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9章,系统阐述了经络医学理论。章导论,介绍了经络理论的历史沿革、经络医学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方法、经络医学理论的价值和名词界定。第二章经络本意及经络系统的构成、第三章经络气化,详细介绍了作者对经络及经络功能的认识。第四章腧穴,介绍了作者常用的100多个腧穴的定位和循摸方法。第五章症候结构,详细介绍了作者对症候的认识。第六章经络诊察,详细介绍了在临床中经络诊察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七章辨经,详细介绍了以经络诊察为基础如何判断病变经脉;第八章选经,承接上一章介绍在临床上如何选择治疗经脉;第九章选穴配穴,重点介绍了在临床选择治疗腧穴的原则,及作者有心得的对穴。
扶正治癌 这一观点和方法自刘嘉湘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已日趋完善,成为当前中医肿瘤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肿瘤临床学说。这一体系完整地包括了理论基础、诊疗指南、创新方药、评价标准等内容。 全书分为上、中、下篇以及附篇。上篇总论扶正治癌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法则;中篇详述了16种癌病和常见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并附有典型病案;下篇阐明扶正治癌机制的实验研究内容;附篇介绍了刘嘉湘的从医之路、学术成就等。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反映国医大师刘嘉湘 扶正治癌 这一创新理论体系的学术专著,既是刘嘉湘60多年来在中医肿瘤学术思想上的总结,也是他长期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的经验结晶,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本书系畅销书《换个方法读〈内经〉》(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亲自作序推荐)的第三版,分为素问导读和灵枢导读上、下两卷。全书新增《内经》原文和难点、疑点注释,并按题解和核心解读对中医经典《内经》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独特解析和深入导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博大精深的医理及其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读者通过本书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热爱中医,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赏析。
《备急千金要方》共30卷,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余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流传1300余年来,经久不衰。书中所用方药、养生、食疗等方法至今仍被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现今通行本,据考证,传世早者为日藏南宋刊本,19世纪中期日本江户医学馆据之影摹刊行,后本社影印出版。本次影印在版式上进行了扩印,对于影印本中不清楚的字进行描修等。
《外台秘要》成书约于752年。唐代王焘撰。该书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包括风、外、骨、妇、产、少儿、精神病、皮肤、眼、齿等科, 每篇首列前人有关病候,论述病因病机,次叙各家方药。对不少病候,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有较精湛的论述。
结构针灸是当前针灸研究热点,本书为结构针灸研究丛书之一。结构针灸学是近年来的针灸新兴学科,该学科是中医针灸理论与时俱进的代表之一,强调在全面继承传统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精细、精准解剖和表面解剖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对腧穴定位、针刺手段、针刺理论、进针手法、疗效判断、康复预后等进行再研究,提出更加适合现代针灸临床需要的理论及治疗措施。本书基础部分围绕针灸科医师临床的解剖基础,结合临床实际、现代生物力学知识和中医传统经络、腧穴理论,并配以高清图示,对肌肉的精细解剖予以解说,刺法部分结合实践经验,分析穴位选择、针灸用具、针刺方向、针刺角度、针刺有效深度等针刺取效关键环节,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指导价值。本书重点部分提供二维码视频。
本书稿对清末(1911年)以前的医家著述或医案作品等古代文献进行广泛收集,筛选出其中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方药的名家医案进行整理,收录经方约50首,按照经方在通行版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参照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编排,同一首经方的医案按照医家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收录,并以经方为核心从病机治法、灵活用药和作者临证体会等方面对其进行评注。本书稿以古代名家医案为横轴,以经方应用为切入点,既能体现不同时期医家运用同一经方的特色,又能展示经方自仲景以来的发展变化应用过程。本书稿医案资料翔实,经方分类明确,注解评述中肯,切合临床实用。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针对当前众多针刀医师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多年对针刀的理解和感悟,讨论了作者从数以万计的临床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与方法。基础部分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临床部分有着重探讨了经过优选的治疗方法和作者自创的操作方法,实用性较强。本书是从外科、骨科医生的角度来全面演绎与诠释新型微创手术刀--针刀微创(闭合型)松解、减压术,作者将十余年针刀治疗百余种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汇成此书。本书以实用为宗旨,推崇循证医学原则,强调科学、务实作风,为准确定点、规范操作、规避风险提出了一整套科学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全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科研指导临床,在各疾病的手术操作上毫无保留,突显无私奉献的独特个性。在针刀微创手术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本书中均可找到答案,是学习的好教材、临床的工具、研究者难
