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园录》是中国园林学大师陈从周先生的经典之作,汇集了他多年对园林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本书从园林的静观与动观、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等多方面,全面剖析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艺术手法与美学追求。陈从周先生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园林名画,将园林的精髓娓娓道来,让读者轻松领略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同时,书中还关注现代园林发展,对园林保护、修复及设计等提出宝贵建议,强调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谈园录》不仅是园林爱好者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佳作,也为园林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灵感,堪称园林领域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
本书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0年至1985年的讲稿、散文和其他作品,是其第一部随笔散文集。其中包含俞平伯、俞振飞等文人艺匠的鱼雁往来和有关张大千、徐志摩、陆小曼等故旧师友的绵绵追忆。又杂录了苏、扬、泰山等地的寻访游记。将国内外寻迹访古、调查古建筑于园林途中所闻所见,一并顺手写来,自成篇章。文笔平淡清雅,笔墨闲静幽远而含意隽永,处处包含真情实感,朴实动人。
中国古代造园第一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更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本书体例上采用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写法,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将近代上海公园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形象展示给大家。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公园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公园最多的城市,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近代上海公园的往昔,了解近代上海公园的功能与这座城市的互动关系,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城乡景观风貌是地方本土基因和文化气质保存和延续的核心载体,蕴含了乡村的“乡愁”以及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城乡建设同质化等问题凸显,景观风貌管控与特色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本书稿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景观风貌规划,探讨面向不同规划层次与对象的新时代风貌规划方法论,结合创新型实践研究其在日常管控、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书稿集中呈现了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规划机构在城乡景观风貌规划与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对规划专业人员和规划专业学生具有很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中国园林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似乎没有其他古典造境,能比它更真实、亲切、优雅,能让我们体认中国人的世界观,领略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可是,在时代狂澜席卷一切的巨变中,中国园林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转换为博物馆的过程中渐失了生活的本味儿。难道这就是中国园林最终的归宿吗?在本书中,著名建筑师、策展人唐克扬将领我们踏上重寻中国园林之路。从那些早已湮灭的名园,到如今点缀于街头巷尾的亭阁,从文字层面的园林秘境到每天现实面对的环境议题,中国园林的想象力不囿于园墙之内,持久的生命力必也意味着强大的适应力。让我们在古典与当代的碰撞中洞见“中国园林”所具有的另一种可能。
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国内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陈从周是“三绝诗书画”的文化大家,因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文史积累,陈从周先生能从中国文学、美学、昆曲等多方面研究中国园林,为中国园林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形成自己独特的园林建造和审美理论。本书从《陈从周全集》十三册中精选出所有关于园林品赏的经典篇目,以飨读者。《品园》一书,是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品园的很好读本,是园林文化爱好者的经典。陈从周文笔隽雅,功底深厚,文章通俗易懂,自称“文章写给外行看”“落花水面皆文章”。
《苏州园林园境系列》是多方位地挖掘苏州园林文化内涵,并对园林及具体装饰构件进行文化阐释的专门性著作。本册是系列的开篇,全书分为八章,全面展示了苏州园林这一文化经典锻铸的历程,以及苏州园林作为中华文化经典、世界艺术瑰宝的价值。从全局的视角,探讨和揭示苏州园林永恒魅力的生命密码。
1928年,后藤朝太郎以旅行者的视野,写作本书。他如现代徐霞客,亲身考察中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做下大量珍贵的记录。本书既谈及中国的自然风景,又详述中国园林文化的特点。文字中提炼出每所庭园的看点、历史,并叙写当时的文化氛围,告诉读者看什么,怎样看,读之仿佛能沉浸于百年前的中国庭园中。无论是对东北华北大平原的描述,还是对巴山蜀水的感叹,抑或对潇湘八景和江南风情的倾心,再或者对北京北海公园、颐和园的赞叹,对西湖周边风光发自内心的喜爱,乃至对中国庭园的一些细节的关注,随处都有作者的真情流露。读来饶具意趣、古意森森、满纸烟霞。书中图片更是还原中国近代历史的珍贵图像资源。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古城内外,名园如绘。园主及设计者们将自己的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化信息纳入这一方方小园之中,借助有限的物质实体,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三生花草梦苏州”,历代骚人墨客接踵而来,流连吟哦于此,留下大量墨迹,或刻之崖石,镌之砖墙,或大书于木,悬之中堂。匾额题刻,正是将园林中这些虚实之景以及文人的情思系之一词,来表达其深邃的立意、含蓄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调。楹联,讲究骈俪对仗,音调铿锵,节奏优美,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所谓“清吟追陶谢,逸韵慕嵇阮”,古人从自然、社会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以及内心情思,借助这些高言妙句,感性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本书是关于鉴赏“苏州园林匾额楹联”的专著,具体分为“沧浪亭(北宋)”“狮子林(元)”等。
