全面了解国内外住宅建设发展形势、开拓高品质住宅技术创新理念、助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稳步发展提供有力参考。全书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内容翔实、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便于读者进一步加深对高品质住宅的了解,力求为住宅开发建设、规划、设计者们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推动高品质住宅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营造法式》作为我国建筑领域为重要的一部文献,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呈现出方法多元、成果丰硕、争鸣频繁的特点,以之为纲目,兼及实例与其他文献、图像等旁证资料,是深化对于我国建筑发展历史全面认识,建构传统营造智慧立体评价体系的必然途径。然而,即便经过了近百年的挖掘,《营造法式》的文本中仍存在大量未能厘清的细则性问题,这是过去的研究重文献考据、释读,重文本与实例的二元互证,而轻图学自身逻辑建构的大趋势所造成的。作为一部用于指导设计施工时间的专业法规,《营造法式》同时兼有 文法课本 的功效,其所列举的大量数据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用于示例 范本 ,以资工匠参酌损益的。因此,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以图示分析的方法,去论证《营造法式》所载诸制度是否切实可行?若可行则其间蕴藏的数理逻辑为何?其算法原
本书从符号学基本学科理论入手考察传统设计的代表设计案例,创新性地使用设计符号学理论探索民族设计当代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分别对太极图、兽面纹、福纹三种具有不同指向性质的代表符号进行了深入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总结其中蕴含的造物思维规律。同时考察传统工艺典籍中的设计符号学思想及古代易图中体现的信息设计理念。后得出基于以传播民族文化附加价值为目的的 中国传统文化显性 隐性设计符号来源模型 中国文创隐性设计符号意义来源模型 中国文化创新型设计程序与方法 等理论工具,这对当代设计的民族风格设计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这本书展现的是技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技术本身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如何被社会塑造以及技术又怎样反过来影响和重塑我们的社会。近年来,数字与移动媒介正在大幅度改变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如何体验我们周遭的城市环境。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数字工具,或者数字屏幕来体验不同的城市,甚至,我们通过不同的算法来体验城市,这些算法可能来自商业机构,也可能来自非政府组织,甚至可能来自某个市民本身。借用一些新媒介的使用案例和历史案例,作者想展现新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更加个体化和更加自由化的城市社会有怎样的贡献。有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数字媒介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范畴的新定义。同时,数字媒介也赋予了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民主的陌生人社群
本书通过轻松易读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串联起了从史前时期的聚落到明清北京城的建立这一宏大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四讲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或城市来进行分析,后六讲是总结性的内容,分别从城市的形态与建造、城市的军事防御、城市的风水理论、城市与水利的关系、城市的商业发展、中国城市的伟大之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基于大量专业著作文献,却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你是专业读者还是零基础小白,只要热爱中国古城和中华文化,都可以轻松阅读。
安德烈亚 帕拉第奥(1508 1580年)的论著及作品已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他的设计语言既丰富又蕴含着根本的形式原理,对后世的影响延续数百年,不仅在西方各国形成了帕拉第奥主义及新帕拉第奥主义,甚至还拓展到西方之外的世界,并渗透在现代建筑及其之后的形式理论与设计实践之中。本书是解构主义大师彼得 埃森曼和马特 罗曼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通过300多张全新的分析图和模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帕拉第奥别墅的演变过程(从展现古典对称体量的别墅,到那些完全不包含建筑体而变为景观中碎片的别墅),开创性地通过形式分析阅读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并对其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探索了他的设计方法及与现代建筑的关联与差异。本书是对帕拉第奥建筑理论、设计方法及其世界性影响的深入解读和阐释,是对帕拉第奥研究的重要增
本书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理念,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包括巴黎、柏林、巴塞罗那、哥本哈根在内的十余个欧洲主要城市的几十个城市更新实践项目,涵盖建筑改造、旧城更新、城市转型等多个领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欧洲城市如何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城市功能进行更新等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案例对其他大城市的改造将会起到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使城市能够把自己的发展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的城市发展框架,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