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以明城区为基础进入了更新发展模式,重视历史保护和文脉传承是城市社区更新中的主要特征,呈现出自组织更新、文化基因转译、社区多元共生等突出特点。社区更新呈现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和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的空间过程及其内在机制,是历史城市社区更新实践的典范。本书阐述了西安城市社区更新的历程,并深入调研,从现象学方法入手,运用城市形态学的方法,解析了西安城市典型社区的历史内涵,并阐释其空间过程背后的内在特征及其机理,总结了西安在文脉保护与传承理念下的城市更新实践的理论方法及其创新。本书可为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交叉领域的学者,以及从事城市更新相关管理、规划设计的大专院校、规划设计部门、政府主管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介绍了新近落成的上海天文馆的建筑设计,作为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吸引了高度的关注。本书详细介绍了设计理念、空间细部、建筑与展陈内容、与人、与城市的关系,更难进一步延伸到对宇宙探究的哲思。本书由大量精美的照片、图纸以及草图构成,文字篇幅短小精悍,文笔优美,既适合专业读者,也具有的公众适读性。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体会、理解这样一个出色的地标性建筑。本书内容包含上海天文馆馆长的序言、前言,enne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及该项目主创建筑师Thomas Wang的自述,以及从基地、设计概念、详细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这座精彩的建筑,以及它背后蕴含的哲思。全书为中英对照,文字量相对较少(中文约1.3万字),图片/图纸精美,排版简洁大方。
本书汇集了中国城镇水务行业的年度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分为4篇:第1篇,水务行业发展概况;第2篇,水务行业发展大事记;第3篇,地方工作经验交流;第4篇,水务行业调查与研究。 本报告有助于读者全方位了解中国城镇水务行业的年度发展态势及重点工作,对行业管理、企业决策及相关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可供主管城镇水务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规划、设计、科研人员与管理者学习参考。
本书综合提炼了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系列研究成果及工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是*本全面、详细论述典型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全过程的书,对于同类高静风、弱风环境城市开展通风廊道规划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系统性介绍了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的总体内容,包括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背景,通风廊道体系构建方法、具体廊道的精准划定原理和方法以及精细化规划管控;第二部分选取了成都市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通风廊道实践案例,多尺度展示了研究内容在规划领域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本规划中涉及气象学、环境科学的两个研究专题,包括风源空间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和规划用地污染影响评估方法。期待本书能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大气污染防治,以及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入 慢车道 ,城乡建设的重点也开始从 重量 向 求质 转变。为了适应这种 新常态 ,支撑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城乡规划在范式上也逐步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模式逐渐转向注重内涵发展的城市更新。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回归日常生活空间,基于社区的城市更新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切入点。由于我国传统城乡规划体系的社区缺位,尚缺乏系统的社区更新理论和规划方法总结。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亟需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开展因地制宜的社区更新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凝练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社区更新理念和方法。本书以近十余年武汉的城市社区更新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实践与理论探讨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凝练其演
全书分为九个章节。章介绍本书研究背景,研究框架和相关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重点阐释本书的写作意义和目的。第二章系统梳理开发区空间演变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空间利用与拓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第三章介绍开发区概况,通过对开发区案例进行分析,从开发区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开发区的功能特征、开发区的管理特征等角度归纳总结开发区空间发展特征;第四章选取开发区案例分析,从区位和空间发展模式将其分为三类:边缘-轴向式、远郊-组团式、城中-飞地式,结合典型案例总结分析每类发展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特征,归纳总结开发区空间演化类型及趋势。第五-九章以东湖高新区为例,对其空间演变阶段进行研判,并针对各阶段发展总结其空间发展特征、发展动力及规划引导的内容。其中第五章通过对东湖高新区的经济社会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到60%的城镇化中后期阶段,特大、超大城市成为人偶吸引的主要载体。为此,建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次级中心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的都市圈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对于现代化都市圈概念辨析,探讨都市圈的划定标准对于我国建设都市圈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一、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新格局研究,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若干思考,三、通勤视角的都市圈范围界定研究,四、中国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的空间特征研究,五、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讨论,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都市圈发展要求的讨论,七、行政区划视角下的都市圈城镇体系组织研究。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于理论的宏观体系建构部分,在赣南全域95个传统村落大规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旁征博引,兼容并蓄,借助三调成果及GIS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赣南客家民居聚落形态、功能内涵、形制类型、构造装饰、营造工艺及文化渊源,构建了赣南客家民居从宏观、中观至微观的全面解读体系,填补了赣南民居宏观架构的系统性研究空白;二是基于实践的差异化研究部分,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并阐述了赣南各流域、各县域之间乡村客家民居的特征差异,以及赣南与周边地区(包括粤、闽客家聚居地)之间民居的特征差异,为地方规避 千城一面、千村一面 奠定了实践操作的技术基础。