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阐述了风景园林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构成要素,详细介绍了风景园林的创作思维和设计方法,其中着重论述了风景园林规划中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绿地、城市住宅环境、城市滨水和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内容和要点,并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程序。 本书可供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艺术、园林等相关学科专业进行教学和学习参考。
.
潘远智,车代弟主编的《风景园林植物学(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是根据风景园林学科定位、行业发展及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而编写的。本书分为9章,详细介绍了风景园林植物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影响因子、风景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应用方式与类型以及常见园林花卉、园林树木、草坪植物与观赏草的识别要点、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本教材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设计 景观生态修复 等课程重要的先修课,既可作为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有关师生和风景园林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内容系以奥运森林公园绿地为例,自2005年至2022年持续开展的微环境效益相关的持续性、系统性研究成果。研究通过阐释城市绿地区域微环境效应因子的时间、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分异特征与公园绿地山水格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特征的相关关系,从而为既有城市绿地的高效管理、运营,以及增量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及建造提供定量化科学依据。另外,本研究可为后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积累数据资料,服务于未来在更大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本书以定量化试验过程及结果反馈检验奥运森林公园绿地生态设计理念、技术路径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以科学成果为国内其他城市开展的与奥运森林公园具有相同特征和功能定位的城市绿地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全书共分为三章,囊括了从史料与史学、古代园林史料到园林史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为 史料与史学 ,分为 史料的分类 史学的发展 史书的体裁 文献史料流传 。本章主要目的是弥补风景园林本科生在史学知识方面的缺陷,培养学生对于史料、史学基本知识的把握能力。第二章为 古代园林史料 ,包括 方志类史料 园记类史料 植物文献 和 古代园林图像 日本的造园 ,共选编11篇文献。本章内容上承本科园林史知识点,充分吸纳历史学、图像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旨在使研究生深化对风景园林史料的认知和研究方法的理解。第三章 园林史的研究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园林史的学习研究,包括 研究方向与选题 材料选择与整理 学会使用脚注 园林史的个案研究 历时性研究与数字化方法应用 等内容。
本书稿基于作者博士论文进行修改,主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拥有代表性的几处江南山水空间切片,来阐述江南山水的特征、演变脉络和逻辑,以及江南山水演变历程中不断层积形成的江南文化。序和第1章,解释基本概念,并从政治层面以及空间特征层面解读“江湖之远”,2-8章为江南拥有代表性的7处山水切片:鉴湖与会稽山、苏州吴国苑囿山水(太湖、姑苏山)、始宁山居(谢灵运的庄园山水)、兰亭(文人心中的雅集圣地)、建业(龙盘虎踞的帝王山水)、西湖、浙东山水(山水文化走廊,天姥山)。切片的选取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空间即城乡二元结构,“城郊山水”与“乡野山水”,时间即秦汉、六朝及隋唐三个时间维度,也是江南山水的初步形成、高速发展与成熟期。7处山水切片通过山水特征以及传承关系来彰显江南山水的城乡特征与差异以
园与囿,虚与实,静与动,兴与废 芥子可纳须弥,也容纳了长久的情结和梦想 时间不断镀色不断侵蚀,人事总在营造却也未停蚕食 穿越如画如诗的草木亭台,何在江南,何以园林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产生、发展、维护的经济和社会动力。首先从本源的角度阐述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从何而来,为何出现这种建筑艺术形式,为何以这种姿态保持到现在,是何种经济和社会驱动力使然。其次,探寻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起落、流转、兴废根源,造价和维护的关系,及其代际保持面临的必然困境;分析各所名园的其人其园,分析其中的各个建筑要素,解读其艺术和审美价值。最后,揭秘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能够在当下 焕发青春 的经济学及社会学原因。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各个角度阐述江南古典私家
绍兴传统园林以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选题主要研究绍兴传统园林(以古代山会平原地区为主)。运用文献归纳、田野调查、历史学比较法、数字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梳理绍兴传统园林演进历程、收集整理绍兴传统园林遗存、实测或想象复原绍兴历史名园,最终解读绍兴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特色,分析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绍兴园林造园意匠进行比较并分析,总结归纳绍兴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题目拟定为《绍兴传统园林史》,全面展示绍兴传统园林产生、演变、升华、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绍兴传统园林中的经典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绍兴传统园林总论”体现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专业性,推进遗产保护。下篇“绍兴传统园林实例(绍兴名园图谱)”以
