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历史上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 扎哈 哈迪德生前所设计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了如其人的风格,表现强烈,感性与理性兼具,并以流畅的线条取代传统建筑的几何架构。书中收纳了她从早期的作品、草图到近期的建筑设计图稿,总计200多个设计方案、600余张精美图片,其中包含巨幅画作、建筑模型、多点透视图以及电脑效果动态图等等。 虽然哈迪德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却设计出了大量的作品,她通过自己的素描、绘画以及设计改变了建筑界。她是一位才女,她所设计的作品包括船只、水龙头、高楼大厦以及遍布全世界的城市规划。更有意义的是,她所设计的作品不仅辨识度高,而且还被人们争相模仿。她是全世界*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她从打造 十分之一秒的爆破 ,成长到以结构容纳、赞美文化,并使之永存;计算机技术为她
在我国古代数千年的建筑实践中, 发明了许多被称为 复合灰浆 的建筑胶凝材料,如糯米灰浆、桐油灰浆、蛋清灰浆等。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修筑建筑的需求, 也使许多古代建筑物和装饰艺术能够留存至今。 这些经历了千百年时间考验的古代灰浆, 不仅是建筑材料史的宝贵证物, 而且由于它们优良的耐久性和与古建筑本体的相容性, 当今又成为文物保护领域优先考虑使用的修复保护材料, 并启迪着新一代 绿色低碳 建筑材料的诞生。 本书是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10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的资助下, 经过数届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老师的持续研究, 已在认知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本书包括以下内容: ◆ 为挖掘古代传统灰浆工艺, 收集了包括春秋、汉代、唐代、宋代等古文献中涉及 石灰 和 复合灰浆 的记载,
本书以现代材料学为基础,针对石质文物保护工作涉及的 病害机理 保护技术 和 保护材料 中的难点问题,从基本原理的探讨入手,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进行了系列 研究,包括检测与监测技术、清洗与脱盐技术、表面防护与渗透加固、粘结和灌浆材料、 表面彩绘与涂层、生物病害及防治技术等。研发的技术和材料已在许多石质文物修缮保 护工程中应用。相关调研、实验和工程应用涉及的文物点包括:钱王陵、飞来峰造像、 云冈石窟、安岳石窟、乐山大佛、西泠印社、故宫和敦煌莫高窟等几十处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 本书可以为人们了解石质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提供专业知识;可以作为文物保护专 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为文物保护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与材料应用的借鉴。
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1926-1995)是20世纪德国科隆学派建筑师,近年来因在建造工艺上的成就以及对历史议题的关注而重新受到重视。本书由德国建筑理论家Manfred Speidel编著,是对宾纳菲尔德的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全面回顾,在其历史背景、个人经历、材料与建造、形式与比例等话题上有深入而严谨的探讨,并且详细解读了包含其代表作HausHeinzeManke在内的19个建成项目或方案,文字凝练,图片信息翔实。 由德国建筑理论家曼弗雷德 施派德尔和塞巴斯蒂安 莱格主编的《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建筑与方案》德文原版出版于1991年。尽管包括建筑师的代表作 巴巴内克住宅在内的一些项目在当时尚未建成,但该书内容详实、制作精美,深度与广度并重,因此即便在绝版多年之后的今天,仍被认为是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重要的作品专集,是建筑师、学者以及书友公认的优秀出版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即第1章)为城市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研究专题,由清华大学课题组的多位教授撰写,共包含六篇研究文章,旨在系统、深入地介绍适老化改造的政策、实施要点与设计策略。第二部分(即第2章至第4章)为国内外城市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案例,分别从住宅户内与楼栋、养老服务设施和室外环境三个维度对相关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2章 老年人家庭户内与住宅楼栋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案例 ,国外案例侧重介绍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政策行动,国内案例侧重分析具体实践项目;第3章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案例 ,国外案例包括亚洲、欧洲多个国家的老年人服务设施、老年公寓和护理设施等,国内案例则以各地区的社区嵌入式老年人照料设施为主;第4章 社区室外环境与城市公共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案例 ,国内外案例都关注了
《水泥基材料3D打印关键技术》一书共分为10章,总结归纳了3D打印的基本概念、优势特点、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典型工业级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打印机类别、材料特性及发展应用等;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应用,同时分析了水泥基材料3D打印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探讨了水泥基材料3D可打印性的量化指标和测试方法,明确了材料配制的思路;借助超声等无损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水泥基材料流变特性的参数化调控方法;同时,总结了三维模型的创建方法、模型设计与分层切片算法等,以及3D打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如路径规划设计、精度控制等;以尾矿砂纤维混凝土的制备为例,详细探讨了水泥基材料3D打印的制备与测量,并建立了基于挤出性和建造性的设计方法;实验测试了3D打印水泥基材料的力学各向异性及
