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传奇 本书是《王幸福临床心悟丛书》的第四分册,是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全书次分述详解了作者对60余种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用法。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量超众,举重若轻,临床效果,显著斐然。所述药物运用,全部来自于手临床实践,真实记录,原汁原味,并配有对每种药的独特认识,使用要点,利弊权衡和医案说明。本书延续了《杏林薪传》《医灯续传》《杏林求真》写作风格,文字简洁质朴,论述翔实,医案真实可信,理法方药兼备,易学易用。是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医灯续传 本书是《杏林薪传》的续集,通过秘法薪传、用药传奇、医方真谛、医案解读、辨证心悟、医话杂谈、医林采撷七部分内容,阐述笔者数十年行医之心法,并配有大量的医案以验证其医学心法与临证思路,
本书系统归纳了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是仝小林院士临证多年的诊疗心得。本版以第1版、第2版为基础,在上篇理论研究部分,针对糖尿病中医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糖尿病领域最前沿研究进展,更新了相应中医糖尿病理论认识,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阐释糖尿病中医理论,增加科学性;中篇临床验案部分,对一些章节病案进行合并,或增加了新的典型病案,以及对原有病案的跟踪随访,旨在为糖尿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提供临床指导。同时,本版还增加了近年来仝小林院士团队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章次公,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大师章太炎。行医后与陆渊雷等合办上海国医学院,并任教于中国医学院。对药物与医史亦颇有研究。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应召赴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同时,他又是最早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亚非团结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医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本书共分四篇,汇集先生遗著,辑为“医论篇”;整理诊疗病案,编为“医案篇”;谨选药物按语,作为“药物篇”;“缅怀继承篇”则是先生门人和有关人士所撰先生之生平、学术思想及学习先生经验的体会。书中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合新知”的治学理念:“崇古不泥,博采众方”的临床实践:“革故鼎新,中西结合”
《药性歌括四百味》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在医药界流传颇广,影响很大,是一部深受读者欢迎的中医阐释性读物。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四百余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内容简要,押韵和谐,便于记诵,不失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但因成书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错讹之处亦属难免。鉴于此,编者以原著为依托,在无损原著的前提下,结合编者日常所遇病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及配伍方法等,轻松达到传播与教授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的目的。本套丛书将四百余味中药划为110课,方便读者分段学习,有节奏,不枯燥。书中所举病例亦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系畅销书《换个方法读〈内经〉》(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亲自作序推荐)的第三版,分为素问导读和灵枢导读上、下两卷。全书新增《内经》原文和难点、疑点注释,并按题解和核心解读对中医经典《内经》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独特解析和深入导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博大精深的医理及其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读者通过本书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热爱中医,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赏析。
《石学敏实用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丛书上之一。本书总结了石学敏院士40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是一部反映当代针灸特色的大型针灸学专著。本书涉及针灸学的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及治疗学等内容。全书共分三部分,绪言中主要介绍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部分为经络与腧穴理论,第二部分为刺灸法,第三部分为疾病各论。本书既有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又有当代针灸临床的发挥,是一部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学术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针灸专著。 石学敏院士是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扩展了中医对脑府和脑神的认识,不仅在中风病
中国药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食疗在现代继承发展的产物,并且同中国烹饪技艺、营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中国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本身的特性治疗、 辅助治疗、预防疾病、治未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国药膳在世界以食养生领域中显示出的独特方法、独特模式,为世界各国重视、学习和引进,有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王者悦主编的《中国药膳大辞典(精)》体现了古代、现代中国药膳的风貌,内容充实,于理论处显深要,于经典处显典范,于科普处显实用,为中国药膳在今后的继承发展,为中国药膳向世界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文献性、性的版本。
结构针灸 ,以古今中外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知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针灸和手法的作用部位、刺激方法和作用机制,以期探索一条易于理解,方便掌握,容易重复的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新途径。 结构针灸的刺激部位包括皮肤、筋膜、肌肉、神经、血管和脏器等。本分册整理了与针灸密切相关的周围神经解剖基础知识,配以透视图,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针刺要领,其中不乏作者多年经验。本书力求 说明白,讲清楚 针灸的部位和作用,为针灸医师临床提供助力。
扶正治癌 这一观点和方法自刘嘉湘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已日趋完善,成为当前中医肿瘤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肿瘤临床学说。这一体系完整地包括了理论基础、诊疗指南、创新方药、评价标准等内容。 全书分为上、中、下篇以及附篇。上篇总论扶正治癌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法则;中篇详述了16种癌病和常见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并附有典型病案;下篇阐明扶正治癌机制的实验研究内容;附篇介绍了刘嘉湘的从医之路、学术成就等。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反映国医大师刘嘉湘 扶正治癌 这一创新理论体系的学术专著,既是刘嘉湘60多年来在中医肿瘤学术思想上的总结,也是他长期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的经验结晶,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分为四卷。卷为药物学总论,第二至四卷为药物各论。书中所载药物共365味,据各药药性、功效等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120种,中品药120种,下品药125种。各品又按药物的来源分类,全书载草木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对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配伍原则及应用宜忌等皆做了论述。它在两千多年来的中医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被誉为我国中药学经典名著,成为中医临床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学专著之一。 本书内容包含我们对《神农本草经》的学习、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在当今临床上运用《神农本草经》的经验、体会,可作为今人学习、研用《神农本草经》的参考。 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学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皇汉医学》基本上是以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如将两书的中心思想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作者还加上按语,阐述其原因。在分述方剂时,大都以《伤寒论》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体系为主。故此书可为学习中医学的参考书,尤其是初学《伤寒论》者,参考此书则更易于了解和体会原书内容。
