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章,包括建筑节能检测概述、外保温系统及组成材料测试技术、建筑幕墙、建筑门窗、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建筑现场检测。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外保温系统及组成材料检测技术、建筑幕墙及门窗检测技术、采暖通风空调系统检测技术、节能建筑现场检测技术、门窗节能性能标识等,同时在附录中给出了一些常用检测项目的检测记录表,内容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工作的检测、生产、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学习使用。
该书描述了景观、用地和自然资源的形成原则、方法和技术,以使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得以持续发展。作者通过的教学和专业实践,以泛专业的视角,针对普通市民、景观师、规划师和其它行业人员关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构架,并完成了一系列实践项目。本书是对这一理论、方法和各项实践案例的全面介绍。本书是著名生态学著作《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篇。适用于建筑、城规与园林专业的广大师生以及相关设计人员,生态保护决策者等。
本书主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首先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关理论以及建筑行业的基本发展情况和碳排放情况,为建筑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提供理论分析,然后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筑垃圾三大角度出发,以新建节能建筑中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中的绿色化改造工作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四项重点工作为建筑行业低碳发展的聚焦点,探究了其与双碳目标的内在逻辑,具体分析了各自的减碳路径,针对绿色建筑中的重点部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构建了基于OPA法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模型,通过OPA法确定基于属性和专家意见的备选方案的权重,基于权重最大则最优的原则,进而确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排序,最后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案。通过应用分析具体项目案例,最终得到
绿色生态村镇建设是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的重要问题。《绿色生态村镇环境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立足于绿色生态村镇,以环境为侧重点,利用文献调研、实地走访、模型分析等方法,筛选绿色生态村镇环境影响指标因子,构建绿色生态村镇环境指标体系,并提出对应的评价方法,用于评估绿色生态村镇建设各阶段的环境状况,引导和支撑绿色生态村镇的建设。同时,《绿色生态村镇环境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还针对村镇能源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两方面的典型问题,构建了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辅以案例分析。
绿色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实现*效、*少量、*影响地使用资源和能源,营造出一种低碳、健康、和谐人性化的聚居环境。相对于传统社区,绿色社区具有较低的环境冲击性、资源和能源消耗性,同时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舒适性以及社会和谐性等特征。 绿色社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1898 年提出的 花园城市 理论,这是绿色社区思想的萌芽。19 世纪70 年代,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标志着基于 生态价值观 的社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成为绿色社区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绿色社区建设开始进行研究,先后出现了若干应用较广的绿色社区评价体系。 20 世纪末以来,中国许多城市开始思考如何持续发展问题,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也不断深化。特别是 十九大 提出了关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本书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个方面阐述绿色建筑设计及运营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并相应地给出关键技术的实例,为设计师提供基础理论与实际案例。为了配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2014)的实施,本书按照该标准中每个条目提到的关键技术进行理论与实例讲解,涉及规划与设计方法、模拟分析、关键技术分析等内容。本书涉及专业广泛,包括建筑节能、给排水、建筑设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面向对象广泛,适合上述专业的研究人员、设计人员、政府职能人员、企事业单位阅读使用。
本书以《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4 2008)、《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 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 2009)、《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热流计法》(GB/T 10295 2008)、《绝热层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 圆管法》(GB/T 10296 2008)、《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 13475 2008)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 2007)等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为依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节能检测基础、建筑节能检测基本参数及设备、建筑材料导热性能检测、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检测、建筑物热工性能现场检测、采暖系统热工性能现场检测、建筑室内环境的检测、建筑遮阳工程检测、配电和照明系统检测、空调通风系统检测、监测与控制系统检测、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等内容。本书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结
《种植屋面疑难问题解答》一书包含了种植屋面七个部分的内容,分别为基础知识类、设计类、施工类、养护管理类、工程质量监理与验收类、工程造价类、试验检测类。本书以图文结合方式全面解答了种植屋面的疑难问题,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种植屋面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生产和科研等单位作为学习参考资料或培训用书。
本书在回顾绿色建材的概念发展过程、分析各类材料性能与应用的绿色化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特种水泥基材料及其应用,长寿命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特种功能玻璃材料及其应用,环境友好型建筑卫生陶瓷、功能型墙体砌筑材料及其应用,新型建筑保温材料、新型高效耐火材料以及抗菌、防霉材料与工程应用,建筑物理环境改善与节能建材工程应用,建筑环境化学污染控制材料技术与工程应用等。主题明确,内容贴近行业发展需要,可以为建筑材料以及新材料领域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提供全面的引导。本书在写法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可为建筑与建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研究攻关、开发设计过程中提供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教学使用,还可作为社会大众了解绿色建材的重要渠道。
《建筑节能技术与节能材料》第二版,系统介绍了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建筑墙体、建筑门窗、建筑屋面和建筑地面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以及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和空调节能技术等内容;书中还针对目前新型的相变储能节能材料的原理、制备以及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作了详尽描述;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相关技术和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技术。旨在为建筑行业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生产厂家提供各类建筑节能体系的基本知识、设计与施工基本要领。本书注重建筑节能技术及其节能材料的基本原理知识的介绍,也非常适合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和参考读物。
