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GB 50014-2021内容变化很大,包括校核的项目和水量计算,总变化系数提高、补充了污水污泥处理标准,新增了信息化、智能化等智慧排水的内容,删除了不再常用的工艺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等内容。 本书按《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条文为线,逐条进行解读,以问答形式,对本条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方便大家理解学习。 本书分为9章,分别为总则、术语、排水工程、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泵站、污水和再生水处理、污泥处理和处置、检测和控制。
城市体检是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城市政府作为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主体,开展年度体检评估,制定年度建设和整治行动计划。2022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工作会议要求在设区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工作会议要求城市体检要有硬指标、硬要求和硬督查,要成为解决问题的智慧棒,要将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 本书分为基础篇、方法篇和实践篇,是以编者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三方城市体检、城市自体检、街道和更新单元体检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着重介绍了城市体检的方法、技术和关键点,注重于对体检工作的实践指导与应用。
本书是自2007年出版以来的第17本连续出版物。本书以城市能源系统作为专题进行阐述,共分为两篇,第1篇为中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第2篇为城市能源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城镇供热需求和供热系统现状、双碳背景下我国城市供热发展思辨、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及供热影响、低品位余热及其在未来供热系统中的作用、低品位余热利用三大关键技术、城镇低碳供热技术、低碳供热很好实践案例等内容。本书可供各级政府机关、建设领域和节能领域工作人员使用,还可供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较02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做了全面修订,在篇章结构、分级模式、用地指标、密度指标、公共绿地、配套设施、住区道路及居住环境等几大方面都根据新形势、新时代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读》通过更加清晰易懂的视觉表达来传递《标准》的准确含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枯燥的条文变得生动。同时,《解读》会将条文背后大量的研究和支撑工作呈现出来,使《标准》的读者更好得理解条文背后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本书分基础篇、实践篇和提升篇,共18章,主要归纳总结了我院在厦门市海岸带空间规划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海岸带空间的管理提供参考。基础篇共4章,从相关定义出发,阐释了现行的海岸带管理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外典型国家的海岸带空间规划的经验,剖析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对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整体情况做出了分析。实践篇共10章,梳理总结了自2000年以来,我院在海岸带空间规划管理方面的代表性实践内容,是我国对海岸带空间规划的管理思路和技术方法转变提升的缩影,是我院先行探索的主要体现。包括无居民海岛控制性详细规划、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岸线利用规划、岸线景观设计、海域整治利用、游艇码头规划布局、滨海公共空间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海岸带空间规划、海岸带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提升篇共4
广州一直在城市更新领域进行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广州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开展了旧城更新改造的先行先试。2009年,原国土资源部赋予广东省“三旧”改造一揽子政策,广州借此契机针对性地在城市更新改造模式、土地利用和补偿安置等政策制度和规划管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掀开了广州系统性开展城市更新的序幕。2019年,在国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广州强调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高质量的城市更新,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功能布局、坚守生态底线、延续历史文脉、强调公共治理,在城市更新制度设计、规划管理、更新方式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该书可看作是对广州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的一次系统的总结与梳理,从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在城市更新历史脉络、政策制度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是注重城市更新政策制
本书作者10年前的著作《连贯式生产性都市景观》的续集。在书中,作者更新和扩展了 都市农业 和 生产性城市 的理念,描述了10年来都市农业的发展,并为规划者和设计师延续2005年以来都市农业的城市设计理念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的世界范围内的都市农业,把生产性的都市农业引入城市景观的,并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着重于具体的实践,注重城市的公平、弹性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厦门成为践行城市社区更新的重要实践地。随着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社区参与式规划实践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全面开展,形成了具有厦门特色的社区更新与多元共治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公众参与为核心的规划活动,以空间环境改造与机制体制创新为手段,构筑公众、规划师、社团等多元主体互动平台,从而凝聚多方共识,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发展。本书将从规划理论、工作路径到工作实例,对工作坊团队的社区规划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并重点介绍通过共同缔造工作坊推动老旧社区、新兴社区、城中村社区及城郊乡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更新的规划实践,总结厦门经验,以图给规划工作者、政府人员、社区工作者等受读者众带来启发与借鉴。
