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针灸在现代与多学科交融互动发展中的交互影响,探索提出了对针灸、穴位、经络等传统概念的新认识、新见解;结合现代解剖结构,梳理绘制了传统腧穴的解剖透视图和剖面图,以及肌肉、神经针刺位点透视图,以明确针刺部位的解剖层次,方便精准取穴,降低操作风险;结合国内外针灸临床资料的系统分析结果,整理总结了针灸在其适宜病症上的诊疗应用。 本书从整体上反映了当代针灸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诊疗实际,突出了针灸走上世界舞台的“国际性”和“时代性”。
通过数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詹氏骨伤已形成“整体辨证、个性治疗、手法正骨、杉皮固定、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导引练功”为特点的中医骨伤诊疗体系,成为浙派中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本书是一部针对眼部针灸的学术专著,作者为我国知名针灸学者。内容上,不仅全面总结了从先秦至21世纪20年代相关文献和作者40多年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学术经验,而且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突出了临床应用;形式上,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迅速掌握运用。本书不仅适用于广大针灸工作者,还适用于中西医眼科工作者。
本书是一部针对眼部针灸的学术专著,作者为我国知名针灸学者。内容上,不仅全面总结了从先秦至21世纪20年代相关文献和作者40多年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学术经验,而且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突出了临床应用;形式上,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迅速掌握运用。本书不仅适用于广大针灸工作者,还适用于中西医眼科工作者。
本书是一部针对眼部针灸的学术专著,作者为我国知名针灸学者。内容上,不仅全面总结了从先秦至21世纪20年代相关文献和作者40多年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学术经验,而且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突出了临床应用;形式上,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迅速掌握运用。本书不仅适用于广大针灸工作者,还适用于中西医眼科工作者。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薰灼等方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为了满足针灸国际教学,促进针灸学术交流,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扩大针灸国际传播,推动针灸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针灸学者的建议下,中国中医科学院程莘农传承工作室组成专家团队对《中国针灸学》进行了修订。1.对穴位的定位和命名,按照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针灸经穴定位》标准,进行了修订和统一。2.关于腧穴的部位和主治,增加解剖学描述,腧穴的主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GB/T30233-2013)》进行表述。3.对于针灸用具的选择,增加了针灸针消毒技术章
《推拿纲目》全书200余万字,附图400余幅,载推拿源流与理法12章,推拿流派13个,推拿手法300余种,推拿治法300余种,成人推拿穴位447个,小儿推拿穴位180个,特色疗法100余种,各科病症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方法230余种,各病症特色治法1000余种,保健按摩方法1000余种,以及全身各部的美容美体按摩方法等。其中总论梳理了中国古代至现代推拿的发展脉络,对中国推拿的起源和发展、作用与原理、治病特点、治疗原则、推拿的经络腧穴、推拿前的诊断、古代推拿著述等作了深入的阐述;各论阐述了推拿对内科、伤科、儿科、妇科、男科、五官科等240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等内容,并首次整理了美容美体、养生保健的多种推拿(按摩)方法。 《推拿纲目》是目前市面上以纲目分类的科目最齐全的推拿(按摩)巨著。作者打破推拿流派的
本书的特色是首次按照针灸学的临床诊疗特点,将疾病划分为两大类,即阳病和阴病,按照三大部分进行论述。上篇躯体体表类病症(阳病),中篇体腔内脏器与组织类病症(阴病)和下篇颅内(脑及神类)与整体性病症(阴病)。上篇总体分为躯体病、体表病两大类。躯体病按照人体部位分为头面部、颈肩部、躯干部、肢体部病症;体表病分为皮肤与附属器病症及血管与淋巴管病、浅表器官及其组织病症。中篇为体腔内脏器与组织病症,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下篇为颅内(脑及神类)与整体性病症,包括脑病、神类病症(精神与行为障碍)与常见的整体性病症(物理与化学因素所致病症、内分泌与营养代谢障碍、疟疾与发热以及血压异常)。本书在治疗上采用经典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分论而推荐处方。
《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第3版套装上下册)》集作者王英华二十多年学习中医、周易、国学的心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分为八章,前两章是理论基础;第三、四章是理论知识、脏腑功能论述;第五、六章是经络穴位相关知识,如何学好和运用脏腑按摩;第七、八章是调理手法和临床案例。书中诸法,既能够调理五脏六腑的疾病,也能调理四肢和头面部及内、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寻找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临床要做到形体与生命同时调整,才能达到中医上治性、中治命、下治病的目的。《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第3版套装上下册)》以“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亡。”为理论依据,层层展开,不但系统介绍了脏腑点穴按摩的原理、方法和临
