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4546 年版的修订版,共 48 章,作者团队参考目前国际上CLSI、EUCAST、FDA新近发布的药敏试验判断标准,汇总近年来我国自主制定的抗细菌新药流行病学折点数据、疑难药敏试验结果解读方法(包括肉汤微量稀释法、纸条梯度扩散法和纸片扩散法等),推荐介绍可供实验室检测重要耐药细菌的实用方法和新兴检测技术,示范典型革兰阴性细菌和革兰阳性细菌药敏试验报告准确解读。新增近年来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各类抗细菌新药和各类权威指南中的抗细菌药物推荐方案,便于临床选用。 本书权威性和实用性均较强,可供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开展药物敏感 性试验以及选择抗细菌药物进行治疗时阅读参考
微生物组学(microbiomics)是继基因组学之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国际上有关微生物组学的研究进展极其迅速,不仅积累了上百万的微生物群落样本,而且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掘了大量的微生物资源,发现了大批的微生物变化规律。当今人工智能(AI)技术一日千里,将其运用于微生物组的大数据挖掘,可极大地促进微生物资源的理性转化与应用。本书较为全面系统性地梳理了AI赋能微生物组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流程,以及21世纪前20年来相关数据挖掘方法和典型应用案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潜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可供微生物组研究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对组学数据挖掘感兴趣的师生参考。
本书是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快速查阅参考书,适用于所有临床实验室工作者。本袖珍指南将帮助解决可能遇到的大多数微生物问题。新版本延续袖珍本形式,除介绍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详细信息外,还提供了最新分子诊断学技术。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单个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的检测效果;去核酸扩增技术/PCR,有助于解释基因测序结果;药敏试验,针对大多数生物/抗生素组合的方案和解释标准;常见微生物的抗药性机制和耐药性等。
《细菌纤维素发酵及其应用》对细菌纤维素的生产及其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书稿共八章,在介绍细菌纤维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机制、细菌纤维素的发酵原理、原位发酵合成目的细菌纤维素产品以及细菌纤维素在化工、食品、化妆品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该书稿,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细菌纤维素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兴趣。本书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企业科研人员和从业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以作为专业院校的课程教材。
本书是 本科生进入微生物学领域的基础教材,围绕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生态和应用等方面知识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每章内容的发展趋势及前沿信息提供了相关拓展阅读的内容。全书包括13章,即绪论、细菌、古菌、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及微生物的应用。叙述简明扼要、概念清晰,可读性强。
本书由 多家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参阅 外大量文献,历时3年联袂打造而成。全书共分11章,首先介绍了真菌和真菌病的命名和分类、真菌的超微结构、真菌培养基的制备、真菌染色、抗真菌药物、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等基础知识。然后,作为诊疗手册重点,不仅介绍了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包括皮肤癣菌病、念珠菌病及特殊部位如眼、耳、鼻、喉部位的真菌病,还特别介绍了与免疫抑制息息相关的深部真菌病、罕见的真菌病、诺卡菌及特定人群的真菌病,包括烧伤患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院内获得性真菌感染等。
本书是高等教育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第5轮)之一。全书共37章,各论部分采用兼顾生物学分类和临床疾病编排,以使教材 贴近临床实践。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本书在部分重要微生物中适当加强了生物学知识的介绍,一方面是帮助学生 好理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同时也可以为考研复习提供支持。建议在讲授和学习本书时根据专业性质适当把握精读与泛读的取舍。本书继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大量图表归纳,提高可读性。与以前各版不同的是,本书在每章增加了一些微文字框,内容包括典型病例、知识拓展、联系临床等,章后还增加了思考题。每章的小结部分本版统一放到数字资源,数字资源还包括课件、微课视频、复习题、图表和拓展知识等辅助学习资源。
本书介绍了单细胞测序的操作方法,以及其在微生物学、系统免疫学、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特别是呼吸内科,肿瘤科等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内容包括方法设计、重复性验证及应用经验。重点突出了单细胞技术在疾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指出探索单细胞生物学功能、表观遗传学、代谢学及其基因与蛋白网络系统等的基本路径。
本教材是一部注重基础性、强调科学性和应用性的新编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书分为三篇21章, 篇为微生物学理论基础篇,包括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与控制、遗传与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和分类鉴定、感染与免疫;第二篇为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篇,包括微生物基本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第三篇为微生物资源应用篇,包括微生物在农业、生物化工、医药、食品、可再生能源、矿藏开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每章均附有知识点回顾、关键词、自测题,以便于学生复习和掌握。