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本书是根据先生生平*后一次讲授《伤寒杂病论》(以明代赵开美本核校)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此时其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读文章著作,大意虽能知晓,但其细节处仍嫌模糊,现在闻其亲自讲解,自比看文章更进一步,特别是讲解中的一些 闲话 ,更多启发之处。书后附有讲方证的内涵和讲柴胡剂的应用两讲,并编制有条文索引、方剂索引。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胡希恕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又是当代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作为当代著名的伤寒学家,先生不但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疾病,而且对中医伤寒论的理论有所发展。先生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体会和对伤寒论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马氏温灸法全集》将研究团队多年来发掘和梳理的马氏温灸学术理论体系进行整理,结合新时期病种与案例,详述马氏温灸的学术溯源、治病原理、配穴规律、操作要领、常用穴位、常用灸方等内容。让读者了解马氏温灸法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同时,掌握马氏温灸配穴和加减规律,全面、灵活地学懂、会用马氏温灸法,充分发挥马氏温灸简便廉验的优势,解决大众健康问题。
本书编写重点体现 读经典、做临床 精神,内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列出,对描述古代症状词汇的解释和部分条文内容归纳总结则在旁边加以标注,以方便中医爱好者、学生、医师学习、查阅和自注。
●本书主要内容有:运板传心录、108穴特种刮痧运板技巧、特种刮痧经典语解析、阳性反应物在特种刮痧中应用举隅、治疗各论、临床杂症治验举隅、特种刮痧基本运板法、特种刮痧图解、特种刮痧操作规程、特种刮痧操作注意事项几禁忌证等。
打开经方这扇门 学经方就像学棋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有是证用是方 ,一对一,这就是经方的规矩。 本书可作为经方入门及提高之参考,分为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医案详解 医案医论 三部分。经方入门部分,从脉诊、腹诊、问诊带读者走入经方思维的世界;病脉证治医案详解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帮读者从真实案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根本与变化;医案医论部分,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 以及作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讲解。接地气地讲解经方,是初学者最需要的。作者用通俗但不失雅致、专业但不至深奥的语言,帮助中医大夫逐步提高临床功力。本书方法实用,医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经方讲习录 本书是经方入门书和提
1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 相传共有十三稿 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 。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治三年,在岭南遇到其师张学正(即张绍祖),张自称为仲景的四十六世孙,传授左盛德仲景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 桂林古本 名。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文辞畅达,说理真实,用之有效。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如通行本太阳篇下谓: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按脉证不合,其理难通。长沙古本作 表有热,里无寒,白虎汤主之。 此说似较为胜。而本书作 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 比长沙本就更进一层。再如虚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由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彭承祖(1871-1949,字子益)所著。彭先生一生精研医理,在游历京师任职清朝太医院期间,阅读了大量秘藏在宫廷中的典籍,逐渐形成了 圆运动 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学术体系源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先生晚年所强调的 古中医学 是指晋、唐以前的中医学。先生著书立说,开宗明义,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平衡。其历年多部著作成为太原、北平、成都、重庆等地的医学教材。在西学东渐、中医生死存废的历史关头,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后继人才。 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李可先生生前对《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评价极高,认为此书 找到了古中医传承断层的脉络 , 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 医医病书 。李可先生尊称彭子,认为他是 中医复兴之父 ,是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