在丰富的古典园林比较研究中,相比于中日等对比研究,中韩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书从中国和韩国的隐士文化研究出发,在考察和比较中韩古典园林历的基础上,通过多个经典园林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隐逸空间的不同,包括观念、功能和形式等各个层面,并在简要分析当代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居空间及其手法现代应用的可能性。本书对以中国为中心的“隐逸文化”古典园林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的考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隐逸文化和古典园林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具有的现实意义。
苏州古典名园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是一处奇峰林立、清幽朴拙的禅林。这里是与私家宅园不同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一处渡世人、破迷障的善缘之境,加之初期天如惟则、卓峰、如海三代住持皆与文人交善,众多文人纷至沓来,在禅林花园中雅集唱和、问道参禅、赋诗作画,一时间文风鼎盛、佳作倍出,使狮子林成为集萃了禅宗、绘画、诗歌、园林于一体的艺术殿堂。本书为“诗画园林”系列选题中的一本,以狮子林的诗文为切入点,以经典狮子林名画为题,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讲述狮子林历史变迁、园主故事、文人交往等,是一部深度解读一座园林不可多得的好书。
苏州古典名园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是一处奇峰林立、清幽朴拙的禅林。这里是与私家宅园不同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一处渡世人、破迷障的善缘之境,加之初期天如惟则、卓峰、如海三代住持皆与文人交善,众多文人纷至沓来,在禅林花园中雅集唱和、问道参禅、赋诗作画,一时间文风鼎盛、佳作倍出,使狮子林成为集萃了禅宗、绘画、诗歌、园林于一体的艺术殿堂。本书为“诗画园林”系列选题中的一本,以狮子林的诗文为切入点,以经典狮子林名画为题,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讲述狮子林历史变迁、园主故事、文人交往等,是一部深度解读一座园林不可多得的好书。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作《洛阳名园记》“开专题园录之先河”,所载园林,述、考、论、史相结合,一字千金,并蕴含了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理论专著体系。本书从园林美学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和剖析了《洛阳名园记》中蕴含的宋代园林审美理想、园林景观营造和园居生活审美等问题,提炼出宋代园林审美的“兼六观”,并从环境美学角度构建了宋代以“燕居”和“嬉游”为经典表征的两大园居生活审美模式,有助于打开《洛阳名园记》研究的新局面。
“活化”是历史城镇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如何把握利用的“度”是其焦点问题。当前遗产旅游中存在着拆真造假和产品庸俗化等发展误区,源于未能充分认识遗产真实价值在主客体之间的阐释和解码的过程,因此,需要对“主客互动真实性”进行清晰测度并探明其发生机制,以此找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
本书以党的 报告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方略为指引,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目标为方向,借鉴 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苏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决策部署,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从苏州古典园林活化理论构建、功能价值评价、功能空间解析、活化模式归纳与活化建议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推动苏州古典园林的功能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的亭台楼阁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建筑史中的瑰宝,很多亭台楼阁因融入了中华文化,更显得古雅厚重。古城邯郸连聚非一的丛台,因武灵王齐射而。琅琊山的醉翁亭,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得美誉。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精致典雅的亭台楼阁/中华文化大博览丛书》全景展现了中国的亭台楼阁,内容采取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中国园林艺术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51年才成立学科,汪菊渊先生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本书以实物、遗址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广泛收集古代相关绘图绘画为印证,据历史文献叙述绘制平面想象图及想象透视图为参考,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是系统、全面书写中国园林史之肇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为全书补充配图并作注,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精华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第1章介绍了庭院设计的原则,帮助读者规划任何类型的庭院;第2章教授读者如何开始种植植物及打造花园;第3章讲解了如何在不同季节维护花园;第4~9章着重介绍可栽种在庭院中的植物,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藤蔓植物、鳞茎植物、草本植物、地被植物、灌木和乔木植物等;第10~11章以水景、菜园等主题庭院设计为主,分享如何巧妙利用植物搭配造景。大到庭院,小到几盆盆栽,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园丁,无论你是园艺新手还是园艺大师都可从书中获得更多灵感和实用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