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为 重要,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主张。 全书遵崇《内经》 人以水谷为本 的宗旨,以 人以胃气为本 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经典作。全书分为三卷,书中收载了药物365种,包含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灵芝: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期的服用,如知母、丹参: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多有毒,不可久服,如巴豆、大黄。适合中医工作者、中药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崔真人脉诀》,又名《崔嘉言脉诀》《崔氏脉诀》《紫虚脉诀》,为崔嘉彦撰。本书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宗,风、气、冷、热四气主病,简述了脉象的生理、产生脉搏的原理、正常脉象切脉方法、脏腑定位以及常见病脉等有关内容,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简明扼要,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 682句,每句4字,共2728字,分为若干自然段。这本由胡方林和刘仙菊校注的《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以王肯堂《订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载的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步月楼梓行映旭斋藏本《东垣十书 脉诀》为底本。
姜德友、常佳怡主编的《金匮要略速记/应考掌中宝》紧扣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内容设置和教学大纲,采用 绪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等篇名形式,每篇章选取《金匮要略》原文及理论之重点、难点、疑点、考点,除绪论部分包含【重点考点】【释难解惑】两部分外,其后《金匮要略》 **至第二十二篇解析内容均分为【重点原文】【重点考点】【释难解惑】三个模块编写,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原文内容略去未录。其中,【重点原文】涵盖了所有包含证治的条文、方药、方后注,以及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法、辨证条文,突出了《金匮要略》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参考了 全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 中金匮要略大纲设置的一级条文,力求在简明的基础上与各级各类《金匮要略》考核要
《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五腧穴、原穴、俞穴和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等。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叔和*的这本《脉经》全书十卷,为我国现存 *早的脉学专*。此书集汉从前脉学之大,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论述,欲学中医, **《脉经》。
佚名的这本《灵枢经》为我国现存 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与《素问》共同构成中医经典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成为中医理论和针灸学发展的核心,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直到 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黄帝内经灵枢(便携诵读本)》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便携诵读本)》是“中医四大经典”系列之一。佚名的这本《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现存《素问》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素问》一书详细地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的医学内容。它汇集了秦汉以前中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医理论的渊薮。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内经知要》为明·李中梓辑注。全书2卷。上卷有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5篇;下卷有经络、治则、病能3篇。书中将《内经》重要原文节录归类,并加以注释。所选内容少而精,可概括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又分类清楚,注释简要,为研究《内经》各家所推崇。
李时珍编著的本书内容介绍: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两汉时期,中医就具备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中医学自身的完整性及其赖以存续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在《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明确记载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每一类知识如医经、方剂、本草、针灸、养生等都是自成系统的。其延续与发展也必须依赖特定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特殊的人文文化与生态环境正是构成中医学地域性特征的内在因素,这点突出体现在运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解释生命与疾病现象。
《针灸甲乙经》,亦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系魏晋时期的学者、作家、医学家皇甫谧编集,成书于魏甘露(256-259)年间。 《针灸甲乙经/中医经典掌中宝》十二卷,共一百二十八篇,论及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系统性针灸学著作,影响深远。 《针灸甲乙经/中医经典掌中宝》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统正脉》影印本为底本,汲取近年校勘出版成果,适应“掌中宝”书籍特点,力求忠于原文,保持其文原貌,以利于中医经典古籍的研习诵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为了适应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提升煎药中心煎药服务,更好地保证汤剂质量,特制订本标准,从而实现煎药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本标准对标准化煎药中心的环境及附属设备、人员、服务流程、流程控制、煎药操作、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指导煎药中心的管理及服务,明确煎药中心的责任,为标准化煎药中心提供管理规范和依据。
《医学源流论》属医论著作。分上、下二卷,为清·徐灵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所著。此书是其主要的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论治法、书论、各科、古今。内容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所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针砭时弊甚多,道理论述深湛。切中要害,妙语连珠, 观之,亦拍案叫 。清代纪昀谓此书“持论多精凿有据,切中庸医之弊”,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中。 本书以清乾隆二十二年半松斋刻本为底本,以清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考经典医籍相关内容进行校勘。本书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适合中医科研、临床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元·沙图穆苏(萨里弥实)著。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3年)。萨氏任职江西建昌太守期间,致力于考订名家方书,博采经验良方,积集前人应用而有实效者,以及当时医家、病家 屡效的单方、验方,加以分门别类,编撰成书。本书分为诸风、心气痛、疝气、积滞、痰饮、喘嗽、羡补、头面、口眼耳鼻、发齿、咽喉、杂治、疮肿、妇女、小儿共15门,采方310余首。原书早佚,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录有关内容,厘为五卷、二十四门,共载医方一百八十余首。
当家人或身边人突然出现晕厥、昏迷、休克、抽搐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打完“120”急救电话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除了心肺复苏法、海姆利克急救法等西医急救措施外,还有源远流长的中医急救措施。本书根据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部分急症,如中风、心绞痛等,选编了一些简明易学、安全效捷、经济实用的家庭中医救急方法,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中医急症救急方法,以便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正确及时应对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