本书是中医原创畅销丛书 《王幸福临证心悟系列丛书》的分册。全书按秘法薪传、用药传奇、医方真谛、医案解读、辨证心悟、杂谈医话、医林采撷7讲,阐述了作者数十年行医之心法,详细介绍了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方药的使用方法及疗效、24味中药的新用法、13则经过临床验证的医方新功效、8种疾病的临床辨治方法及用药心得、中医学习途径与提高医术的方法、38则疑难病医案的分析与指要及作者对他人经验的积累与研究等,并配有大量的医案以验证其医学心法与临证思路。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理法方药兼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本书是作者研习《四圣心源》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对*卷 天人解 、第二卷 六气解 与第四卷 劳伤解 逐字逐句的解读,第二卷 六气解 与第四卷 劳伤解 所用药材的解读。人秉一气而生,气秉周流之态。学中医就一个字 气 ,学中医就一个方法 象 。 气 与 象 是本书的主线。本书*的特点是 以经解经 ,即所有对《四圣心源》内容的解读依据均来自于《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以确保对黄师原意的解读。本书对原著内容解读深入、细腻,语言通俗,是一本很好的中医入门书籍,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明代至今,沈氏女科一脉相传600余年,已发展为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的全科中医流派,享誉海内外。沈氏女科历来注重人体的预防和保健,积累了针对各类疾病的养生调摄经验,采取的手段常常是天然的药物及非药物的综合手段,形成了包括食疗、体疗、意疗等的一整套 养生之道 。本书由沈氏女科20世传人沈宁编著,挖掘家学养生精华,与读者分享传承600年的中医养生秘诀。
本书为仝小林教授学术思想之集成,内容涉及到仝教授在中医理论创新、疾病辨治心法、方药用量心得以及临床医案四部分内容,此外还包括治病策略、养生保健等内容。其中内科心法是主要内容,通过对各个疾病从辨治心法、用方用药、医案举例等角度的论述,使读者能掌握仝教授在内科杂病上有别于传统认识的理论与经验。
铃医有三技:一顶,顶即吐;二串,串即泻;三截,截即止。用药有三个特点:一曰贱,药物不取贵重之品,应手运用;二曰验,下咽即能祛病,治验神奇;三曰便,山林僻邑随处皆能采集,随遇随治。铃医此术起于扁鹊,后华佗、孙思邈等继之,其所传诸法与 国医 少异。铃医之技多是师承口授,行规极严,有自己的一整套行话。他们手摇铜铃,肩负药囊,无论寒冬腊月,酷暑炎夏,头顶烈日,风吹雨淋,戴着竹笠,奔走于城乡、村寨,为百姓解除病痛疾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铃医大多并入联合诊所。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铃医几近消失,但他们为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应就此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串雅内编》是 串雅全书 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仅有的三部铃医专著之一,记载的均是江湖郎中实用之方。由于书中病名与现代医学相距
《走近中医》全方位地对中医进行了解构,开篇就痛快淋漓地回击了歪曲、误解中医的观点,同时又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反思中医内部存在的偏差。上篇解释基础知识,中篇阐述理论,下篇则介绍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全篇保持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生动而有趣,活泼而自然。但以中医的博大精深、浩瀚微妙,区区二十多万字又岂能说尽道明?本书能做到的,只是在人们心中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历史精华的门。
运气思维突破了常规辨证思维的瓶颈,带来效如桴鼓。随着近几年以顾植山教授为代表的龙砂医学流派对五运六气的大力推广,想学五运六气的人越来越多,但初学者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本书即是学习五运六气的入门读物,主要包括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运气思维模式、三因司天方、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龙砂膏方养生治未病、疫病预测防治、临床实践、心得体会等内容,基本按照基础、渐进、临床实战的顺序撰写。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广大的五运六气初学者少走弯路,快速找到学习五运六气的门径,并早日登堂入室!
本书是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书中详解了作者运用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用法,重点介绍了专药专方,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法用量有理有据,临床效果斐然。本书所述之药物运用,均来自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真实病案,不仅阐述了作者对单味药、药对、角药的独特认识和使用要点,还强调了剂量的增减对疗效的影响。本书内容原创,文字质朴,论述翔实,理法方药兼备且易学易用,实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中医理论的根源和形成一直是人们探究的热点,本书中,张东博士回溯了中华文化中圜道、太极中和、天地之心之核心思想,阐释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 象意思维,以及古人如何应用这一思维建立了气、阴阳、五行和藏象的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五行的起源、本质,通过分析中国古人如何以天地之道、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建立中医的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及五味系统,从而探索中医顶层理论的框架。 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抽丝剥茧地阐述了中医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的灵魂,为溯源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自己的见解。
《濒湖脉学》为明代李时珍所编著。采撷各家论脉的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书中不仅扼要地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相类脉的鉴别、脉象与病症的关系等,而且采用了歌诀体裁(七言诀),便于诵记,是学习中医脉学的一本好书,历来为广大医家所推崇。但是,由于书中的古词、术语较多,对于现代读者,特别是初学中医的人来说,有些内容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任应秋先生在原书的基础上加以语译,除了阐明原意外,并结合作者的体会附以必要的说明和注解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必要的说明和注解,便于习读。 书后原附录的是南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李言闻(李时珍的父亲)对其有所删补。任应秋看其颇具脉学概要之说,将其置于书首,名 四言诀 ;除了对其进行解释之外,还将其分类划段,以彰显原作者的思路。 由此,于1961年完成了这本《濒湖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