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为 重要,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主张。 全书遵崇《内经》 人以水谷为本 的宗旨,以 人以胃气为本 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经典作。全书分为三卷,书中收载了药物365种,包含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灵芝: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期的服用,如知母、丹参: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多有毒,不可久服,如巴豆、大黄。适合中医工作者、中药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崔真人脉诀》,又名《崔嘉言脉诀》《崔氏脉诀》《紫虚脉诀》,为崔嘉彦撰。本书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宗,风、气、冷、热四气主病,简述了脉象的生理、产生脉搏的原理、正常脉象切脉方法、脏腑定位以及常见病脉等有关内容,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简明扼要,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 682句,每句4字,共2728字,分为若干自然段。这本由胡方林和刘仙菊校注的《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以王肯堂《订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载的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步月楼梓行映旭斋藏本《东垣十书 脉诀》为底本。
姜德友、常佳怡主编的《金匮要略速记/应考掌中宝》紧扣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内容设置和教学大纲,采用 绪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等篇名形式,每篇章选取《金匮要略》原文及理论之重点、难点、疑点、考点,除绪论部分包含【重点考点】【释难解惑】两部分外,其后《金匮要略》 **至第二十二篇解析内容均分为【重点原文】【重点考点】【释难解惑】三个模块编写,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原文内容略去未录。其中,【重点原文】涵盖了所有包含证治的条文、方药、方后注,以及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法、辨证条文,突出了《金匮要略》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参考了 全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 中金匮要略大纲设置的一级条文,力求在简明的基础上与各级各类《金匮要略》考核要
《濒湖脉学》为明 李时珍所*。全书不分卷,后附宋 崔嘉彦所* 四言提要 及诸家考证《脉诀》之言。全书共记述了27种脉象,是在《脉经》24脉基础上增加了 长 、 短 、 牢 3种脉象。以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歌诀形式为表现方式,便于诵习,是学习脉学的**之书。
《医学三字经》,清代陈修园撰。全书为三字一句的歌诀,主要根据《内经》等重要经典医籍所述,吸收各医家重要论述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小注写成。 内容包括医学源流,内、妇、儿科常见病之证治,常用方剂,阴阳,脏腑,经络,运气及四诊等。是陈氏为初学者便于记诵,便于识途而作。全书从源到流,对历代名家名*的学术特点及临证诊治纲要,作了高度概括。其中也不乏新鲜论点,如以 存津液 为伤寒全书之宗旨即为本书提出。
尤怡(?~1749),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人,清代医家。本书共收集《医学读书记》3卷,《续记》1卷,《静香楼医案三十一条》。《医学读书记》是尤怡读书证治心得杂记。全书共分86个标题,涉及中医基础、诊断、辨证、治法、方药、病证、针灸、五运六气、医籍校勘正误析疑以及医家述评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读书与临床的心得笔记,书中所载不乏精微切要之论,对后学者当有不少可供参考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