医海纵横: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中医皮肤病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全书共 5 章,先后论述了皮肤病常用药及有效方,临床医案精选解析,名医妙方良药精选和皮肤病外用制剂配方。笔者在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 形诸外,责之内 的原则,对皮肤病进行研治,透过现象探求本质,遵循外病内治的原则,总结出临床实用的专药、专方、特效方。同时守正创新,将经方、时方、验方、专药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了临床治愈率。本书汇集了当代皮肤科名家的临床精粹,并结合笔者自身 20 余年的临床经验,集实用性及专业性于一体,适合广大中医师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青囊奇术: 本书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王幸福(古道瘦马)老师近年的众多医
本书倡导中医重视脉诊,对《伤寒论》之纲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等等所列,以 辨 病脉 为纲。进行从脉诊为切入点的解读,回归《伤寒论》之原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总结 八纲六经脉法 解读《伤寒论》之 六经辨证 。创立 八纲六经脉法 之 宏观脉图 微观脉图 对《伤寒论》之方脉进行解读。以 八纲六经 为纲,以 经方 为目进行分类。以宏观脉象对《伤寒论》之八纲六经进行辨证,以微观脉象对《伤寒论》之症因、病机、气血阴阳、病理产汤及病因、病理及进行辨方证及疾病诊断。以期达到 诊脉知病 、 一脉一方 的诊疗景界。 书中对每一常用 经方 进行六经归类下的详细脉诊解读,对 经方 内在脉象内涵进行分解,读者可据脉对 经方 病机及组方深入理解,并可据不同 脉象 异同进行灵活化裁。做到 指下澄明、心中了了 。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 妇科病卷》以中医妇科常见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以及妇科杂病为纲,全面汇集妇科病证的历代中医药文献,摘录辑要其中妇科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用方、用药、医论医案等原文进行类编,归纳总结历代医家辨治妇科疾病的理论和经验,系统反映妇科病证的发展源流和认识轨迹。 本书融理、法、方、药与实践为一体,是一部为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妇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同时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资料,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妇科病证水平,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对现代妇科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系国家 十一五 重点图书,由夏桂成教授主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集中阐述了夏老的补肾调周理论。各论涵盖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除辨证论治外,特设临证经验和验案举例两部分,全面收录了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几十年临床工作的学术经验,反映了近几十年中医妇科学发展的学术成就,是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者有益的参考读物,亦可供中医妇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参考。 夏桂成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事业已有60载。在从医生涯中,他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刻苦钻研,不断实践,逐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并不断修正完善。其精湛的医术,厚重的理论,在妇科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北京中医药大学肖承惊教授主编全国第1版妇科研究生教材时,高度评价了夏师的学术影响,认为 其对理论的探索从《周易》阴阳消长转化观点出发,根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本书是在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陈群教授主持下编写的关于中医诊断学的修订著作,全书以融古通今的方式,增加了书的实用性、科学性、易读性、厚重性,方便中外学者对中医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历史与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全书内容分为三篇:绪论与发展历史的回顾、诊法与辨证、现代研究概况;共 12 章,分别为概论、发展史略、诊法、辨证、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临床各科诊断概要、常见症状鉴别诊断、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病案书写、诊法的现代研究、辨证的现代研究以及计算机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等。
本书由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编,是解读《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工具书,也是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在用方辨证中的基本含义、科学定义及其应用价值,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理论体系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作为指导临床治病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全面详细、客观务实、贴近学习、便于实用、切入问题、点拨思路、学以致用为特色,旨在使读者在理论深造与临床提高方面都有全新进步和跨越。 本书收录经方260首,其中"导读、方歌、方药、用法、功用、适应证、用药分析、用方思路、随证合方、注意事项、应用指征"是研究经方核心内容,"方论"是研究经方百家各抒己见内容,"方论评议、药理作用"是研究经方开阔学用思路及方法内容。 全书编写思路独特新颖,解读经方精确,内容丰富翔实,理论指导临床,是中医院校师生、中
本书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为基础按证候分类编写,共总结归纳了340余条证候,突显了仲景临床辨证施治中“证”的核心理论和地位,贯穿了理论、治法、方药及应用的临床过程,较符合目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全书共14大证类,分十四章,包括表证类、胸膈证类、肺证类、大肠证类、心证类、脾证类、胃证类、肝证类、胆(少阳)证类、肾证类、膀胱证类、经脉证类、血证类及其他证类。每一证类下又分若干证候,具体证候条目下分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应用、病案选录,相似证候及治疗列表鉴别。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以及附录三个部分,全面覆盖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的各个领域。从病位、病因、病机、病理演变到疾病属性,从现代医学分期、治疗及前沿进展到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饮食调护、预防保健等逐一论述,内容贴近临床,充分体现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理念。
本书简要总结了肌肉学的中西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组织学以及中医针灸学中的肌肉学理论,并结合浮针的医学实践,在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作了系统说明,如患肌的病理特点,以及肌肉上下游病痛的诊断和大体治疗(如现代医学中的骨关节病,在很多实际患者的表现中,并非骨与关节的病变,而是肌肉及其附属组织的病变),反映了作者二十余年的深入思考。本书对针灸学(尤其是浮针操作者)、康复学、疼痛学、骨伤科学从业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