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伤寒论》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以及霍乱及病后劳复等内容。它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 《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世影 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 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 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为中经, 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 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 为蓝本,以梁朝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 别录》、柳长华及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 等为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 于随手翻阅、查找。明显错字,径直修改,不 再出注。
《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本书以清代徐忠可著《金匮要略论注》为底本,参照清代李彣著《金匮要略广注》、沈继泽主编的《文白对照中医古典名著精品丛书 金匮要略》以及张家礼主编的《金匮要略》,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整理,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内容简介外科病,第十九篇为数种疾病合论,第二十至第二十二篇为妇产科疾病,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全书共二十五篇。前22篇共载40多种疾病、200多首方剂。
该丛书选择的著名老中医,都是为众人所敬仰的中医泰斗级的人物。荟萃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包括独家妙方、临床医案。这些名医均是中医界专家,多为*名老中医,挂号多为限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返聘于各中医院国医馆,坚持工作于临床一线。
《医学三字经》正文四卷,首一卷卷首医源,介绍中医源流,指点读书门径;卷一至二临证,分述中风、虚劳等各科常见病23种;卷三至四附方,精选历代名方180余首,根据病症门类分类编排。后附阴阳、脏腑、经络、四诊、运气医论五篇。内容博而不杂,约而不漏,编为三字韵语,朗朗上口,堪为医学入门著作之范本。
该丛书选择的著名老中医,都是为众人所敬仰的中医泰斗级的人物。荟萃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包括独家妙方、临床医案。这些名医均是中医界专家,多为*名老中医,挂号多为限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返聘于各中医院国医馆,坚持工作于临床一线。
该丛书选择的著名老中医,都是为众人所敬仰的中医泰斗级的人物。荟萃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包括独家妙方、临床医案。这些名医均是中医界专家,多为*名老中医,挂号多为限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返聘于各中医院国医馆,坚持工作于临床一线。
《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继《伤寒论浅注》之后,对《伤寒论》要旨的又一阐发。全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纵贯演绎的方法,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进行综合分析,既说明了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要旨。本书集陈氏研究《伤寒论》心得之大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学习中医《伤寒论》的参考。 本书以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伤寒医诀串解》为底本,以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行的《陈修园医书廿十一种》为主校本,并参考《伤寒论》(赵开美刻本)和柯韵伯《伤寒论注》进行点校。点校者俞长荣为福建中医药大学五老之一,著名的伤寒学家,其点校角度既遵从医古文点校规范精妙到位,又贴合临床,从临床角度
《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为 重要,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主张。 全书遵崇《内经》 人以水谷为本 的宗旨,以 人以胃气为本 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本书以实用、有用、系统、启发为原则,结合作者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心得,博采众长,优中选优,按照理、法、方、药、针的顺序,重新修订及增编了中医歌诀,力求能准确、完整而又精简扼要地反映中医药整套理论与实践指导原则,希望对中医入门者、中医爱好者能有所裨益和启发。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名医学家张仲景所*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 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 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 方书之祖 。
孙星衍、孙冯翼辑的这本《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是现存*早的中药学专*,作者不详,约 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 、中品和下品三品。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 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 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 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 为现在通行本。《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 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 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 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