本书详细介绍了研究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的诸多测试手段,包括了量热法、化学收缩法、X 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固体核磁和氢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压汞法以及激光衍射与气体吸附等测试方法和技术。这些测试技术主要用于研究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既包括材料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分子原子尺度的晶态和非晶态结构表征,又包括材料孔结构、颗粒形貌和尺寸分布等微米和亚微米尺度的聚集态结构表征。书中提及的诸多测试技术可用于水泥水化、体积变形乃至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等的相关研究中。本书论及仪器测试原理、制样中的注意事项、测试结果分析举例,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手册性参考书。
本书篇由龚旭峰撰写,聚焦疫背景下的企业营、一体化专业集群打造、技术创新、社会责任承担等,着重分析万喜共享协同战略。第二、第三篇由卓勇良撰写,分别从多层面分布式的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全产业链及其资本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若干特点等方面,讲述西班牙ACS聚焦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的资本战略;从企业基因、开发有用及令人愉悦的产品和服务、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结构、共同创造与共同生存的融合发展等维度,展现大和房建开放式人居全产业链发展。第四篇由吴可人撰写,从实施 共同加速至22 战略计划、以欧洲市场为主优化全球化布局、以基础设施为纵深拓展业务板块、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塑造 雇主 企业形象等方面,阐述奥地利斯特拉巴格的创新产业链价值链扩展战略。第五篇、第九篇由明文彪撰写,分别从崛起和争斗、业务和市场、
本书从多尺度、多条件和多维度的视角,系统介绍了颗粒离散元方法在岩石力学、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等内容。全书共8章,包括颗粒离散元基本概念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概述、PFC软件基础理论与细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等效岩体技术、岩石破裂过程声发射模拟技术、脆性岩石力学特性模拟方法、应力波及破裂源定位模拟方法、岩土工程稳定性连续 离散耦合模拟方法、散体矿岩放矿模拟方法等。
本书是基于2017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以开放条件。功能适宜、价值阐释、业态选择、社会服务、工程技术、运营官管理等七大要素为纲领,选取各地文物建筑开放的优秀案例和典型做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解读,一方面便于社会各界理解和使用《导则》,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本书推动文建筑保护利用经验和模式的复制推广。
本书主要内容是中国佛教建筑发展历史,各历史阶段佛教艺术特点、佛寺建筑特点,重要的佛殿、佛塔建筑形式及建造技术等。发展历史部分,将佛教建筑的演变融入到时代背景,政策制度以及古人对佛教的接受传播程度中,清晰展现了佛教建筑是如何演变成今日形态并使人能够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佛教建筑特点诠释部分,先对佛教中的诸多名词释义,再带入到佛寺布局、佛殿佛塔的建筑构造中。本书建立了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物质展现这一理念,强调在研究和修缮遗产建筑时应该格外重视遗产建筑的文化本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与市政固体废弃物的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煤电、冶金、矿业、建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铝硅酸盐固废在中西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大量堆存,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改善、美丽中国的实现构成巨大制约。地质聚合物技术可以大宗消纳铝硅酸盐固废,减少天然资源开采与消耗。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工业和城市固废综合治理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固体废弃物制备地质聚合物》一书主要围绕用于地质聚合物的固体废弃物原料与碱性激发剂,地质聚合物水泥的制备与力学性能,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地质聚合物轻质保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地质聚合物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于读者充分了解这一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成果和相关示范应用等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低钙型铝硅酸盐固体废弃物的大
本次研究内容重点是探讨文物建筑维修工程与开放利用深度结合的方法与模式,收集整理国内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案例,通过对案例详细地剖析和深度地解读,为文物保护管理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有效推动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文物部门乃至社会更加深入地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助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案例的展开以图文并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读。特别需要深入对管理者、设计者、施工者、使用者、访客进行调查,需要在地方文物部门的协助下获得设计文件和工程竣工资料。技术路线方面采用详细深入解读的方式,而不是简单介绍。对文物维修和工程设计过程中的研究性修缮、价值发掘、技术路径选择,以及实施过程重点部位工程技术做法等进行详细的展开。同时也会对使用效果进行介绍。