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华夏民族屡屡从废墟重建文明的 天书 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极点,宋朝建筑学集大成者《营造法式》,被史家称为 天书 。一方面指其难懂,二方面喻指读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从父亲梁启超处获赠此书,发誓要读懂并让别人也能读懂。本书完全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释、解说以及手绘图,并新增全本译文以及图文并茂的知识小链接。曾经连大学教授都挠头难读的 天书 ,现在人人都能读懂了。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探索与实践(实践篇)》聚焦“实践、实例、实效”,以全要素的社区规划和九个美好生活场景(温馨家园、睦邻驿站、活力空间、慢行步道、共享街区、烟火集市、艺术角落、人文风貌、美丽乡村)为主要脉络,在全市缤纷多彩的行动实践中优选一百多个案例,总结全市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策略方法,展现缤纷多彩的行动实践,让人民切实感受到扎实有力的行动效果。
......
我们为什么要买房,为此甚至不惜当”房奴”?世上究竟有没有鬼宅?风水先生的图谶术真的没有用吗,)房子为什么要有墙、门、窗?旅游中怎样去欣赏古建筑,建筑为什么能和心理学联姻?建筑心理学对我们买房居家有哪些帮助?李正权、李乾晋著的这本《建筑心理杂谈》从建筑与需要、建筑与认知、建筑与情感三个方面来讨论人的心理与建筑的关系,我们的需要决定了我们建造或购买房屋的意志,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和评价实际上就是建筑对我们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建筑的情感投射使建筑从“他者”变成“我者”,从而使建筑成为我们的欣赏对象。《建筑心理杂谈》集纳了作者对建筑心理学进行多年研究的成果和心得,夹叙夹议,通俗易懂,适合于从事建筑和旅游工作的相关人员,包括从事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
早在1906—1909年,德国人恩斯特·伯施曼便穿越中国14个省区,对当时的建筑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比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早了20年,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的称号。 本书是伯施曼1906—1909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5年,共收录700余幅照片,13余万字。原书分两卷,共包含20章,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