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本书内容丰富,有系统完整的针灸学理论,并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杨氏对针灸学造诣精深,理论精辟,能广收百家之长,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对针刺得气、手法、透针刺、疗程、晕针等具体问题有一定的发挥。《针灸大成》对于针法、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杨氏对于刺法理论的一个*贡献是将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他认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平泻";另一是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他将针刺补泻进行大、小分类,实质是对刺激量的定性分类,开启了针刺补泻分强弱的先河,对后世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热敏灸是作者历经30余年临床研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系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选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20余种病症,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推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面瘫、慢性腹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盆腔炎等,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编写,突出实用,着眼普及,不但适用于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也适用于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保健工作者阅读。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 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 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之一。全书共25篇,介绍了40余种疾病,计260多首方剂。第1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本书总论;第2~17篇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第18篇论外科疾病的防治;第19篇是疝气、蛔虫等病的论治;第20~22篇论妇人妊娠、产后和杂病;还有杂疗和食物禁忌等3篇。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设有介绍《金匮要略》沿革、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以及学习方法的 导读 。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灵枢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共二十卷,分八十一篇。全书除了阐述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原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外,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非常丰富。几千年来,一直对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仍是今天研究中医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古典医籍。可供学习中医、中医教学,以及从事中医研究工作者阅读参考之用。本书是根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经过校勘、标点排印而成。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
本书由 中医临床必*丛书 精选而来。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2.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必*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所选医籍均为各位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堪,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4.本次修订拟从开本、装帧形式、用纸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并改写导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说明等。《针灸甲乙经》系晋代名医皇甫谧编集而成的我国部针灸学专著。该书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十二卷。
清代医家黄元御,是一位对传统中医学理论具有深刻理解,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著名中医学者。他一生撰著了大量中医药专著,而以《四圣心源》具有代表性。《白文译注 四圣心源 》综合反映了他对中医原理的理解和领悟,其中有些独到的阐述,显示了他的见解是综合了《易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等儒家、道家的理论而得来的,这也说明他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因为众多读者的喜爱,包括《四圣心源》在内的黄氏众多医书目前已经多有出版,但是由于书中有些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对一般读者来说难免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在参考借鉴此前学者整理出版黄氏医书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圣心源》-书,包括所能收集到的有关黄氏医书的序文、跋文在内,全部做了注释和语译,注释力求简练,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本着信、达、雅
《中医经典等级测试指南》是一本中医学经典条文的导读书,摘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相关经典著作的经典条文816条,均分为三级,每一条文适量配以“提要”“词解”等内容。
陈彤云是著名的*中医皮外科专家,自幼随其父著名中医陈树人先生出诊;后在继承哈锐川先生治疗经验的同时,又得到赵炳南先生的指点。她继承发扬了哈老和赵老在中医皮外科领域的丰富经验,对各种皮肤病的治疗颇具效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以治疗损容性皮肤病为主的临床特色。
本书系中医临床丛书之一。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所选医籍均为精善底本,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诊家枢要》由元末著名医家滑寿编撰,1卷,19篇。全书首先记载了枢要玄言、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等脉法基础;其次又从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提纲,举、按、寻持脉之要等论述临证脉类;最后介绍脉象统会16种脉象以及歌诀。《濒湖脉学》篇幅短小,要言不烦,贴切临床,是一部流传很广且颇有影响的脉学著作,在中医诊断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次整理以明刻《明医指掌》附刻《诊家枢要》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素问》、《脉经》、《景岳全书》等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本书系中医临床丛书之一。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丛书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所选医籍均为精善底本,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本次修订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更新使用说明等。本书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古人对人体脏腑结构认识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改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遂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验,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系宋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专述张仲景《金匮要略》,依据邓云航、唐容川二氏论辩,改为杂病治疗大法。国医学院采为病理教本,故又名病理学。 中医书籍,类多眉目不清,披览维艰。《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就仲圣原文,分章标节,提要钩元,加列题名,用符科学编制。《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各章,皆标症状、脉象、主治,或脉证合参等字,以便览阅。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共分二十二章,其秩序仍依原文,并不增减一字。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采选各家注释,间有未经注明何家者,因或录数句,或录而未全故也。 原文多前后参差,如第七章肺痿肺痈,第十四章水气篇,尤为特甚,编者依类归纳,复杂悉免。 每方加药解一项,既省翻阅本草之烦,且易识仲圣用药之妙。
本书系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之一。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丛书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必读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所选医籍均为精善底本,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本次修订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更新使用说明等。全书3卷。卷上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其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至今为中医临床沿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李可古中医学堂:左季云证治实验录》主要内容分为两编,杂病辨证诊治,辨证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