本次案例选择不受建筑类型和开放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八局)是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总部现位于上海市。立木设计 L M Design Lab从事室内、建筑设计,2018年成立,其作品被陆续收入中国室内设计年鉴2018、全能改造、建筑师的室内设计等出版物中。为促进施工现场更加安全规范,确保项目管理更加高效系统,立木设计L M Design Lab受中建八局上海公司委托编制一系列标准化规程和图集,以标准化、可视化、详图化的方式指导现场管理与交底。本书是是该系列的本。图集分为十二章:大门,地面,图牌,加工场、堆场及仓库,施工机具,安全通道,起重机械,脚手架,防护,临时用电,消防,劳保用品。以清晰的轴侧渲染和简洁的细部图示进行表达,使项目管理人员能够精准执行 八局标准 。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云教授就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滨水空间设计研究。《滨水空间三十年》一书由刘云教授策划、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振宇、李麟学、孙彤宇等诸位教授,他们立足上海,准确地捕捉到方兴未艾的城市滨水空间这一设计研究的对象,以建筑学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表现出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规划、城市滨水区复兴、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上海 一江一河 的可持续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超分子化学、纳米技术与非金属矿功能材料》一书较全面、及时地反映了超分子化学、纳米技术与非金属矿领域的科学前沿、新兴技术和前瞻产业。具体内容包括:超分子化学、纳米和非金属矿若干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超分子化学、超分子结构材料和应用,纳米化学、催化技术和新能源材料,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土壤和环境,非金属矿清洁增值加工技术和功能材料,非金属矿纳米化学、结构和应用,超分子化学、纳米材料与非金属矿的交叉融合等。 本书可供超分子化学、纳米技术与非金属矿及相关的建材、化工、轻工、医药、能源、冶金、农业、地球环境、生态保护等行业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对从事超分子化学、纳米技术与非金属矿物科学技术及相关产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国内外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学术与技术开发参考价值。
● *版《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2015、《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2017、《冷弯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等现行钢结构各种规范的*诠释、延伸与补充。
城市更新 之于深圳,已远非存在于其他城市 棚户区 改造或者工业区改造成 创意产业园 的个别案例实践,自2004年起深圳首次面对 土地难以为继 的客观现实,并全面研究城中村改造开始,城市更新就成为这个行政辖区面积*小的一线特大城市实现存量发展和创新引领的必然选择。本书重点从城市更新与深圳城市发展关系、城市更新的阶段演进、总体成效及典型案例、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机制、更新政策等方面,全面梳理了深圳在城市更新上的相关探索与实践。继而,在新时代深圳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先锋城市的基础之上,对城市未来予以思考与展望。
《新钢结构设计手册》基于近年来的工程设计经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和科研成果,根据新颁布的《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以及其他的国家规范、规程和标准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钢结构设计基本规定与计算,单层厂房钢结构,涉及门式刚架、排架、屋架、网架、墙架等设计以及构件选用表,构件承载力与截面计算图表。可供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监理和教学人员使用。
人居健康的时代全面到来,光作为物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照亮空间,更具有 视觉 生理 心理 的多维度主动健康干预作用,是驱动人居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本书立足国计民生、聚焦科学前沿、突出应用导向,解析了对人体视觉发育、视力健康、生物节律、情绪认知、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产生广泛影响的光照视觉与非视觉健康作用机制;围绕面向全龄与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关键过程,以及住宅、办公、医养、地下、极地等各类建成环境的人居健康要求,阐述了光与健康研究、设计和应用实践的开展思路;立足于和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对城市夜景照明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介绍了开展光与健康研究实践的重要理念 循证研究与设计 和 医工交叉协作 的科学实践方法,并展示了作者团队近12年来在南极科考站、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筑环境完成的光健
本书为美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詹姆斯 科纳的合集,收录了他自1990以来发表的诸多重要学术论文。科纳作为景观都市主义*重要的理论建构者之一,其景观理论远远不止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是渗透到风景园林话语建构和实践理论的各个方面。科纳的理论没有一个定式,其体系是发散性的,但是却透露出极强的人文主义的姿态,在后麦克哈格时代被视为 重塑 了风景园林专业,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科纳的理论思想,当代国内风景园林对于他设计的纽约高线公园如数家珍,但是却鲜有深刻理解该作品内涵的媒介和文本。风景园林如何作为一种话语而存在,如何作为一种文本,如何辩证看待理论与实践关系,如何将风景园林与文化逻辑建立起双向交流的架构,本书都做出了具有典范性的探讨,并提示了理论之于理论本身,以及理论之于实践的重要性。本书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