《植物景观设计》是结合园林、风景园林、观赏园艺等专业*的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全书全面阐述了草本花卉造景、观赏草造景、树木造景、园林中植物的色彩景观、街道广场植物景观、地形植物景观、水景植物景观、建筑植物景观、园林小品植物景观等内容,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植物景观设计》可供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观赏园艺、环境艺术设计、林学等专业师生教学用书,也可供园林工程、园林设计等工程施工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采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实际工程项目融入书中,着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运用案例教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其主要目的是启发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对景观小品设计的理解能力,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案例、红色文化和在地文化的 案例,注重思政内容融入课堂。符合环境设计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每章的结尾都复习题,对本章重点内容做了提问,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布置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建筑设计专业以及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绪论、 章门景设计、第二章停车场设计、第三章导视系统设计、第四章景墙
本书是作者总结自己30年来的设计经验,记述自己的理念与设计手法; 从思考方法与设计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对风景园林各个要点的认知、解析; 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并配以几幅图片,阐述作者自己的理解。 本书是作者总结自己30年来的设计经验,记述自己的理念与设计手法; 从思考方法与设计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对风景园林各个要点的认知、解析; 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并配以几幅图片,阐述作者自己的理解。
惠州坐落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条件,孕育出独特的建筑文化,形成了有别于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建筑审美文化特征。本书以惠州建筑文化与美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建筑史学与建筑美学相结合的交叉综合研究法,以“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为根基,探讨惠州建筑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提炼出惠州建筑的审美文化属性,以期深化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美学理论研究,为惠州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缺口”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
这是一本讲述亭子文史故事,并将“亭子”写到极致的专书。收录各地名亭130余座,涉及相关建筑、历史、诗词、楹联、书法等门类。作者通过实地踏勘“采风”,穷尽相关资料,虽旁征博引,信息量巨大,但简繁得当,图文互动,引人入胜。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将东西南北的亭子集中在一起,按照自己独特的分类方式,将其列为“北京园林亭子”“古道上的亭子”“泰安泰山上的亭子” “御碑亭及其他碑亭”“诸葛亮与亭子”“蒋介石与亭子”“各地名亭撷萃”等诸多专题,并详加介绍。其中的“苏轼与亭子”,作者沿着苏轼当年的足迹各地寻访,采集和苏轼相关的亭子多达26座,可谓蔚为大观。
本书共4章,内容包括概述、色彩对比构成、色彩意象构成和色彩调和构成,重点突出色彩对比构成训练和结合案例解析。在内容设计上,通过章节划分色彩知识模块,小节阐述色彩理论及应用技巧,并结合色彩构成图例生动讲解色彩搭配要点及基本要求,强调色彩构成训练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突出设计实例讲解,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认识色彩和调配色彩的能力。本书可以作为本科及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设计注重的不只是表面的美感,更是对外传达价值的通道,所以好设计必须懂得如何“说话”,才能让用户产生共鸣,让信息不胫而走。本书致力于达成设计与用户之间的快速沟通,运用“AISUS”理念来说明“好设计的原则”,任何人都能轻松理解:Accessibility(易看清、易读懂)/Impression(令人印象深刻、能吸引目光)/Sincerity(可信度、真诚感)/Uniqueness(独特性、独立性)/Share(共鸣、共生、共同创造力) 在书中,作者宇治智子将二十余年的设计经验总结为77条实用法则,辅以大量“好设计”VS“坏设计”的对比案例,带你避开常见的设计误区,培养出轻松判断设计对错的能力。即使是设计新手,学会这 77 条法则也能做出正确的设计。而专业设计师则可以通过本书检验自己是否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良习惯,并获得新的灵感和技能。
《手绘设计草图表现技法》阐述了手绘图透视表现的基本原理、制图方法和物体的质感表现等,介绍了多种手绘图表现的画具、辅助工具和材料。《手绘设计草图表现技法》深入浅出,讲解了如何从几何体入手,逐步深入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空间表现。《手绘设计草图表现技法》中所涉及的表现技法涵盖面广,侧重于手绘步骤与实践方法的介绍,是一本手绘表现的实用技法书。
在设计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通过对自然中光色的观察与启示,总结与汲取了色彩的规律,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色彩文化艺术品,从绘画、雕塑、纺织品、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色彩艺术精品,成为在色彩学习方面的经典范本,这些色彩的印记又与时代、地理、环境、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具备了时代的特征。前人在不断的色彩实践中总结出使用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运用色彩的途径,继承中外传统色彩的精华,使色彩在运用中有人文传承的气息,这样在表现色彩上能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学习色彩重要的是能够把色彩的语言传达出来,让人们通过色彩了解设计与绘画的思想,而色彩的语言也直接影响到情感的抒发,因此,研究色彩语言的共性与特性就显得更为重要。自然色彩的丰富性和自然天成的和谐色彩面貌,让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在本书中,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话题性强,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本书的上编“拙匠随笔”收入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了建筑学是什么、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来自公众的疑问,并饱蘸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撰写了“祖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与建筑的艺术”等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本书中编“城市与规划”收入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市镇的体系秩序”“梁陈方案”“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北京城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