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对现代建筑的巡礼自1980 年出版以来,就广受赞誉,时至今日已成为建筑学研究的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建筑实践和话语的改变。 第五版在第四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乎一倍的全新内容,从美洲、非洲和中东、亚太、欧洲几个区域入手,深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细部考察20 世纪至21 世纪早期全球现代主义传统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形态各异的建筑不仅是对地理、气候、物质条件、文化环境的回应,也在强调地形学、形态学、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城市形态的过程中展示出独特的一面。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 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 简约 ,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过傅熹年、陈明达等先生的注释,通过林洙老师为文字选配的一百七十余张图片,已经能够明晰地见出梁思成对中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三联将陆续出推出梁思成作品的新版图书。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在梁思成于1931年加入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之前,中国古建筑研究这一领域一直为日本和西方的学者所 垄断 ,梁思成在学术领域奋起直追,1932年到1941年,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总计调查了190个县市;1937年以前详细测绘的古建筑有206组建筑物2738座,西南地区的调查工作未做统计。这些抢救下来的调查成果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宝贵资料,是前辈学者为中国文化的存续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收入的调查报告,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到《广西容县真武阁的 杠杆结构 》,共计十五篇,其中《西南建筑图说》
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 纪念碑性 》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 纪念碑 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建筑进行了深度的省思。汉宝德先生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建筑给予文化上的诠释,带领读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进而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这是一部关于西方建筑学与建筑艺术史的经典之著,详尽论述了从远古到现代西方建筑的历史形态和发展过程。 全书以史学而非美学作为出发点,将建筑视作社会和经济的表现形式,不仅探讨古往今来形态各异的建筑物的发展样式,还试图揭示它们是如何建造,由谁建造及为何建造,通过探索西方建筑千百年来应时而变的曲折历程,使人感悟人类各个阶段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迁。 书中对20世纪以前的建筑史描写尤为精彩,特别适合于对城市和建筑史以及对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感兴趣的读者、研究者阅读。 当然,这也是一本建筑学和建筑设计方面不可多得的经典普及读本。书中配有近两百幅作者手绘的钢笔插图,画风精美,妙趣横生,敏锐地捕捉到千姿百态的建筑物的特色精髓。
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几乎普遍使用,随之而来的观点也两极分化:有人厌恶,甚至恶心,但另一些人则对混凝土充满激情。本书不是一部通过混凝土去认识历史的材料史,而是将混凝土视为一种有历史的材质,作为材质,混凝土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关于建筑的、摄影的、艺术的等等,它呈现的不是一种物质简单而纯粹的平凡世界,通过对混凝土的考察,我们同样进入了一个信仰与反信仰、希望与恐惧、渴望与厌恶的无常世界。阿德里安 福蒂探讨了混凝土如何改变了我们对 自然 、时间、甚至 物质 的理解。虽然这本书主要关注建筑师对混凝土的反应,因为他们对这种媒介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它也考虑了混凝土在政治、文学、电影、劳资关系以及当今关于可持续性的争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政治家、企业家、神职人员、摄影师、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都利用混凝
本书由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拉菲尔 莫内欧带领读者观看并理解与他同期且全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罗伯特 文丘里和丹尼斯 斯科特 布朗(Robert Venturi Denise Scott Brown) 、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 、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阿尔瓦罗 西扎(Alvaro Siza)、弗兰克 盖里 (Frank O. Gehry)、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的。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时至今日,城堡依然是那些已逝时代的见证。在过去好几个世纪中,城堡总是与种种传说奇闻以及历史故事密切相关。但我们对城堡究竟知道多少呢?乌尔里希 格罗斯曼在这本书中带领我们探寻从中世纪早期直至19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堡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城堡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什么人,城堡为何而建,有什么功能,城堡风格的变化,城堡中生活的风貌。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业已陨落的世界的大门,是古堡探访者的一本不可或缺的之书。
风格,就在一个个细节 之中。古埃及的莲花式柱头 、中世纪的火焰式彩窗、玛 丽-安托瓦内特的金色书房 、拿破仑皇后的穿衣镜 几千年来审美潮流的变迁, 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装饰 实例得以展现。本书通过专 家精练的文字,配以数百张 的插图,捕捉欧洲及相关文 明中各种流行风格的风貌特 征。艺术与文化总是复杂有 如迷宫,书中这一简而精的 形式,犹如铺设了一条清晰 的道路, 人畅游于美的 花园而不会迷失方向。 本书自1944年首版以来 ,长销不衰。本次中文版由 Flammarion2014年版译出 ,该版增加了两次世界大战 至今装饰潮流的演变,并对 在法国以外地区发展起来的 西方风格予以 多篇幅的介 绍。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绍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为读者展现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与思潮变迁。