生态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指导意义。本书收录了淮北市生态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洛阳市伊洛新区水生态文明城市设计、萍乡市麻山新区山水林田湖与美丽乡村设计、长春市合心镇新型城镇化设计、宁国市宜居城市及产城融合综合体设计、青岛市琅琊组团生态与产业空间格局设计、大连市庄河新区生态基础设施设计、绍兴市水城改造及滨海城市设计、天津蓟州区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综合体设计、秦皇岛市抚宁区特色小镇设计十个代表性项目,涵盖了产城融合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水系设计、美丽乡村建设、矿山生态修复、特色小镇等当前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典型问题,阐述了对于生态城市设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成熟的见解与设计思想。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与污染综合治理》一书较全面地分析陶瓷行业能耗和污染现状,从陶瓷生产的原料处理、成型、干燥及烧成等主要工艺环节着手,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各工艺环节的能源及资源消耗、污染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节能减排的治理技术和方案。 本书可供陶瓷行业的科学研究人员、材料专业的本科生、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借鉴,还可作为陶瓷企业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通过大量理论解读与案例分析,从城市化及其对生态城市发展的挑战、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特性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的特质、城市栖息地与城市自然、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市脆弱性与城市韧性、生态城市实现路径、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生态学及其应用等八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管理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在城市发展中如何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依据。
目前我国新建建筑增幅已趋向平稳,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改造同步推进逐渐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常态。我国既有建筑存在量大面广、结构老化、设备陈旧、功能过时、舒适性差等问题。设计初期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研究对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目标,提升使用者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建筑改造中欠缺设计阶段权衡判断和建筑性能量化分析的问题,本选题以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性能模拟和多目标优化算法为主要技术手段,对设计阶段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预测展开研究。通过国内外评价标准梳理、大量案例研究和建筑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提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策略,建立耦合风、光、热环境的绿色化改造设计方法,构建以碳排放、舒适度和经济性为目标函数,以性能提升措施为决策变量,以遗传迭代数为约束条件的综合优化敏感度预
本书以《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含光盘)》(JGJ 26 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 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 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201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2010)、《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 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 2009)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 2007)等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为依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概述、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原理、建筑单体节能设计、供热采暖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建筑遮阳设计、建筑采光与照明节能设计、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本书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针对性强,可作为从事建筑节能工程规
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地区,建筑节能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十三五 以来,京津冀三地陆续出台了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奖励办法,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无论是超低能耗建筑政策标准的制定,还是项目建设的规模,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 此次出版的《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2017)》,是广泛征集专家技术文章和工程案例等结集汇编而成的。该报告立足于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现状,解读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分享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和示范工程实践经验,旨在助力超低能耗建筑质量提升,对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快速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1987 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 既满足当代需求,同时又不损及后代子孙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发展”。作为“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建筑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背景下被赋予了多重内涵。“ 在当代需求的驱动下,主动式电子设备大规模应用所带来的建筑能耗增量及环境持续恶化问题”是建筑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建筑、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等新兴建筑形式从不同视角为城市建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先城市后农村”是建设部提出的建筑可持续发展工作策略,在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工作初见成效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 1 —会发展第十三个
第七届国际土木工程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ISISS 2018)汇集了8个大会主题报告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6个国家学者的124个分组报告。《第七届国际土木工程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内容反映了土木工程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的新研究进展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供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