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艺圃园内一亩方塘,山水相宜,园境清旷简炼,方寸间意味无穷,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三代园林主人的人格魅力,是艺圃独具的人文价值;环秀山庄的大假山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的巅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天平山庄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各类建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奇石古枫融为一体,人文之胜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第一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绍兴传统园林以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选题主要研究绍兴传统园林(以古代山会平原地区为主)。运用文献归纳、田野调查、历史学比较法、数字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梳理绍兴传统园林演进历程、收集整理绍兴传统园林遗存、实测或想象复原绍兴历史名园,最终解读绍兴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特色,分析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绍兴园林造园意匠进行比较并分析,总结归纳绍兴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题目拟定为《绍兴传统园林史》,全面展示绍兴传统园林产生、演变、升华、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绍兴传统园林中的经典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绍兴传统园林总论”体现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专业性,推进遗产保护。下篇“绍兴传统园林实例(绍兴名园图谱)”以
避暑山庄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修建的离宫别苑,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在建筑风格上别具特色,形成了山水、建筑浑然一体的园林艺术。孟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迎难而上,对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了 勘察、测绘、记录和挖掘,著就《承德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系统阐释了承德避暑山庄这所承前启后、在自然山水风景中兴造的朴野撩人的皇家园林对中国园林艺术实践和理论的贡献。本书从各个方面深入探索和分析了营建避暑山庄的至理和手法,阐述了山庄建设的精细微妙和匠心独运所在,并附有实测墨线图二十八幅,不但有助于研究山庄的建筑艺术,也有助于旅游者提高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欣赏水平。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作《洛阳名园记》“开专题园录之先河”,所载园林,述、考、论、史相结合,一字千金,并蕴含了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理论专著体系。本书从园林美学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和剖析了《洛阳名园记》中蕴含的宋代园林审美理想、园林景观营造和园居生活审美等问题,提炼出宋代园林审美的“兼六观”,并从环境美学角度构建了宋代以“燕居”和“嬉游”为经典表征的两大园居生活审美模式,有助于打开《洛阳名园记》研究的新局面。
《高线启示》由(德)乌多·维拉赫编著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作《洛阳名园记》“开专题园录之先河”,所载园林,述、考、论、史相结合,一字千金,并蕴含了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理论专著体系。本书从园林美学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和剖析了《洛阳名园记》中蕴含的宋代园林审美理想、园林景观营造和园居生活审美等问题,提炼出宋代园林审美的“兼六观”,并从环境美学角度构建了宋代以“燕居”和“嬉游”为经典表征的两大园居生活审美模式,有助于打开《洛阳名园记》研究的新局面。
本教材以风景资源学、旅游与休闲游憩学、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学、风景美学等为理论基础,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旅游规划通则》等相关规范和技术导则,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及相关方法。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景区概述,旅游景区调查分析与评价,旅游景区项目策划与空间功能布局,旅游景区游憩服务设施规划,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划,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及安全应急规划等。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为读者建立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和规划设计实践打下基础。
《园林设计简史》通过简述中外园林各个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来展示数千年来的园林景观发展历史,书中主要介绍了的不同时期园林的文化历史背景、园林类型、代表性园林、风格特点及成就。本书包括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部分,东方园林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和东方伊斯兰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这一部分的重点。西方园林主要包括古代及中世纪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美国城市公园等园林景观发展历史。对从古代园林开始到近现代美国城市公园进行了简洁的阐述。后对通过历史演变而来的现代景观进行了简明的概述。本书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景观、园林、环艺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对园林景观设计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借鉴。
风景园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风景园林实践环节及相应的教材是本专业本科教学核心课程。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景观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的先期实践探索由来已久。早在1950年代,同济大学就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办了风景园林专门化,强调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至1979年正式创办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此后虽然经过1996年的专业合并(风景园林专业并入城市规划专业),但仍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和园林专业坚持景观学的教育。此外,借助上海的优势和举办首届 景观教育大会的契机,同济大学景观学科又在 化实践教育上积极探索。2008年承办第三届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年会,2010年承办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小组成立会议。迄今共培养了41届本学科的本科生,在实践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 因此,本教材建立在长时期实践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在广泛的
随着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新旧社区的持续发展,公共艺术承担着捕捉社区独特动态和能量的作用。新类型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强调对公众广泛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强调实施的过程性和社区的联系,以及强调环境的针对性。本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了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理论发展和营造实践,剖析了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路径,从营造社区公众生活与共享空间、构建社区可食景观与康复花园、规划生态场域与城乡新生活等三方面进行了介入模式的建构。
本教程面向高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和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梳理风景园林GIS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具体案例讲解GIS应用方法,并配合数据练习,力图给读者呈现一套实用的风景园林GIS教程。 全书共十章。前三章为理论部分。第一章介绍了GIS的概念、发展与空间数据结构,列举了GIS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应用,介绍了本书内容与使用的软件和数据。第二章介绍了ArcGIS10.3的基础操作,包括ArcMap的基础界面、基础操作、符号化、制图布局以及ArcToolbox基础。第三章介绍了空间投影的相关内容,包括空间参考、地图投影以及如何运用ArcGIS进行投影变换与处理。第四章至第十章为数据分析处理部分。第四章介绍了运用ArcGIS进行地形分析的方法。第五章阐述了填洼分析、流向分析、流量分析、提取水流网络、流域分析的方法与步骤。第六章介绍了如何运用ArcGIS进行园路
郭春华、刘小冬、吕建根编著的《园林工程材料与应用》讲述园林材料基本知识及各种材料产品的分类与工程应用,内容共分七章。 章为园林工程基本材料,介绍了各种园林基本材料的概念、分类、特性及应用范围。第二章至第七章为常用园林材料产品及应用,分别是饰面工程材料、砌筑工程材料、山石景观工程材料、景观生态工程材料、给水排水工程材料和供电工程材料的种类、规格、外观、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特点。本书结构合理、内容适中、浅显易懂,适于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人员作为教材或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