城市体检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方式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该专题论述了在我国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重要意义,介绍了 城市自体检 第三方城市体检 社会满意度调查 的城市体检工作方法和实施路径,提出新时代要以城市体检为手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需要坐而谋,更需起而行。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乡高质量发展新路,推动 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中华大地天
本书内容包括基础篇、建设篇、实践篇、展望篇。基础篇包括概述、总体框架及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建设篇包括关键技术、综合应用、创新模式。实践篇包括综合类案例和特色案例。展望篇包括从政策侧、企业侧、公众侧三个角度分析平台的发展趋势、问题及挑战等内容。
全书共分8章,首先从隧道衬砌-围岩接触类病害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分布规律出发,阐述了隧道病害研究的发展、问题与展望。其次从衬砌自身缺陷、衬砌背后脱空、空洞方面介绍了隧道病害的成因与危害,隧道病害的根源是衬砌-围岩的相互作用问题,书中介绍了常见的围岩压力和衬砌结构受力计算与数值模拟方法。后结合衬砌自身缺陷、衬砌背后空洞的受力分析与影响,介绍了衬砌-围岩接触类病害的检测方法、安全性评价方法、整治与防治措施。
本研究以西安都市区为空间背景,以未来城乡关系转变为时间背景,以西安都市区城郊乡村景观转型为研究对象,运用诸多学科知识,借助多种新技术、新方法,比对世界先行都市区演变轨迹与乡村景观转型案例,从而确定西安都市区中的城郊乡村将作为 后的乡村 ,未来应采取 多样化主动适应 策略,基于4类主要职能建构城郊乡村发展模式,并结合平原型、台塬型、丘陵型与山地型的4类西安都市区中的典型乡村景观类型,从而将产生16种乡村景观转型的模式及其转型策略。
在整个地球上,城市发展正在三角洲和沿海地区进行。荷兰的经验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他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榜样?自11世纪开始,莱茵河下游和马斯河下游荒芜的沼泽三角洲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城市化程度的地区之一。堤岸、水坝、运河和水泵保护和团结了荷兰人。在荷兰,水利工程、城市设计与国家建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检查了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和传承的,又如何正在改变。重大的水利工程和城市规划项目在20世纪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项目永久改变了荷兰的面貌。然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如何?荷兰政府已经不再独自制定国家空间规划。此外,气候变化以及荷兰西部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资本集中度,也使得对防洪系统和城市规划方法的彻底改革不可避免。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荷兰方法的成败得失可以为长江三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实施城镇污水处理 提质增效 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 2021年)》印发以来,各地在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中,探索了很多创新机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本研究进展报告充分发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分会的15个学组进行组稿,对室内环境与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的作者为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相关专业如暖通空调、环境化学生物安全、建筑学、规划管理、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环境毒理学等一线活跃的学者。本次研究进展报告共分为14 章,从污染物特性、源头产生机理、如何监测、健康影响、治理手段以及如何实现健康舒适环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本丛书是世界景观、规划、建筑 、艺术界大咖的50余篇采访的集锦, 包括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教育领导者;库哈斯、隈研吾、彼得 沃克、玛莎施瓦茨等明星设计师;以及潘石屹、盖迪米纳斯 乌尔伯纳斯等跨领域的实验先锋。此系列丛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先锋性。访谈对象几乎囊括了中国、美国景观、规划、建筑、艺术圈的大师和领袖。访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体现。第二,多元性。访谈问题注重跨学科思维碰撞的价值挖掘,涉及未来教育反思、时代与实践、设计与科技等跨领域的创新思考。第三,时代性。丛书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反映了时代下中国与世界的价值观碰撞,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学术价值与文化的载体。第四,前瞻性。采访团队
本书从社区居民高频、密集的共享型公共空间这一全新小切口切入,深入调研城市 新背景下浙江社区建设成果和存在问题,基于城市 新宏观构建的大框架,从规划设计维度重点研究了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城市文化的传承创新、社会活力的多元激发;同时基于多学科、多角度的包容性视角,从社区营造、社区长效运营等方面,进行复合型社区空间 新与再生的可持续策略思考,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现了浙江省在城市 新及未来社区构建领域中的创新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前沿性和实践参照性。
安徽建筑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师生,结合亲身参与的乡村建设工作及历年对乡村建设的跟踪研究,通过深人调研,遵选出安徽省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实施后,通过乡村建设而激发出乡村振兴蓬勃发展可喜局面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包括:全国农村土地改革带头村的凤阳县小岗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称号的金寨县大湾村;传统村落走出现代振兴之路的歙县蓝田村;发扬 非遗 文化蝶变成美名远播的歙县卖花渔村;通过提升村庄环境、创立特色田园综合体而发展振兴的庐江县三冲村、鲍店村及东县山口凌村;利用优美乡野景色来打造民宿集聚群的合肥郊区唯美磨滩及麦香村;传承乡村历史文化、重塑地域风貌的肥西县山口村;发挥历史名人效应、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肥东县板桥村;引进资本承接城市微旅游、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的巢湖北岸三瓜公社;吸引艺术家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