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年轻设计师苦于对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全流程无从下手的问题,本书以横向广泛、纵向深入的方式涵盖了相关园林景观方案设计及工程施工常识,以列举工程实例的方式对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现场的把控步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主要讲解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的水景、照明、电气及植物景观设计的知识,取材于编者参与的实际设计工程中已按照施工图完成的项目,同时符合国家施工图绘制标准。本书可以作为初涉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者的设计绘制指导,对初入职场人员有较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作为具有园林景观设计能力和常识的学生进行方案及施工图深化设计的自学材料。
本书分为理论研究、试验研究、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应急建筑等五部分内容,系统介绍了当前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在理论研究部分,书中探讨了锈蚀钢筋混凝土、矿区结构物性能退化、粘钢加固梁等基础理论问题,结合ANSYS软件的应用和大坝施工仿真,为读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方法;试验研究部分通过大量实际试验,如深基坑喷锚网支护、双椭形弦支穹顶张拉成形等,展示了试验设计、实施与分析的全过程,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试验方法和结果;在设计方法部分,书中介绍了建筑物改造中的锚筋牛腿技术、预应力设计与施工、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性能等多项关键技术的设计思路和计算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施工技术部分则详细阐述了预应力索拱结构、弦支穹顶结构、大跨度钢结构等施工技术的最新研究成
地形学从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受到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思想和方法,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多门学科,形成了跨学科(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材料学等)的研究方向,早已突破了地球本身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生物的覆盖所产生的基础地形学,潜移默化地从多个角度改变了建筑设计的对象、方法和策略,成为近十几年来建筑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于土地的阅读方法,并解释了目前地形学议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一步试图说明地形学议题中蕴含的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思想是推动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这一议题关注人地关系,在建筑与城市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本书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园林理论力作。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 以清新、犀利的文笔写就了这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 —— 《说园》五篇, 别具匠心地总结了中国的园林理论。其中对造园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的论述独到而精辟。全书谈景言情, 论虚说实。它不仅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园林理论著作, 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是文学作品。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居民对生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式下,城市景观环境更新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热点。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改造是一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有鉴于此,本书以城市景观更新与改造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 希望以此寻求以景观环境更新带动城市更新发展的策略。
本书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园林理论力作。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 以清新、犀利的文笔写就了这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 —— 《说园》五篇, 别具匠心地总结了中国的园林理论。其中对造园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的论述独到而精辟。全书谈景言情, 论虚说实。它不仅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园林理论著作, 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是文学作品。
在2014年12月出版《乌有园靠前辑:绘画与园林》之后,两位编者王欣和金秋野继续借助“乌有园”系列,总结并呈现近年靠前学者和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及其当代传承的探讨成果。除了两位编者的理论文章、实践作品之外,王欣、金秋野编的《乌有园第二辑:幻梦与真实》更邀请了董豫赣、李兴钢、鲁安东、宋曙华等其他诸位作者,从“作品”“研究”“视野”等不同角度,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转化关系。《乌有园(第2辑幻梦与真实)》秉承了靠前辑的学术严谨风格,在内容上亦涵盖了传统文化、园林、艺术、历史、建筑等范围,因此无论是建筑学专业读者、学者或是社会人文领域研究者、学生,或是任何对中国书画、器物、园林等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体悟到一些“幻梦”或“真实”。
中国古典园林既是中国文化艺术中极具魅力的门类,同时作为大尺度的三维艺术空间和生活空间,又广泛吸纳和萃集了其他文化艺术门类的成就;因此中国园林兼具多重的经典价值:它本身是精湛造景艺术和风景美学的结晶,同时又是一座展示琳琅满目文化艺术精品的殿堂,并且还是引导人们深入中国审美思维和文化心理的通幽曲径。本书内容围绕上述要点而展开,即首先介绍中国园林的景观内容、艺术风格和构景原理,再进一步介绍园林与中国其他众多文化艺术门类之间有着怎样水融的关联,以及园林是如何表现着中国人看待世界、时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图文并茂。全书萃取了许多有概括力和代表性的图例,并配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力求以直观的图示、精细的解析,读者直观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结构方式、艺术特点和美
《设计形态学》是专门针对设计领域“形态学”研究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形态的“造型规律”和“创新方法”进行的实验性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涉及的范围既包括形态固有的功能、原理、结构、材料以及工艺等科学知识,也涵盖了形态承载的视觉、知觉、心理、情感、习俗和文化等人文知识。它以形态研究为基础,通过“造型”将诸多相关知识整合起来,运用“设计思维与方法”系统、科学地进行形态研究与创新。 此外,《设计形态学》还十分注重造型的过程研究,强调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材料、结构及工艺对造型的影响和制约,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将“设计思维与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该过程的研究与实践,既是对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检验,也是对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现代烧结造块理论与工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16章,主要内容包括烧结过程概述、烧结过程燃烧与热量传输规律、烧结过程物理化学原理、烧结料层内气体运动规律、烧结过程的成矿机理、烧结矿的矿物组成与结构、烧结原料及其特性、烧结原料的准备与加工、混合料的烧结、烧结矿的处理、烧结矿质量评价、烧结新工艺和新技术、其他矿物的烧结、烧结过程节能、烧结过程除尘以及烧结过程减排等。 《现代烧结造块理论与工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等专业的教材(配有教学课件),也可供冶金企业、设计院所以及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上海园林从唐以前的萌芽到宋元的蔚起,从明中晚期至清初文人园的高潮到清中叶公众世俗化园林的勃兴,从晚清前期海派园林的出现到清末民初后期海派园林的潮涌这样一段雅俗纷呈、随遇而化的演进过程。本书可供高校建筑专业师生以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