1981年冬到1982年夏,陈志华教授在意大利研究考察,回国后撰写了这本 散记 ,以自然优美、精确、专业的笔触,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二十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栋古建筑的建造渊源,以及其在保护历史古建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保护方式的演变过程。 书中充满对艺术的崇敬和感人的人文情怀,读者可以将之作为意大利文化之旅的指南,在一位建筑学家的深情引领下,走过意大利从古至今的建筑历程,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不仅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全书讲述了伦敦城十二座具有代表性建筑的建造过程,及其对伦敦城的历史意义。这十二座建筑,仿佛十二个座标点,联缀起来,勾勒出伦敦城的建城史,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绵延至21世纪初。这些建筑,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发生在伦敦、影响整个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十二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不单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单体建筑,也包括住宅区、城区规划,甚至污水排放管网的建设等。其中一些虽然不具有景观性,但它对伦敦的居民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敦伦的城市发展具有特别的贡献,是某段伦敦历史的特殊见证者。
川端康成在《雪国》开篇这样写道: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位于新潟县的山区越后妻有的清津峡地区便是如此。清津峡,被列入 日本三大峡谷 ,蜚声海内外。但受落石事故、经济衰退影响,前来造访的游客一度锐减,地区也随之衰败。直至2018年,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应北川富朗之邀,参加第七届大地艺术祭,将清津峡隧道改造为 光之隧道 。 马岩松与MAD以 光之隧道 ,为越后妻有这片土地创造了崭新的风景。他们极为巧妙地使用光、风、温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这些基本的元素,编织出整体 旅程 与 镜池 泡泡 这样的梦幻空间。 光之隧道 令清津峡重生,成为展现日本地方之美的重要地标。 以 光之隧道 为主题,书中展现了这件建筑艺术品的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故事和纪实性访谈,并收录120余幅珍贵图像,包括 光之隧道 的设计图、
日本近代建筑历经对西方建筑的粗劣模仿、英法德御聘建筑家的引领、日本籍建筑家的诞生与觉悟,才终走向世界前列。 将类型丰富、演变复杂的日本近代建筑及其背后的建筑家逐一回顾、整理清晰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建筑名家藤森照信无疑解决了这一难题 以其二十余年严谨的治学研究为基底,我们得以概观日本近代建筑的派别与建筑家的谱系。 从明治初期的阳台式样这一平淡微小处着手,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西洋馆,昭和初期的现代主义风格 日本近代建筑的演变脉络被娓娓道来;时局浮沉与不断更迭的建筑名家们各异的命运亦被穿插其中。至结尾处,日本近代建筑的尝试、困惑与成就,已被延展成壮阔的绘卷。
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
建筑艺术学是以艺术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建筑的艺术现象,更确切地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系统的艺术学梳理和阐释。 本书搭建了一个基于艺术学视域和逻辑关系的建筑艺术学框架,涉及发生、构成、体系、功能、本质、形态、审美等艺术学中的核心问题,也兼顾了建筑艺术的历史、特质、现象和案例,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建筑艺术提供新的角度和启发。
本书由初版于1955年(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俄罗斯建筑史》《古典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三本书辑和而成。在1950年代学习苏联的大潮中,陈志华立足于建筑史研究,甄选苏联名家撰写的建筑史名作翻译出版。本书反映了在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世界建筑史研究的状况。 《俄罗斯建筑史》叙述了公元10 20世纪俄罗斯民族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将各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遗物加以分析研究并指明其特征。《建筑艺术》选译1950年出版的俄文《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关于建筑艺术的内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简要勾勒了世界建筑史发展的脉络。《古典建筑形式》系统、细致地叙述了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组合的要素和手法。
家是照见自己的地方,是人生的出发之地,是真相、真诚、真性情的交织。家园还是人生处建筑、个安居之所。从此出发,可看到建筑名家与建筑结缘的起始,可领略他们的家园情怀,可省察他们对建筑家园的思考。家园还与责任相连,建设、保护家园的创作取向,会让建筑师在广阔之中不失坚实根基,在飘逸之中不失沉稳。本书将带你走进建筑名家的家园世界,感受他们的成长之路和家园之情、家园之思。
彩画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装饰的重要见证,有保护木构件、标识建筑物等级的作用,是构成建筑物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元素。江南地区彩画作为地方彩画的精品,是传统手工技艺中材良工萃的典范,不仅体现出构图率性自由、五彩并重、锦纹为主、无地仗工艺等地域共同特色,而且也体现出时代演变和徽州、苏南、浙江不同地区彩画特征的丰富性。现存江南彩画数量稀少,且外观上破损、褪变色严重,尤其是工艺的传承已经出现断层,濒临失传。 彩画保护就是*限度地保留彩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完整意义上的彩画保护是在关注本体保护修复技术的同时,也关注对彩画的诠释与研究,强调对彩画的历史规制、现状分布、形式特征、传统画师、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探讨。从某种角度上讲,彩画保护的*终目标就是延续其形式与工艺。本书是江南彩画阶段性
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 1844 年到 1949 年,30 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 医院和专科医院,最后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上海医院建筑映 射了近代建筑师的 匠心 ,又 蕴藏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 仁心 。 匠心 与 仁心 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最独特最大的魅力。 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 100多张医院建筑美图、珍贵历史照片 中英文双语 珍贵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