山东名老中医孙朝宗先生临床至今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经方应用和奇经八脉理论方面造诣尤深。本书系统整理了孙朝宗先生的医论、医案、医话,言语朴实,特色鲜明,反映了孙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专病辨治思路和处方用药经验及其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的新观点,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附《孙鲁川医案》《〈医学三字经〉浅解》(孙鲁川先生遗著)。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自2011年首次出版以来累计印刷21次,深受读者欢迎。经过近10余年的探索与检验,浮针疗法逐步走向成熟,经过肌筋膜触发点理论、患肌理论、气血新论、肌肉学的发展,浮针已成为践行肌肉学的重要载体。本次对《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进行修订,重新撰述浮针疗法的概念、临床规律、作用机制,系统介绍头面部病痛、颈肩部病痛、胸背部病痛、腰骶部病痛、上肢部病痛、下肢部病痛及内科病痛等的浮针诊疗要点,并配以操作演示视频,以期为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黄帝内经》被尊为医之始祖,为中医从业人员和爱好者经典。《灵枢》是《素问》的姊妹篇,内容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本次影印选用明赵府居敬堂本作为底本,力图全真还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误),可作为学习、研读之权威性参考文献。
《本草纲目》是由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数十年编撰而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52卷,书中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附方10000 余首。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也被国外学者誉为 东方药学巨典 。本次影印出版,是据刻本较精的清光绪十一年张氏味古斋刻本影印。为了使该刻本在质量上提高一步,特据本书个刻本 金陵版 加以校勘,附校勘说明及校勘表于书后。为方便读者阅读检索,书末还附有药名、释名,附方索引表。
.《黄帝内经》被尊为医之始祖,为中医从业人员和爱好者经典。《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本次影印选用明赵府居敬堂本作为底本,力图全真还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误),可作为学习、研读之权威性参考文献。
结构针灸 ,以古今中外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知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针灸和手法的作用部位、刺激方法和作用机制,以期探索一条易于理解,方便掌握,容易重复的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新途径。 结构针灸的刺激部位包括皮肤、筋膜、肌肉、神经、血管和脏器等。本分册整理了与针灸密切相关的周围神经解剖基础知识,配以透视图,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针刺要领,其中不乏作者多年经验。本书力求 说明白,讲清楚 针灸的部位和作用,为针灸医师临床提供助力。
《精编 神农本草经 药物彩色图本》分三卷,收录药物365种,按照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长服又可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双重功效,但不需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病愈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另外,《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将方剂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分,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 《精编 神农本草经 药物彩色图本》对药物性味已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
《沈仲理评注丁甘仁临证医集》分医案、证治论要、丁甘仁用药一百十三法,详述丁甘仁先生内、外、妇、儿、喉等各科经验。本书由沈仲理教授亲自组织多位中医专家学者参与编撰,并亲自审定所有内容,是有关丁甘仁临床经验较为全面和权威的医学专著。书中包含了丁甘仁的经典临床医案及编者的解析点评,特别是沈老生前所收藏的丁甘仁用药113法等内容,对中医工作者临床辨证用药处方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书紧紧围绕 主要学术贡献与成就 证治论述,擅用经方 临证诊疗专长与用药特色 糖尿病证治 男子不育证治 胸痹心痛、关格、老年便秘的辨证论治 疑难杂症医案选录 试论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运用与研究 医学交流 研修日本汉方腹诊 养生与修养 科研与医学著作 等方面系统梳理总结,突出临证实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本书立足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内容翔实,通俗易懂,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理法方药清晰,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