本书共分为五章,前四章着重阐述了三棱针法的发展简史、治疗作用、操作方法、针刺后出现的意外情况处理、常用穴位,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等。第五章重点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症的三棱针法治疗,并配有分步操作图,方便大家学习。
针灸医学起源于中国,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国界,远涉欧、亚、美各大陆。自古以来,日本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中国的针灸医学,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与提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其中江户时代的针灸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16世纪中叶以后,受中国元、明、清医学的影响,在与中国、朝鲜和西方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日本针灸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为针灸名家辈出,流派异彩纷呈,理论的突破与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针灸著述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同期的中国针灸著述相映生辉,为全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古老针灸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并积累了大量针灸文献、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实属必要。 本书精选日本针灸医学著作16种,大致涉及影响较大
本书介绍了基于临床循证模式下的复合式按摩和治疗实践,指导读者如何鉴定损伤、选择和应用适合的按摩疗法,从而使按摩法与其他治疗有效地融合。书中各种按摩技巧融为一种符合于以解决病痛为基础的APTA的理疗实践指南的简单模式,不仅介绍了操作步骤,还列出了具体的按摩案例及细节。
为艾叶用于防病治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病保健养生方法不仅遍及中国城乡,也已传到国外。本书全面介绍了蕲艾的基本情况、艾灸的起源与历史、种类、作用及机制、选穴方法、操作及注意事项,以及100多种常见病的灸疗方法。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是当代经方研究者娄绍昆医师的一部重要著作。娄绍昆医师多年来致力于仲景学说的临床研究,注重《伤寒论》方证辨证及日本汉方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擅长针灸等外治法与方证辨证内治法相结合治疗疑难病证。作者用浅近平实的笔法来叙述经方医学的丰富内涵,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中医的大门。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活龙活现地把一百多个典型病案的诊治经过,多方面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了解到经方医学重经验、重实证的鲜明特色。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给喜爱经方的人去魅解惑;可以让临床医师了解不同的诊治思路与疾病治疗的秘诀;也可以给文学者提供一个民间中医师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的样本。也是面向没有医学知识但关心自己健康的人群,读者可以从轻松的阅读中发现一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薰灼等方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为了满足针灸国际教学,促进针灸学术交流,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扩大针灸国际传播,推动针灸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针灸学者的建议下,中国中医科学院程莘农传承工作室组成专家团队对《中国针灸学》进行了修订。1.对穴位的定位和命名,按照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针灸经穴定位》标准,进行了修订和统一。2.关于腧穴的部位和主治,增加解剖学描述,腧穴的主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GB/T30233-2013)》进行表述。3.对于针灸用具的选择,增加了针灸针消毒技术章
本书介绍了基于临床循证模式下的复合式按摩和治疗实践,指导读者如何鉴定损伤、选择和应用适合的按摩疗法,从而使按摩法与其他治疗有效地融合。书中各种按摩技巧融为一种符合于以解决病痛为基础的APTA的理疗实践指南的简单模式,不仅介绍了操作步骤,还列出了具体的按摩案例及细节。
本书共分为五章,前四章着重阐述了三棱针法的发展简史、治疗作用、操作方法、针刺后出现的意外情况处理、常用穴位,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等。第五章重点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症的三棱针法治疗,并配有分步操作图,方便大家学习。