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严谨系统的建造专书之一,翔实全面地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被历代匠师奉为圭臬,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意义深远。 《营造法式解读》是关于《营造法式》所录13个工种(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的系统研究。不同于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上卷)之注疏,亦有别于陈明达先生《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之专论,潘谷西先生和何建中先生历二十余年研究与实践,结合现存古建实例、考古发现、区域间文化与技术传播等方面的成果考量成文,见解独到。作者从工程、功能、艺术、技术等多维视角介绍、剖析了《营造法式》诸工程作法,并以现代语言及图示方法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文字和术语之障碍,进一步解读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严谨系统的建造专书之一,翔实全面地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被历代匠师奉为圭臬,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意义深远。 《营造法式解读》是关于《营造法式》所录13个工种(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的系统研究。不同于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上卷)之注疏,亦有别于陈明达先生《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之专论,潘谷西先生和何建中先生历二十余年研究与实践,结合现存古建实例、考古发现、区域间文化与技术传播等方面的成果考量成文,见解独到。作者从工程、功能、艺术、技术等多维视角介绍、剖析了《营造法式》诸工程作法,并以现代语言及图示方法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文字和术语之障碍,进一步解读
本书是查询中国建筑名词的词典,所有条目都附有插图,与中国建筑相关的常见专业词汇在书中都进行了解释。本书是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人员手头的知识辞书,对建筑设计、历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书中所有的插图都是精心绘制的,具有欣赏和保存价值。
《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根据中国工程院2017 年度同名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成果整理而成。该项目紧密围绕我国 新型城镇化 背景下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战略需求,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城市建设的问题与经验,深入剖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带来的新需求新愿景,从建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价值的体系入手,针对城市空间发展、环境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发展模式优化、安全减灾防灾、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选择。 项目研究建立在对上述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按照 现状评析-问题凝练-价值建构-应对战略-保障体系 的思路进行内容的设置,具体包括七个课题,每个课题下设2-3 个专题开展研究。本项目将为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目标、理念、战略、策
..
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深圳联合主办,深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的“2017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院长系主任大会”(2017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定于2017.11.3(周五)~5(周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大会云集外建筑教育界各位同仁,将于十一月相聚在享有“设计之都、创客之城”美誉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深圳,共议当前的中国建筑教育。
在城市 新发展大背景下,游憩公共空间日益成为全域旅游建设关注的重点。本书着力于探寻城市游憩公共空间 新迭代机理与演化规律,尝试提炼和总结城市游憩公共空间主要提供机制与方式,并从供给侧视角遴选公园绿地、商业(购物)中心、特色街区、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等专题,甄别和剖析发展“阻力”“痛点”,推演城市游憩公共空间 新策略与实践路径,旨在加速促进高品质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再生。
国家速滑馆又名冰丝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专享新建冰上竞赛场馆,承担了速度滑冰的比赛任务。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基于国家速滑馆世界优选的索网体育馆屋面、高工艺曲面玻璃幕墙系统、12000m2超大冰面的建造需求,通过理论研究、仿真模拟、试验分析等,施工团队研发了超大跨度柔性索网结构施工关键技术、高性能单元式围护结构建造关键技术、超大平面CO2跨临界直冷多功能冰场建造技术,应用解决了高钒密闭索国产化加工、世界优选马鞍形索网屋面体系、大体量高工艺曲面幕墙(3360块异形幕墙玻璃单元)系统、世界少有平原超大平面(12000m2)CO2跨临界直冷多功能冰场及高标准奥运冰场人工环境的建造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冰上运动体育场馆类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体系。 为了进一
本书围绕建设工程创新创效这一核心主题,契合目前建筑业的大形势,在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更小的背景下,科技管理创新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创效也是创新的根本。 全书以成熟案例为依托,以过程背景描述、创新要点分析、关键控制措施、结果状态、问题分析改进为主线,注重代表性、新颖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本书的主要受众群体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咨询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供项目管理、造价控制、设计院等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成果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分析了平原河网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和挑战,基于相关研究和经验凝练了7项关键技术和方法,以指导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以临港试点区为案例,阐述了平原河网地区如何开展海绵城市系统规划,并以4个不同类型的片区和1个具体项目为案例开展海绵设计和建设,对同类地区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提供案例参考。此外从组织保障、制度建设、技术标准、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建设,并建设海绵展示中心和开展海绵教育宣传等,多方面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