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勒和斯科特诊断微生物学》译自2022年出版的Bailey Scott s Diagnostic Microbiology(第15版)。1962年首版出版以来,本书始终畅销不衰,是国际临床微生物领域的权威、经典著作。版(第15版)由著名微生物专家Patricia M. Tille教授主编,检验医学、微生物学、感染病学、公共卫生学等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共同编写,是一本为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和从事感染性疾病诊治和防控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准备的内容丰富、可靠实用且紧跟学科发展的高级工具书。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二部分介绍诊断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微生物学原则。第三至六部分以病原微生物分类为主线,详细介绍各种细菌、寄生虫、真菌和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与疾病谱、主要实验室检查与鉴定方法、治疗与预防,同步更新了微生物的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等新技术进展,并对部分微生物的属
本书是在《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主要介绍了伯杰氏细菌分类系统、常见细菌和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属的描述、种的鉴别特征等;第二篇主要介绍了细菌和古菌的鉴定技术方法,包括常用的基本鉴定方法、细胞组成的化学分析技术、核酸分子技术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以及自动化鉴定系统和菌种保藏方法。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生物包括病毒、细菌、蓝细菌、真核藻类、鞭毛虫、纤毛虫等,它们在海洋水体物质生产和能量传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共14章。 部分为微食物网生物的状态,主要介绍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微食物网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海洋浮游细菌的生存状态,以及微食物网生物的运动和趋化等。第二部分为微食物网生物的营养关系,分别介绍了微食物网生物的异养营养、混合营养,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摄食营养关系。第三部分为微食物网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微食物网生物与海洋颗粒之间的关系、微食物网生物对营养盐的再生作用、微食物网和经典食物链的相对重要性,以及 变暖对微食物网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包括了现场调查和培养实验的结果,在空间上覆盖了 各海区。 本书可为海洋生物学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生物电化学相关理论与技术,综合论述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生物学原理与机制、电化学界面、功能拓展、系统构建四部分,共12章。全书从电能生物膜构建、功能材料与界面反应过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污染物转化及能源化、水处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设计与放大、土壤修复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等方面使读者深入了解微生物电化学理论与技术。
本书重点介绍了藻胆蛋白有关的结构、功能、蛋白质组学及基因组学,概述了藻胆蛋白在食品、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应用中的*新进展,该书还介绍了藻胆蛋白的纯化、生产和商业应用的详细技术。此外,本书还提探讨了有关藻胆蛋白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为藻胆蛋白的深入研究和精准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书编写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有通俗易懂的科普叙述,又有严谨的学术论证。 本书可供从事光合作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学生参考,也适合从事荧光探针及功能食品等产品开发的企业工作人员阅读。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生物电化学相关理论与技术,综合论述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生物学原理与机制、电化学界面、功能拓展、系统构建四部分,共12章。全书从电能生物膜构建、功能材料与界面反应过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污染物转化及能源化、水处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设计与放大、土壤修复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等方面使读者深入了解微生物电化学理论与技术。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微生物学(二)》是医学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之一。本卷汇集了来自全国微生物学界的 专家与学者,形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且结构多元的作者团队。这些专家学者中既有 的老前辈,也有处于事业中期的中坚力量,以及充满活力的青年才俊,共同确保了内容的广泛性与深度。本书以其全面性、准确性、精炼性和创新性而著称,对医学病毒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开篇便简要回顾了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接着详细讲解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医学病毒学的理论基础,还详尽地介绍了病毒的分类体系和各类主要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特征、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技术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此外,本书在编排上力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旨在为医学专
本书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对云南分布的各类微生物资源进行了汇总,包括菌物、细菌和古菌、动物和植物病毒、噬菌体。随着分类方法的改进和新分类概念的引入,微生物分类系统经历了多次变迁,极少部分种的分类地位出现了变动,但为了和原文献保持一致,种名没有 新,可根据**文献和相关网站确证现在种名。本书记录了真核微生物真菌界、原生动物界、茸鞭生物界共7586种和亚种,原核生物界细菌域和古菌域1469种,植物和动物病毒共374种,噬菌体54种。尽量给每条名录提供了拉丁名和对应中文名、基物及生境、文献出处,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教材包括3部分内容,即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共33章。每个部分均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论主要介绍了与动物养殖相关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技术和防治措施等。
本卷册记述了我国淡水金藻门金藻纲2目6科23属104种和7变种。每个种类都有详细的形态描述、生境和 外分布,种类的形态特征描述都以中国采到的标本为依据,插图由作者根据所采的标本绘制、拍照或引自以往报道中国金藻的文献。此外,对金藻门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分布特点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也做了详细论述。书后附有参考文献、各级分类群英文检索表、汉英术语对照表和名称索引,是我国目前较为全面和系统记述淡水金藻门的专著。
《病毒学原理》是病毒学领域的金标准级专著,是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的 价值且信息量丰富的病毒学资源。本书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理性方法强调所有病毒的共同原则和作用。 卷:分子生物学侧重于病毒繁殖的分子过程,从进入到释放。第二卷:发病机理和控制解决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微观和宏观尺度,包括章节公共卫生,免疫反应,疫苗和其他抗病毒策略,病毒进化,和一个全新的章节对病毒的治疗用途。这两卷书可以用于单独的课程,也可以用于单个课程。每个都包括一个独特的附录、词汇表和到互联网资源的链接。
本书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微生物学问题,以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编者开展的以石窟寺、壁画彩塑及馆藏文物为重点研究内容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参阅 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文化遗产保存保护中的微生物类群、分布特征、作用机制、防治方法与技术,旨在不断推动文化遗产微生物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资料丰富新颖、结构逻辑严密,学科交叉特色显著,是研究文化遗产与微生物关系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可供高等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考古学及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科书;可供文物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单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及管理的工作者参考。
本卷是《中国真菌志第十卷锈菌目(一)》、《中国真菌志第十九卷锈菌目(二)》、《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五卷锈菌目(三)》和《中国真菌志第四十一卷锈菌目(四)》的续篇,记述了我国膨痂锈菌科、金锈菌科、鞘锈菌科和柱锈菌科已知的12属117种的形态特征、寄主植物及分布,附孢子形态线条图115幅,并附参考文献及锈菌和寄主植物的汉名和学名索引。这是作者多年来对我国锈菌进行区系调查和分类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