同时每章开始都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事例,并在正文中穿插一些小故事,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教材设置10章教学内容及实验指导,涵盖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部分,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临床案例导入,正文部分增加链接、考点、自测题、医者仁心等内容,将中等卫生职业岗位要求、课程教学要求、职业技能大赛要求、相关证书考试大纲要求相结合,实现岗课赛证融合。教材编写充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特色,教材后附有实验指导和自测题参考答案,并制作配套PPT课件及微课,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参考。 本教材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学生使用。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涉及的分子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全书共分为八章, 章主要介绍了分子微生物学概念、发展史及基本研究内容;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细胞大分子与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涉及的基础知识;第三至五章主要介绍了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分子组成,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以及微生物代谢;第六章主要从分子层面介绍了病毒性质、复制周期、宿主影响等基本知识;第七章描述了环境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第八章从胞外电子传递角度介绍了微生物电子传递的分子机制及环境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同时,还可供从事环境微生物学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技术人员参考。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本教材是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细胞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发育、生态环境、分类进化,以及微生物在农业、工业、医药、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等。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精简内容,尽可能减少与其他课程如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的内容重复,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理论与科研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本教材可用作高等学校生物类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微生物领域的科研、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是 本科生进入微生物学领域的基础教材,围绕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生态和应用等方面知识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每章内容的发展趋势及前沿信息提供了相关拓展阅读的内容。全书包括13章,即绪论、细菌、古菌、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及微生物的应用。叙述简明扼要、概念清晰,可读性强。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涉及的分子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全书共分为八章, 章主要介绍了分子微生物学概念、发展史及基本研究内容;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细胞大分子与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涉及的基础知识;第三至五章主要介绍了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分子组成,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以及微生物代谢;第六章主要从分子层面介绍了病毒性质、复制周期、宿主影响等基本知识;第七章描述了环境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第八章从胞外电子传递角度介绍了微生物电子传递的分子机制及环境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同时,还可供从事环境微生物学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技术人员参考。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消化系统免疫性疾病,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未被 阐明。IBD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肠道菌群只是肠道微生态的一部分——除了细菌,还包括益生元、脂肪酸及细菌代谢产物等。肠道微生态研究为炎症性肠病的微生态治疗尤其是粪菌移植提供了理论基础。本书结合个人和所在科室的经验以及相关论文,对当前微生态领域针对炎症性肠病的研究按照“概述、机制、应用、案例、展望”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书是作者总结30余年从教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实验、微生物学创新实践和科学研究经验,并参阅 外大量图书和文献,尤其是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理论和应用技术写作而成。本书的宗旨是为对微生物及其应用感兴趣的学习者,提供一部理论和实践、实验和技术结合的操作性强的工具书。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能够系统了解微生物学实践操作的基本知识,还可以了解微生物学及其相关应用的规范操作。本书为实验、实践、创新、生产等过程,提供理论、实验和实践的思想、思维、方法和技术,为现代微生物工程的设计、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本书是高等教育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第5轮)之一。全书共37章,各论部分采用兼顾生物学分类和临床疾病编排,以使教材 贴近临床实践。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本书在部分重要微生物中适当加强了生物学知识的介绍,一方面是帮助学生 好理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同时也可以为考研复习提供支持。建议在讲授和学习本书时根据专业性质适当把握精读与泛读的取舍。本书继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大量图表归纳,提高可读性。与以前各版不同的是,本书在每章增加了一些微文字框,内容包括典型病例、知识拓展、联系临床等,章后还增加了思考题。每章的小结部分本版统一放到数字资源,数字资源还包括课件、微课视频、复习题、图表和拓展知识等辅助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