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 枢轴运动 (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 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 本次整理,增加 黄元御轶事数则 及 方剂索引 ,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 四圣典籍 ,须读此书。
《金匮要略》一书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古中医研究者刘希彦对《金匮要略》推崇备至,赞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现对其原文逐条解读,以飨读者。
本书据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本整理而成,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及六经辨证等论述较为详尽,此为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Z大特点。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全书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实为学习中医必循的重要医著之一,适合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编写重点体现 读经典、做临床 精神,内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列出,对描述古代症状词汇的解释和部分条文内容归纳总结则在旁边加以标注,以方便中医爱好者、学生、医师学习、查阅和自注。
本书中提示了古代名医治病创造奇迹的典型事例,然后着重讲述了本人亲手治验的部分典型案例,详述其诊疗经过,及其辨证分析,选方用药,并借此简述一些相关的中医基本理论及思想观点。其中讲述内科病症案例52个,妇科病症案例11个,儿科病症案例8个,外科病症案例10个,共81个案例。这些实际案例可以充分说明,中医治病能够创造奇迹。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董氏先祖创立的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内容不但丰富异于传统,且治法简便而疗效显,是台湾本土所独有的针法。 《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穴位数目及部位、主治仍以《董氏正经奇穴学》内容为主,不做增减。原书每一穴位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依旧照列,特加括号区别,在此之前则按肌肉、血管、神经补人实际之解剖。手术、应用方面根据实际仅做部分变动。说明及发挥原为《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中心所在,系董师口授心传及个人临床心得之精华,此次特将初编遗漏之部分资料,并根据近十年间之领悟补人完整之内容。为便于迅速、准确地寻找穴位,穴位图片亦较《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为详明清晰。
《中医基础理论(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 十三五 规划教材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是系统讲授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材,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精神、经络、病因和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相较于上版教材,本教材突出了引导性和启发性,每章开篇专设导学部分,内容包括引言、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名词术语,让读者带着问题和重点展开学习。在每章篇末增加知识拓展,围绕本章内容推荐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突出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时代发展和特色。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不仅能为本科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也是爱好中医药学的国内外人士学习和掌握中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入门教材。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养生康复、中医营养学、全科医学
张士杰 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鼓楼中医医院京城名医馆主任医师,因善用太溪穴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故得名 张太溪 。 张老擅长针灸兼通方脉,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遵循《易经》、《老子》、《黄帝内经》等著述,运用阴阳离合、开阉枢等理论,结合临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
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本书内容丰富,有系统完整的针灸学理论,并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杨氏对针灸学造诣精深,理论精辟,能广收百家之长,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对针刺得气、手法、透针刺、疗程、晕针等具体问题有一定的发挥。《针灸大成》对于针法、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杨氏对于刺法理论的一个*贡献是将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他认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平泻";另一是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他将针刺补泻进行大、小分类,实质是对刺激量的定性分类,开启了针刺补泻分强弱的先河,对后世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中医各科技好基础。如果不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其他各科,都是无法学习的。所以,中医学的各个行业,都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主干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份。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本教材中,将分别予以详细论述。
贴敷疗法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一种,数千年来一直应用于中医临床,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突出等优点。 三伏贴 疗法作为贴敷疗法的一种,已被广泛应用于。贴敷疗法在外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肛肠科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本书图文并茂,收集整理了疗效确切的验方和秘方数百首,介绍了处方组成、制法和使用方法,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本书适用于临床各科医师、药师和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尤其适用于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选方疗疾。
《濒湖脉学》为明代李时珍所编著。采撷各家论脉的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书中不仅扼要地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相类脉的鉴别、脉象与病症的关系等,而且采用了歌诀体裁(七言诀),便于诵记,是学习中医脉学的一本好书,历来为广大医家所推崇。但是,由于书中的古词、术语较多,对于现代读者,特别是初学中医的人来说,有些内容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任应秋先生在原书的基础上加以语译,除了阐明原意外,并结合作者的体会附以必要的说明和注解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必要的说明和注解,便于习读。 书后原附录的是南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李言闻(李时珍的父亲)对其有所删补。任应秋看其颇具脉学概要之说,将其置于书首,名 四言诀 ;除了对其进行解释之外,还将其分类划段,以彰显原作者的思路。 由此,于1961年完成了这本《濒湖脉学
1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 相传共有十三稿 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 。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治三年,在岭南遇到其师张学正(即张绍祖),张自称为仲景的四十六世孙,传授左盛德仲景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 桂林古本 名。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文辞畅达,说理真实,用之有效。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如通行本太阳篇下谓: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按脉证不合,其理难通。长沙古本作 表有热,里无寒,白虎汤主之。 此说似较为胜。而本书作 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 比长沙本就更进一层。再如虚
本书是中医原创畅销丛书 《王幸福临证心悟系列丛书》的分册。全书按秘法薪传、用药传奇、医方真谛、医案解读、辨证心悟、杂谈医话、医林采撷7讲,阐述了作者数十年行医之心法,详细介绍了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方药的使用方法及疗效、24味中药的新用法、13则经过临床验证的医方新功效、8种疾病的临床辨治方法及用药心得、中医学习途径与提高医术的方法、38则疑难病医案的分析与指要及作者对他人经验的积累与研究等,并配有大量的医案以验证其医学心法与临证思路。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理法方药兼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本书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五运六气,简称 运气 。 运 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 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全书分为 运气概说 阴阳五行 干支甲子 五运 六气 运气之化 运气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逐年运气交司时刻客主加临主病治疗 《黄帝内经》七大论 遗篇 共10章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探讨,指导读者掌握运用五运六气的操作方法。
本书为仝小林教授学术思想之集成,内容涉及到仝教授在中医理论创新、疾病辨治心法、方药用量心得以及临床医案四部分内容,此外还包括治病策略、养生保健等内容。其中内科心法是主要内容,通过对各个疾病从辨治心法、用方用药、医案举例等角度的论述,使读者能掌握仝教授在内科杂病上有别于传统认识的理论与经验。
本书鉴于传统的中医针灸作用机制不明这一现状,基于长期探讨的 经络实质 ,首次提出:人体布有脉管通路、神经通路和经络通路之 人体三通路 新认识、新概念,并论证了经络通路占有机体 脉管外体液部位 和 神经末梢部位 ,为经络之经穴。 根据 电 具有无处不在的性质,借鉴国内外专家有关人体内电的实验研究结果,本书又进一步首次提出:具有生命的人体内存在有沿脉管通路、神经通路和经络通路生物电传导,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同完成生命的新陈代谢、信息传递和机能调整等作用。 本书作者又依据 人体三通路与生物电传导 这一新认识、新概念,解释了 经络感传现象 针刺的机能调整与镇痛作用原理 磁疗原理 等谜团,提出了推行 三通路针灸 的主张。 本书按人体解剖结构,分为 找脉管、求神经、循经络 ,用以指导针灸临证,并列举了许多优
本书是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书中详解了作者运用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用法,重点介绍了专药专方,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法用量有理有据,临床效果斐然。本书所述之药物运用,均来自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真实病案,不仅阐述了作者对单味药、药对、角药的独特认识和使用要点,还强调了剂量的增减对疗效的影响。本书内容原创,文字质朴,论述翔实,理法方药兼备且易学易用,实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