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23年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讨会以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韧性 为主题展开。本书收录了以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韧性、城市能源综合规划、海绵城市与排水防涝、市政规划与实施等议题的论文。总结近年来在工程规划领域的研究和规划实践,分享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力求为促进专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和排水防涝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技术进步作出贡献,与国内学术同仁共同探讨我国工程规划领域如何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的韧性发展。
本书尝试从选址、布局、平面形式、尺度设计等方面探讨雨水花园空间布局的问题,分析渗透型雨水花园基底构造方式,结合武汉市的降雨特征,探讨适合武汉地区雨水花园的蓄渗构造。提出雨水花园植物对水、光、土壤、养护等的耐适性要求,推荐多种武汉地区适生乡土雨水花园植物名录,并在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雨韵园建设中进行应用和检验。结合雨水花园实习基地建设的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基于建筑屋顶雨水收集的雨水花园营建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书是在适应国家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情况下提出的,通过精美的图片、细部图纸和详尽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城市立体绿化的建设成果。图书分为两个部分,从基础知识到案例解析,从概念介绍到细节剖析,分析了影响立体绿化的各个因素,介绍了屋顶绿化和垂直花园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析了每个案例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及其实现效果。本书对于一直致力于和即将投身于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人士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地质公园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本书内容主要以地质景观保护为基础,对地质公园进行规划设计,从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进行研究,通过游线基础设施的特征、地质景观脆弱性、环境容量等研究,总结提出游线基础设施如何规划才能对地质景观更好的保护。该书从地质遗迹景观保护的特点出发,对游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
本书作者斯科特·鲍尔以其在老年社区设计方面丰富的经验,在书中探索了影响养老社区设计的各种因素,涉及社会、经济、卫生、土地利用、商业模式和建筑形态等方面,提出了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现居家养老的理念。斯科特·鲍尔主编,彭一刚、郑时龄主编,张晶晶、王千、邹怡媛、吴家琦、周洋译的《老龄化宜居社区设计(精)/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与技术译丛》通过挖掘老年社区建设的可借鉴案例,鲍尔探究了如何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到乡村或城市已有的和新建的大大小小的社区中,以创新且合理的方式迎接我们即将面临的各种挑战。
虽然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中心议题,但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的设计元素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由于人们对现代高效的高容量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显著地改变着城市肌理和地形及其周边的景观,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本书通过多座城市不同规模的案例探讨了基础设施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含义,强调了基础设施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性,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但城市群的高密度集聚和高速度扩张带来了高强度污染和高生态风险,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亟待治理的“重点区”。 《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规律》重点从理论角度系统分析了城市群地区自然主控要素和人文主控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近远程耦合关系,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主控要素的耦合关系模型,集成提出了城镇化库兹涅兹曲线(UKC),揭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多维耦合曲线为对数二次项复合函数曲线,发现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拐点,进一步揭示了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水资源、土地利用、生态格局、碳排放及能源、环境污染、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全球化等单要素的近远程耦合机理及规律。
城市空间研究越来越转向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人文化与社会化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 《城开书系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以城市居民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中城市居民活动日志的定量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来挖掘日常活动空间的时空特征、模式分异及社交维度,并深层次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城开书系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特别强调了构建活动空间的测量体系,并分析了活动空间的社交特征,同时还进行了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活动空间的直接比较。 《城开书系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社会、城市规划与管理、居民或游客时空行为等
《当代中国村镇空间变化与管治》共12章。章为城乡二元化背景下的村镇空间结构;第2章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镇空间变化;第3章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村镇空间转型。前三章主要是当代村镇空间发展的背景分析。第4章为村镇空间结构的系统解读;第5章为当代村镇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第6章为村镇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第7章为村镇空间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第8章为村镇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规律。这五章主要是探寻村镇空间结构变化的基本原理。第9章为村镇空间优化布局模式与管治方式;0章为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与管治;1章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管治;2章为公共服务保障规划与管治。最后这四章涉及村镇空间布局规划与管治问题。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动态模拟与智能优化》基于乡村转型的背景分析,提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概念模型与内在逻辑,在阐述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数量约束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乡村聚落城镇化时空交互过程与乡村聚落社区化的目标协同机制,并引入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系统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乡村聚落城镇化的动态模拟和社区化智能优化布局。同时,基于乡村聚落的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将村镇社会联系网络引入乡村空间重构的多目标约束体系中,提升乡村聚落规划布局的合理性与人居满意度。此外,《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动态模拟与智能优化》还基于政策制度和规划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路径依赖及模式创新。
《城市排水管网脆弱性评价及其应用》首先介绍了城市灾害的相关知识,引出城市体检这一概念,分析、描述了城市体检的思路和方法,得出城市脆弱性评估是城市体检的好途径,接下来针对城市脆弱性这一综合概念以城市排水管网脆弱性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读城市排水设计规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城市排水管网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选取天津市某小区积水处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从韧性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城市灾害治理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脆弱性评价,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灾害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城市排水管网脆弱性评价及其应用》适合于从事城市内涝防治和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研究的广大学者以及城市规划建设行业的专家、管理者、建设者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借鉴和使用。
城市空间研究越来越转向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人文化与社会化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开书系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以城市居民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中城市居民活动日志的定量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来挖掘日常活动空间的时空特征、模式分异及社交维度,并深层次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城开书系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特别强调了构建活动空间的测量体系,并分析了活动空间的社交特征,同时还进行了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活动空间的直接比较。《城开书系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研究》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社会、城市规划与管理、居民或游客时空行为等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
中国城市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开发控制是现代城市规划重要的职能之一,它对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管控是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的“功能合理性”和“形态和谐性”;聚焦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公共价值领域。本书介绍和总结上海城市设计管控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现行方法体系,评析公共活动中心、重要滨水区和风景区、交通枢纽地区、历史风貌地区、其他重点地区中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案例,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和在读学生提供了富有启迪和值得借鉴的有益读物。
本书结合天水市秦州区张吴山村四个示范性农宅实践项目,系统地介绍了相关多项专利的应用。项目设计规整,体形系数小,房屋热工性好、可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居住耗能低。使用建材绿色环保,就地取材,建造工期短,造价低。针对农宅中用水来源、家庭污水处理、冬季采暖等问题,本书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使得农宅达到现代化的居住标准,可以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风险防控》总结了近年来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梳理了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风险评估理论及标准,构建了基于地质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社会稳定风险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全过程风险评估体系,系统论述了水土、桩、基坑及隧道等不同对象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并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在程序、投资及进度方面的管理风险,探索了以城市安全为焦点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全过程社会稳定风险。结合上海工程实践,重点介绍了融合信息化技术的风险防控平台以及上海地区与保险相结合的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新模式。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向深层和水平网络化拓展的趋势,展望了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新的风险与挑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风险防控》列举了众多地下空间开
随着全球性的“城市时代”来临,高密度发展既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环境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提高城市空间效能,促进城市空间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高密度山地城市空间效能与布局优化》以山地城市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揭示影响空间效能的主要因素,提炼空间布局效能优化的评价因子,建立空间效能分析模型,提出空间效能评价的方法和分析技术。基于系统论、协同论和控制论理论,结合山地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发展中集约化与生态化的内涵,提出高密度山地城市空间布局效能协调的概念、目标及方法,以指导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优化。并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