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建筑的故事》带我们进行了横穿世界大洲穿越数十世纪的建筑之旅。帕特里克?狄龙(Patrick Dillon)选择了世界上16座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学校,水晶宫,悉尼歌剧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 斯蒂芬?比斯蒂(Stephen Biesty)细致微观的剖面图让我们看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并欣赏建筑的创作者的天才灵感。图例和拉页中还详细解释了结构名称和建筑术语,本书末尾还附有一个索引与建筑大事记时间表。 这是一部真正具备 化视野的建筑史,展出来自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亚的经典建筑。
一本让华夏民族屡屡从废墟重建文明的 天书 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极点,宋朝建筑学集大成者《营造法式》,被史家称为 天书 。一方面指其难懂,二方面喻指读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从父亲梁启超处获赠此书,发誓要读懂并让别人也能读懂。本书完全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释、解说以及手绘图,并新增全本译文以及图文并茂的知识小链接。曾经连大学教授都挠头难读的 天书 ,现在人人都能读懂了。
古人究竟使用何种木材建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却只有模糊的答案。借助古建筑修缮机会,结合树种显微检测,本书对山西南部地区唐宋金元木构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材料分析,发现伴随着松木的大量使用,这一地区森林资源逐渐消失,在金元时期,时人逐渐采用乡间常见的杨、榆、槐等树种建房。在人们印象中不堪大用的杨木,却广泛应用于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中,并充用主体结构材料。这些建筑一直保存至今,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为适应杨木等乡土杂材,古人也发展出了特定的加工方式,尽量使用原木制作大额、大梁、大柱,随形就势,适度增加、简化或变 节点构件,形成了金元时期 特色的“大额建筑”,并深刻影响到了明清建筑体系。由材料视角,可见建筑营造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也能管窥建筑发展的内外动力。良材难觅,杂材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探索与实践(实践篇)》聚焦“实践、实例、实效”,以全要素的社区规划和九个美好生活场景(温馨家园、睦邻驿站、活力空间、慢行步道、共享街区、烟火集市、艺术角落、人文风貌、美丽乡村)为主要脉络,在全市缤纷多彩的行动实践中优选一百多个案例,总结全市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策略方法,展现缤纷多彩的行动实践,让人民切实感受到扎实有力的行动效果。
......
目前我国是优选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不仅在建或已建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均名列前茅,而且其建设规模和设计复杂程度也属世界罕见。许多超高层建筑突破了我国现行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规定。如何保证这些超高层建筑抗震和抗风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可建性,引起了我国政府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 周建龙著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精)》基于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工程实践,针对当前建筑高度大于300 m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从结构抗侧力体系选型、抗风技术、抗震技术、消能减震(振)技术、非荷载效应、巨型构件及节点构造、地基基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和系统总结。同时,本书以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完成的9个超高层建筑项目为工程实例,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
《土木工程名词(科学技术名词·工程技术卷 全藏版)》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土木工程基本名词。《土木工程名词(科学技术名词·工程技术卷 全藏版)》分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工程、建筑结构、桥梁工程、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港口工程、给水与排水工程、燃气与供热、工程施工、勘察与测量、检测、地震工程与防震工程等16部分,共3828条。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土木工程规范名词。
《钢筋-钢纤维纳米混凝土粘结及其梁受弯性能》通过钢纤维与混凝土细观复合以及纳米材料与混凝土微观复合,形成钢纤维纳米混凝土,进一步研究钢筋与钢纤维纳米混凝土粘结性能以及钢筋钢纤维纳米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和公式。该书主要供土木及水利相关的研究生、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书基于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现实背景,立足当前建筑钢结构的发展现状,邀请了一流的行业专家学者,并在行业协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借鉴国际上钢结构的先进设计及建造理念和技术,历经一年多时间,经多次编审讨论会议,编写而成。全书共分4篇19章,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装配式建筑钢结构的基本知识,材料及结构特点,设计集成,生产与安装,智能建造与质量成本和管控评价。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既考虑到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又兼顾现实的落地 性和实践性,可以说是当前建筑钢结构行业技术人员的一本案头工具书。 本书适合于从事建筑钢结构设计、制作、安装及质量管理人员,对于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也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黄土土力学是土力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对象黄土不仅具有的特殊性质(由水敏性、大孔性、结构性所造成的湿陷性),而且覆盖着我国约6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覆盖广,厚度大。《黄土土力学》对黄土土力学涉及的众多问题进行了系统讨论,包括黄土的地质特性,物理、水理特性,湿陷特性,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动力特性及非饱和土土力学特性,也包括黄土土体的地基工程、边坡工程、洞室工程等的稳定特点、设计施工与增稳措施等,力图反映半个世纪以来黄土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
《气凝胶节能玻璃,原来如此》一书讲述了气凝胶在隔热保温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它在各领域的应用,同时介绍了气凝胶玻璃的节能效果。本书是玻璃行业一本介绍气凝胶节能玻璃的图书,旨在科普气凝胶知识,推广气凝胶玻璃。 本书文风活泼,通俗易懂,可供从事气凝胶产品研发人员阅读,也可为节能领域相关企业提供创新思路。
本书介绍土木工程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开源有限元计算软件OpenSees的基本用法和编程入门,旨在帮助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学习使用这个计算工具、并利用这个工具更好地解决其科研中的难题。本书从很基本的OpenSees软件的下载与运行、分析基本步骤、简单的TCL语法开始讲解,进而对典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岩土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流固耦合体系的分析方法进行详细论述,并介绍了数值优化、将OpenSees改造为计算服务器、以及基于GID的前后处理等。很后介绍了OpenSees编程基础,包括源代码下载与编译方法、所需的C 基本语法、OpenSees中添加material和element的方法等,为不错用户基于OpenSees实现自己的科研想法提供帮助。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大跨度复杂空间结构类型,全面总结了外大跨复杂结构的新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状况,根据结构材料及结构体系不同进行分类研究,深入研究了钢结构、铝合金结构、索结构、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及工程应用,总结了各种材料及结构体系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结构设计角度阐述了各种材料及结构体系的技术难点,为大跨复杂结构设计提供技术资料。最后列举上海院多年设计完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建筑,详细介绍结构特点、设计技术难点和创新点,提供详细的计算要点及施工方案等。可为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资料和工程案例。
王江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硕导,博士。避难场所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避难行为特征是避难场所布局的前提,也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新热点。在各类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从风险认知、避难心理、避难行为、避难场所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出发,系统探讨避难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与同类书稿相比,同类书稿较多关注于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内容,即多关注应用层面的内容;但是,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层面,成果相对较少。本书稿的主要材料来源,都来自于作者团队长期的调查研究,对南京不同类型的功能地区,展开的问卷调查和评价分析。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安全防灾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